《论语》我思:《为政篇》20使民敬、忠以劝

【原文】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恭敬忠诚又能相互勉励,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要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恭敬;你孝顺父母,抚爱幼小,百姓就会尽忠于你;选用好人而教育弱者,他们就会互相勉励努力上进了。”

【我思】

季康子是鲁国“三桓”(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中季氏的宗主,孔子就是在他专权时期得以在晚年回归鲁国著书立说。

从季康子的问和孔子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思维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季康子是要百姓怎么怎么样,孔子是说要执政者怎么怎么样老百姓就会怎么怎么样。季康子的思维是向外求的,就跟黑洞一样,所有的光要向他聚集。孔子的思维是向内求,跟火一样,自身散发热量带来光明,人就自然而然聚集过来了。

儒家的治国理念是自上而下的感化、教育,所以对君主的素质要求是极高的。发展到后来,有些任性的皇帝,或者意志力不坚的皇帝,索性就当昏君去了。最明显的就是明朝的皇帝,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的万历感觉就非常明显。

这种方式在孔子所处时代应该是有道理的。从夏朝开启“家天下”开始,王侯将相是有种的。孔子理想中的社会是西周,是一种复古思想。也可以理解成每个人生下来就好好呆在自己的位置,并严格守礼来维护社会稳定,这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是积极的。要知道,整个春秋史就是一部弑君弑父史。有人说做过统计,春秋近三百年臣子弑君案例多达四十多起。要知道一国首脑被杀是多大的时间,哪怕是近现代的美国,林肯、肯尼迪等总统被暗杀,美国随后的几十年间都是动荡不安的。

回到礼乐社会,孔子主张的是感化而非暴力,感化让人口服心服是王道,暴力让人口服心不服是霸道。这种思想被孟子发展成了“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所以儒家思想下,君王其实不是那么好做的,你要成为道德模范,臣民表率,以感化号召整个社会,做得不好,文官集团就会跟你“干”。最惨就是明朝中后期,明朝皇帝最难当,不听“圣人言”(其实就是文官舆论),文官敢怼皇上,贬回家别人求之不得,听他话就没了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理他。

临之以庄,则敬

某单位有一个领导,思想很是前卫。抖音爆火后他也开始玩抖音。不同于推销特产、骑马宣传,这位领导的抖音是恶搞风格的,各种糗事,纯属私人娱乐。观看的人都很喜欢,但也总有人喜欢打小报告,告到县领导那去了。县领导找他谈话,要求他注意身份和影响,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拍了。

严格来说,这位领导是自娱自乐,甚至娱乐别人。但观看的人评价一般都是“人很好,但不像个领导”。现在看来,这位领导得之在和,失之在庄。

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讲的是有一名基层公务员因为工作太累,想在朋友圈发发牢骚。输入一段牢骚文字并配了一张图片后,发布前犹豫了一下,又删了文字,想单独发图片,手指头刚想点击发布,又明显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决定埋在心里,什么都不发了。

如果你身边有公务员朋友,看一下他们朋友圈就知道,他们很少发抱怨牢骚的话,有些人的朋友圈除了转发政务信息一类的消息,基本不发朋友圈。说实话,是所处职业需要他们考虑影响。

当然,也不绝对。特别是现在90后、00后逐渐多了起来,他们的朋友圈就丰富精彩很多。但如果是领导,他们的朋友圈还是如此。

孝慈,则忠

儒家提倡“以孝治天下”,这里又增加了一个“慈”。父慈子孝,慈和孝是紧密联系的。

读春秋战国,我们都知道很多诸侯家里是不平静的。特别是诸侯喜欢小儿子,迫害大儿子,最后导致内乱的事情非常多,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立储君提倡立长。万历皇帝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跟文官集团矛盾激化,以不朝表达抗议的。

西方国家好像就没有这种思想,杀父娶母之类的乱伦戏码非常多。这一点 春秋战国时代好像也不少。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春秋战国时代,人才的作用凸现得非常明显。不论是秦穆公买百里奚、燕昭公千金买马骨、魏文侯因人才率先称雄还是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盛,人才似乎总能化腐朽为神奇。

那个时代,人才是没有国家概念的。哪里用我,我去哪里。有时候感觉不是君王选人才,而是人才选君王。

有句话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一个君王能“举善而教不能”,说明他真的重视人才、重视教育,人才自然而然会向他靠拢,百姓也自然而然会努力奋进,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希望。相反,如果一位君王亲近小人,在大家看来,此时靠过去不是靠近危险吗?好好地活着就行了,毕竟具备“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的人是少数。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我思:《为政篇》20使民敬、忠以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