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我们谈到了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心理状态,这三种状态在与人沟通和互动中都会体现出来,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这些状态的知识来更好的促进沟通的有效性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与大家分享沟通中的“5把钥匙”,帮助大家打开有效沟通的大门。
五把钥匙是什么?
五把钥匙,是将我们之前提到的三种自我心理状态进行了细分,具体如下:
将父母自我心理状态细分成两种:控制型父母自我心理状态和养育型父母自我心理状态。
顾名思义,我们父母的功能主要是“教”和“养”,如果养而不教对孩子就是溺爱;如果教而不养,我们则体验不到亲子之间爱的流动。我们可以简单的将控制型状态与养育型状态理解成“教”与“养”。
当我们表现得像我们自己的父母在教育我们时一样时,我们就处于控制型父母自我心理状态。当我们表现得像我们自己的父母在养育我们时一样的状态时,我们就处于养育型父母自我心理状态。
我们将儿童自我心理状态也分成两种:一种叫自由型儿童自我心理状态,一种叫适应型儿童自我心理状态。
想象一个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状态。饿了就哭,不舒服也会哭,他才不管你是谁,也不需要考虑天气冷热,更不用操心政治局势……他只是自然地在表现他自己,要外界满足他的需要。这个时候我们就说他处于自由型的儿童状态,也称之为自然性儿童状态。当成年的你也表现出像孩子一样,非常天然、纯真、可爱、好奇、有创意、特别会玩……这个时候你就处于自由型儿童状态了。
所谓的适应型状态,意为适应环境,包括适应养育者、适应家庭氛围等。当一个孩子,他开始察言观色,将自己的行为表现与父母的行为或反应相联系,这个时候他就开始表现他的适应型儿童状态了。例如孩子根据妈妈的脸色,调整自己的行为,当妈妈笑时,自己可以顽皮一些;当妈妈妈不高兴时,自己要表现得乖乖的,以顺从妈妈,这就是孩子与妈妈的互动,此时,孩子呈现的就是适应型儿童自我心理状态。当成年的我们,在父母或者领导等父母形象的人面前,也表现出我们小时候面对父母时,或顺从或叛逆的状态时,我们就处于适应型儿童状态了。
对于成人状态,我们没有更细致的划分,但成人状态的强弱,对我们的沟通有极大的影响,下一部分再详细地谈。
至此,我们拥有了沟通的五把钥匙,即控制型父母自我心理状态、养育型父母自我心理状态、自由型儿童状态、适应型儿童状态和成人状态。如下图2-1所示。
五把钥匙的正面表现与负面表现
正面养育型父母自我状态
毫无疑问,正面的自然就是好的、恰当的,这其实是比难以界定的,举个例子来说明吧。
例如,一个小婴儿,饿了就会哭,他不舒服也会哭。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养育。哭的时候,父母会就会猜想,他是不是饿了?所以给孩子喂奶,如果婴儿不哭了,也就是父母的反应恰好满足了孩子的需求,我们称父母此时呈现的就是正面的养育型父母自我状态。
正面的养育型父母状态是能够为别人提供对方所需要的有效的帮助,提供有效的安慰,能够真正帮助到别人,而且是真正地为别人好的。
成年人的正面养育型父母自我状态可以让别人感觉到温暖。例如,你的下属小王,家里有人生了重病,她忧心忡忡,工作效率也有所下降。此时,你作为好的领导,去抚慰她:“小王,你母亲现在病情怎么样了?看你这几天一直挺难过的。”你对小王的关心,满足了小王当下的需求,促使她感受到了来自于你的支持与安慰,此时,你就处于正面的养育型父母自我心理状态了。
负面养育型父母自我状态,特点是给予对方过多的照顾,把对方当成一个完全没有能力的孩子。
当然,孩子在婴儿期时,就是需要我们给予全部的照顾,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能力慢慢地也在增长,但很多父母会忽视这一点。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三、四岁的孩子手上摆弄着玩具,爸爸妈妈在旁边端着碗,一勺一勺地给他喂饭。难道孩子不会自己吃饭吗?显然不是,更可能的原因是爸妈从给孩子喂饭中获得某种被需要的满足感,但这也让孩子失去了自己尝试的机会,导致孩子到幼儿园里都不能自己吃饭。此时的爸妈,就处于负面的养育型父母自我心理状态。
不知何时,“啃老族”这样的词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小被过度照顾而长大的人,即便已经成年,在生活上依然需要父母的呵护。父母的这种照顾,显然是负面的养育型父母自我状态的表现了。
在职场中,处于负面的养育型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也不少见,通常我们会称他们为“热心肠”,谁都想帮,什么忙都帮,即便别人不需要,也要热情地主动去伸手提供帮助,好像处处都需要他。其实不是别人需要他的帮助,可能是他自己更需要“我能帮助别人”这种“价值感”。这里的“帮助”别人与“价值感”都是带有引号的,其中很有心理游戏的味道,我们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
正面的控制型父母自我心理状态
谈完了如何“养”孩子,再来谈谈如何“教”孩子。
孩子有一些行为可能会伤害到自己,还有些行为在长大以后,会破坏他与别人的关系。比如说到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到处爬,对周遭的环境感到好奇,这里要抠一抠,那里也要抠一抠。此时,如果去抠电插座,那就麻烦了。一旦被电到,后果不堪设想。此时,父母会严肃的告诉孩子,电插座不能动,此时,父母展现的就是正面的控制型父母自我心理状态。坚持安全原则,严格限制孩子的危险行为。然后转换为成人状态的父母会把所有插座换成安全插头,从而保证孩子的安全。
再比如,孩子长大以后,父母带着他过马路,每次过马路的时候父母就会教他,要先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孩子慢慢地形成习惯,每次过马路的时候,先看红绿灯,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孩子出行的安全。
正面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的例子很多,例如见到老师或者见到其他的长辈,父母都会对孩子说:跟叔叔阿姨、老师问好。这就是教会他如何处理与别人的关系,如何与他人打招呼。这些都是父母在执行教育或者叫控制功能。我们称之为正面的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
孩子也在模仿这些正面的控制型父母状态,你一定见过几个两三岁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时候,一个小朋友看到其他的小朋友在玩电插座,他就会一本正经的告诉对方:“这个有电,会把我们电死的,不能玩!”这个时候,这个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表现他的控制型父母自我心理状态了。
负面的控制型父母状态会如何表现呢?
显著的特点是,你此时会认为别人不好,你是好的,他们必须要听你的。这种权威是靠强制力、靠威胁来树立的。
举个例子来说,孩子今天上学,想穿白色的球鞋,你觉得蓝色的更好看,但孩子不同意,想坚持穿白色的,于是你瞪着眼睛吼:“我说穿蓝的就穿蓝的,你懂什么好看不好看!”并啪地一声将蓝色球鞋扔到了孩子脚下。此时,你觉得孩子是没有选择权力的,而你是权威的,孩子必须听你的,这就是你的负面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
如果爸妈与孩子的互动,大部分时候都处于负面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那么孩子就会表现出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要么顺从,要么反抗。
负面的控制型父母状态,在工作中也一样会表现出来。来看一个例子:张总是行政部的负责人,在准备年会安排上,下属小王提出了一个方案,想要在大会议室举办领导致辞,而张总觉得没必要,小会议室就足够用了。于是,张总没有询问原由,只是将小王叫到办公室直接命令:“明天安排小会议室进行领导致辞,你把设备调好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管了!”此时的张总,丝豪没考虑小王的方案,也没有了解具体的原因,只按自己的想法去控制事情的发展。张总的负面控制型父母状态,使小王有话不敢言,出于对领导权威的害怕,带着一肚子委屈去执行领导的安排。这样的沟通对双方来说,都带来了不舒服的感受,也可能会影响以后的关系。
正面自由型儿童状态的表现
当你表现得像一个孩子天然的那种状态的时候,你就处于自由型儿童状态了。也称之为自然型儿童状态。
例如,你感到身体很放松,周围环境很惬意,内心很欢喜,认为这是个很舒适的时刻,于是你会心的笑了,完全不顾及周围人是否会对你的表现不满或惊讶,你只是自然地表现了自己,非常纯粹,这就是自由型儿童状态了。
正面的自由型儿童状态,会让我们觉得舒适,激发出我们天然的创造力。
例如,一个正面的自由型儿童,不会对爸妈言听计从,爸妈想让他往东爬,他可能往西,也可能往南,也可以往北,也可能往东。但他往东爬不是因为听你的话往东,是因为他觉得高兴,他觉得东边很好玩。所以当一个人处于这样的自由型儿童状态的时候,他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情的,这种自由通常是无害的,有创造力的。
例如,在公司年会上,你开心的表演自编自演的小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你也觉得很开心,获得了满足感,这也是正面的自由型儿童状态的展现。
当然负面的自由型儿童状态,常会带给你和爸妈一些苦恼。
大家还记得前几年刘德华那个粉丝吗?为了见到刘德华,丝豪不顾及家庭条件、自己的未来,一味地由着性子,按自己的想法去追星,结果造成了父亲自杀、自己也耽误了学业。
在负面的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中,我们能看到更多的自我中心、情绪化、任性等特征。
正面的适应型儿童状态
当我们开始察言观色时,就表明爸妈对我们的行为就产生了影响。我们或者听爸妈的话,他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或者我就故意不听你的话,你要我往东我偏往西——但不管你是顺从还是叛逆,你的行为都是和爸妈有关的,都是适应型儿童状态。
当我们听从爸妈的话,而这种听话、顺从是有利于我们成长、生存的,那么,这就是正面的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
例如前面的例子,爸妈要求你过马路时要先看红绿灯,你遵照着做了,过马路时,就会安全许多。这种顺从,对我们适应社会是有利的。
再举个例子:小王今年25岁,在一家私企上班。有一次上班迟到了,当领导批评他时,他调动出了顺应的适应型儿童状态:“经理不好意思,我今天起晚了,我下次一定会早点起来,不迟到了。”此后,小王每天晚上都会上好闹钟,上班没有再迟到,这就是正面的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它帮助小王顺利的适应了公司按时上班的要求。
正面的适应型儿童状态,执行能力很强,你要他干什么,他就会干什么。这个心理状态在军队里会更加重要,所有人都要服从命令、遵守纪律。
在一些工厂的操作车间里,管理者会专门画出工人行走的路线,要求工人只能在这条路上走,如果不遵守,就要罚款。这其实是为了工人的安全,因为有些道路,是货车的行驶路线,工人如果走到了这些路线上,可能就会被车撞到。所以,要求工人遵守车间纪律,要求工人表现出正面的适应型儿童状态。这时,工人的顺从是有利于安全生产的。
所以,正面的适应型儿童状态,能够遵守纪律,能够有很强的执行力,甚至有的时候会遵守一些自己还不太理解的规则,但是只要他觉得这个规则可能是好的,他就会遵守。这个时候的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也就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负面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
负面的适应型儿童状态,则会让人过度拘谨、胆小,给生活造成影响。
如果上例中的小王,因为领导批评自己上班迟到,吓得不敢抬头,回到家后,晚上睡不着觉,一直硬撑着不闭眼睛,生怕自己早上上班再迟到,结果搞得自己疲惫不堪,白天没有精神工作,那就是负面的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了。
处于负面的适应型儿童状态,当事人会体验到很大的压力,甚至用讨好的方式换取别人的欢心。如果上例中的小王,为了让领导开心,每天一大早就到公司,专门等着领导进门的时候,跟领导打招呼,以此让领导知道自己没有迟到,在这件事情上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而不专心去做自己的工作,这同样也是负面的适应型儿童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人际压力的来源往往是由负面的适应型儿童状态引发的。
上面,我们还谈到了适应型儿童状态中的另一种情况——叛逆。之所以将叛逆归入适应型儿童状态,是因为叛逆也是我们受到爸妈的行为、态度影响而做出的反应。
表面出正面的叛逆时,你能够去挑战一些真正的不合理的现象、不合理的规则、不合理的权威,从而协助建立新的规则与约定。
负面的叛逆可能就是为叛逆而叛逆了,源于“我非要要跟你对着干”。
笔者(王学静)有跟涉罪青少年一起工作的经历,在他们身上,充满着负面的叛逆。
举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叫张强,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爸爸生活。爸爸整天在工地上忙,顾不上管他,但每天早上走时,都会严厉地对着张强吼一句:好好上学,不许逃课。这句话几乎把张强的耳朵磨出了茧子。
上了初一,张强就开始经常逃课,同学都笑他:你不怕你爸知道后打你呀?张强却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他爱知道不知道!”终有一天,爸爸知道了张强逃学,把他狠狠地揍了一顿。
但这顿打,反而促使张强更加叛逆,直接退了学。最终,因为在社会上闲逛,结识了不良社会青年,在偷盗摩托车时被公安机关抓住。这正是负面叛逆儿童自我状态的表现,爸爸要求自己好好上学,我偏要逃课,充满了挑衅、冲动、没有控制感。
当然,负面叛逆儿童自我状态需要与我们常说的青春期叛逆做区分,后面有机会和大家谈谈。
成人状态
那成人状态能不能细分呢?成人状态,是此时此地的,调动你所有的资源去应对当前问题的一种状态。很难说什么是负面的成人状态,什么是正面的成人状态。
我们用程度来衡量成人状态可能更恰当。你身边不乏这样的人,总是过分理智,显得冷漠、没有感情:他可以解决问题,但总觉得缺少温度。那么,可能他身上的成人状态有些过高了。
如果一个人成人状态过低,他可能很难解决眼前的问题;其次他也会没有现实感,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是成人状态受到了极大的损伤,甚至有的时候是零成人状态,完全没有理智了。、
至此,我们了解了有效沟通的五把钥匙:即控制型父母自我心理状态、养育型父母自我心理状态、自由型儿童状态、适应型儿童状态和成人自我心理状态。
这五种自我心理状态,就是高效沟通的“5把钥匙”,可以作为我们在沟通中的“选择方案”的基础。那这个“5把钥匙”到底该如使用呢?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具体与大家探讨。
欢迎你留言,分享你对5把钥匙的想法与感受,我们共同讨论。
作者简介
吴庆,霍然沟通分析心理工作室首席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个体及团体心理咨询(现场或网络),系中国沟通分析(TA)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沟通分析(TA)协会湖北分会副会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特邀心理咨询师,武汉动感音乐广播FM936特邀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