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8

文化通史113

今日启发:

Elton:

第七章 古代文化的全盛(二)

第三节 《白氏文集》的流行

讽喻、感伤于一身

当然,白居易对《源氏物语》影响最大的还是《长恨歌》。白氏的《长恨歌》是讽喻诗还是感伤诗,众说纷纭。一说认为这篇长叙事诗主旨在讽喻,根据历史真实,写了天宝后期由于唐明皇耽于淫乐,而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招来惨重的灾祸,造成绵绵的长恨,作者借此批评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一说认为主题是表现和歌颂爱情,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深情,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李杨的同情与哀怜。另一说认为前两者的论据难以成立,即既非讽喻,也非感伤,而是通过李杨的爱情故事,告诫世人不可重色纵欲,以免招来终身长恨的悲剧。《源氏物语》是讽喻还是感伤,也众说纷纭。不过,紫式部从另一角度写了源氏三代的爱情悲剧,既有讽喻,又有同情,

恐怕不能说与《长恨歌》所表现的讽喻性与感伤性无关吧。就文学观来说,两者都坚持了写实与浪漫的结合,所不同的是,两者各自根植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上,对审美观做出自己的解释,创造出各自的文学之美罢了。从上述文学观可以说明,《长恨歌》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讽喻与感伤兼而有之。这对于《源氏物语》的思想结构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成为贯于全书的主题思想。过去一些学者将《长恨歌》和《源氏物语》的思想结构都归入感伤类,强调了作品主题的“爱情说”。这一观点,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是这两部作品并非纯爱情类,而是通过爱情的故事,展开各自时代的历史画卷,具有明显的讽喻性。

图片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一点,似乎还可以举出:《长恨歌》 的讽喻意味表现在,对唐明皇的荒淫,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种种弊政进行揭露,开首就道明“汉皇重色多倾国”,以预示唐朝盛极而衰的历史发展趋势。《源氏物语》也与这一思想相呼应,试图通过源氏上下三代人的荒淫生活,及隐喻贵族统治层的权势之争,来揭示贵族社会崩溃的历史必然性。作者写到源氏从流放地须磨复出,官至太政大臣,独揽朝纲,享尽荣华时,他痛切地感到“盛者必衰”的无常之理。作者不无感叹“这个恶浊可叹的末世……总是越来越坏,越差越远”。两者的相似,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紫式部有着明显的模仿白居易的《长恨歌》的目的意识。她在《源氏物语》开卷“桐壶”中就道出了这一讽喻的主题思想:“当年唐朝也出现过这类事,闹得社会动荡不安。不久,此事终于传到宫外,人们忧心忡忡,觉得如此下去,将来也有可能会产生类似杨贵妃那样的事。在这种处境下,更衣深感痛苦,所幸仰仗皇上宠爱,在宫中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地度日。……皇上不顾众人的非难和嫉妒,只要是有关更衣的事,他的处理都一味钟情,失去了理性。如今更衣已故,他又如此这般朝思暮想,无心处理朝政,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啊!”白居易还描写了贵族社会妇女在一夫多妻制下,年轻貌盛时被玩弄、年老色衰时被遗弃的悲惨命运,来折射贵族王朝内部的倾轧。紫式部也以贵族社会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种种悲剧命运,来隐蔽式地反映贵族王朝两派的争斗和盛极而衰的历史必然趋势。两者都常以讽喻的手法,对此加以借题发挥,来达到其讽喻的最终目的。

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