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系列】亲子关系中的“情感依恋”

身为父母,最大的愿望,大概是子女可以长大成人

然后有能力、有条件、有意愿的去过好自己的生活


往近了说,也就是

学习阶段,可以好好学习,学有所成;

工作阶段,可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不错的经济来源;

发展阶段,可以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直至赡养父母


这当然是非常符合常理的愿望,也属于绝大部分父母本能的爱与期盼

但在达成这些愿望的过程中,父母做些什么可以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以及这些愿望是否是孩子的愿望?

也许是值得父母去思考的问题


那些来到咨询室中的父母们

或者孩子出现症状的家庭

往往有着一些相似的疑惑、沮丧或内疚

"

我们是忙着工作、赚钱,没有太多的时间陪ta,但我们累死累活,都在为了ta……

ta现在什么都不跟我们说,我们也想和ta多些交流,但孩子现在大了,我们想管也管不了……

我也不懂ta怎么突然变成了这样,以前都很乖很听话的,现在各种跟我作对,我的工作已经很忙了,每天回来还是争取时间陪ta,看看ta的作业……

我们经常跟ta说,学习就是很重要,学习不学好,ta以后要怎么办啊,我们没法不着急,一着急,这脾气就上来了……

"


父母们的情绪很真实,家庭的困惑很正常

父母的确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努力

可孩子还是没有成长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到底孩子怎么了,是有什么心结吗?还是有什么问题?或者得了什么病?”


父母们想不通,挫败而焦虑,无力又愤怒

这些焦虑与愤怒,如果没有经过反思与转化

就可能更进一步激化孩子的叛逆与对抗

原有和谐的家庭系统平衡被打破

为了重新建立一个适应性的新系统

家庭不可避免陷入周期性的挑战中

于是

一场场用“学业”、“游戏”或者“生病“来进行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

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来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确会有相对应的成长阶段或发展任务,比如:

1

婴儿期(0~1.5岁):

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建立“希望”的品质

2

幼儿期(1.5岁~3岁):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建立“意志”的品质

3

学龄前期(3岁~5岁):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建立“目的”的品质

4

学龄期(6岁~12岁):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建立“能力”的品质

5

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之间的冲突,建立自我认同感


最理想的状态,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会依照这个普遍性理论去一步步完成自己的发展任务

但这个理想的实现,需要的现实因素并不容易,有时甚至是复杂而艰难的

这其中可能有先天性的生物遗传因素、家族代际的传递模式,也有父母自身的责任,还有的可能是孩子必须要去直面的挑战

但在现实的、可获得或可尽力避免的层面去看,对于父母而言,力所能及的是什么?


在心理治疗中,常常有这么一句话

“孩子能走多远,取决于曾经与父母走多近”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可以理解

养育孩子,就是一个渐行渐远,逐步放手的过程

也能明白孩子18岁成年以后,就要独立自主的去发展自己,要去帮助推动孩子的成长

可以更多看到父母对孩子的鞭策和激励,努力用自己理解的方式为孩子付出,去让孩子获得能力的提升与学业的进步

这些默默付出的背后都是对孩子本能的爱与奉献


但有时候,尤其在即将成年的阶段,对于一个在心理上还未准备好,或者未获得安全、稳定的情感连接与支持的孩子来说,成年可能意味着一场被迫要去独自面对和承受的危险之境,同时也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他们还无法具备足够的内在力量去应对那些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刺激


我有一位青少年来访者

他告诉我,当他鼓起勇气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痛苦和绝望时

父母总是在习惯性地主观分析和评判,说了很多道理

但那些话听起来就像是在告诉他,还有人比他更惨

他这些痛苦不算什么

而这种没有被看到,反而被否定的情绪体验才是比痛苦本身更令他难以接受的

他更需要的是来自内心深处最渴望获得——父母的支持与情感连接

也许,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心理成长的核心任务不是分离和独立

而是在自主能力过程中体验到的情感依恋

这个自主能力是在亲子关系中逐步发展出来的

是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信任之后

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可以自主选择的个体

当ta表达需求时,有及时的情感回应

当ta尝试远离时,有稳定的安全基地

分离和独立只是这个发展过程完成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是的,亲子之间的情感依恋对于孩子的心身发展至关重要

这里的依恋不等于依赖,更不是溺爱

情感依恋指的孩子和长期照料者(通常是父母)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它是基于一种稳定、安全、信任的情感体验

这同样具有人类经验的普遍性,如同蹒跚学步的幼儿,他们在未能学会独立行走之前,永远是“一步三回头”,前进几步,总是会停下来,回头看看身后的父母,或许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是一个温暖的支持性动作,从而激发出幼儿们继续前进的动力,让他们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尝试冒险


成长也是如此

有时看似懂事、独立的孩子也许是在隔离和压抑自己的真实需要

同样

行为叛逆、各种与父母抗争的孩子也可能是在表达自己未被看到和满足的情感依恋


而满足依恋需求的亲子关系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渴望亲近孩子会寻找并试图接近依恋的对象,和ta保持亲近,也就是对于孩子来说,ta是容易且愿意被亲近的

分离焦虑:当孩子和依恋对象分离时,会感到害怕和不知所措,也就是,分离的时候,孩子会想念

安全基地在一种稳定和信任的关系中,孩子能够感到自己是被爱和被保护的,可以足够放心的去发展自己

避风港:当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时,知道自己可以随时回到避风港,这里是可以赋予能量,获得支持,让自己重拾信心的地方


如果你的孩子行为表现很粘人,无法分离,那也许是在表达自己对于你的依恋需求,这时候,一个及时、敏感的情感回应,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满足,更是一个不断获得内在安全体验的经验积累。

如果你可以及时说出“孩子,妈妈知道你很想和妈妈在一起,不想和妈妈分开,和妈妈分开你很难过对吗?”这种情感的被看见和接纳,慢慢的就会转化成孩子内在的安全基地,成为ta建立自信、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的基础。

一段安全而富有意义的关系是个体与生俱来,也是终其一生都会寻求的内在渴望


如果你现在是父母,也许这是你可以尝试创造和给予孩子的重要财富

如果你曾经是孩子,即使你没有体验过稳定安全的情感依恋,但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人际关系中去重新获得一种成人式的依恋

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体验过,也很难给出这样一份情感依恋,甚至对于这种不断被需求的情感感到恐惧、焦虑,那也没有问题

实际上,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恐惧、回避时,不同于以往的的变化已经悄然发生了

你所需要做的也许就是带着这些恐惧、焦虑,一次次的尝试不同的体验,在不确定性中去经验矫正性的人际关系

最终,这些所有的努力,也将会是你成为父母时,可以传递给孩子的礼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系列】亲子关系中的“情感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