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章是圣人的自我道白,也是我们了解圣人人生境界的最直接文本。孔子自述自己从小至老,经历了六个修学阶段。
1、起点:十有五而志于学。学习一定要立志。有志就必有学,学是和志相应而起的。
学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
志于学达到的生命状态:志于学,他一定着眼于自己,你对我学习你,你错我怜悯你、学习本领帮助你,无论你怎样我都要进步。
2、“三十而立”。就是他所志于学的内涵有得有守、能立住了,“大学之道”有所成立。
“立”就是能立于正知见了,立起来的是圣贤的标准。不再被外力所动摇了。
不立的状况是什么呢?就是别人告诉你这样,你觉得对;告诉你那样,你也觉得对;老是摇摇摆摆迟疑不定,不晓得怎么样的标准是好。
3、“四十而不惑”。四十岁,治家从政,把所学用于方方面面,就没有疑惑。
这个不惑是怎么得来的?就是依照所立的正知见不断实践、检验和完善得来的,不断对境练出来的。
不惑的前提是一定要先立,行权的前提是他要先能立,一个人还没有立就谈行权方便,这就是方便出下流。所以行权的基础是立,这一点很重要。
4、“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要了解事物背后的重重因果,而能够不惑于天理。
孔子到了五十岁,他清楚自己来到这个世间,是要传承王道的思想和礼乐文明的。
孔子为什么能知天命?是孔子知道人要以天为法则而行持,他勇于担当、德能和天,所以他不负天命,才可以“知天命”。
为什么孔子能受天命、我们不能?因为他有志于将王道的教育传播到天下,以此为使命,这是他自己能立命。
“知天命”跟“四十不惑”的差别:孔子五十,他了解了一切事物重重的因果和缘起,知道事情发展成今天这样,有很多因缘促成,也包含自己的一份行为在里面,所以他面对各种境遇都能安以处之,不会怪东怪西怨天尤人。知天命,他就有这种泰然,能在各种境界中安以处之。
5、“六十而耳顺”。听到人讲话,就能了知那个人内心微细的想法。
耳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境界,这是忠恕之极、明诚之极、天人—贯,此心直上达天徳。知天命就不怨天,耳顺故不尤人,不怨不尤。这是孔子进学的第五个阶段。
6、“从心所欲,不逾矩”,遵从内心的欲望,却永远不逾越规矩。孔子到了70岁,内心丰盈圆满、从心所欲,放纵心意亦为法度。
耳顺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差别:耳顺是从外至内“声入心通”的自由状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由内而外的自由圆满,所感知的外界就是他心量的本体。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
顾宪诚《四书讲义》上说“这章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试看入手一个学字,得手一个知字,中间又点出天命二字,这是血脉和准绳一齐俱到。曰志曰立曰不惑,这是修境也。曰知天命,这是悟境也。说耳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证境也。”
“开头提这学字,乃与人指出一条大路,以为由此,虽愚者可进而明,柔者可进而强,一念克奋,自途人而上个个做得圣人,夫子所以曲成万物而不遗也。最后提这矩字,这是给我们指出一定准则,以为到此,虽明者,不得自用其明,强者不得自用其强,稍微做错,就是门外汉,夫子所以范围万世于无穷也。”
朱子引程子的话说:“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
朱子引胡氏的话说:“圣人言此,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涵泳,不可躐等而进”。
学者该从哪开始呢?从学而篇之首章(学而时习之)与末章(不患人不知己患不知人),而循循自勉,这两章上用功,庶可渐窥此章之深处”,能慢慢了解这一章的密意。
生命应以什么为主:“以学为宗,内心的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所有的成功都要依托内心的成功,证悟才是人生最高的奖赏。”
感谢梦秋老师的精彩讲解。
我是卓玛秦,一个爱写字的人。愿意和您分享学习的快乐。希望您的关注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