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病孤舟泊洞庭,两度绝唱葬平江

(转)岳阳楼下,洞庭湖边,有座“怀甫亭”。它深深寄托着岳阳人民对“诗圣”杜甫的敬仰和怀念。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远祖杜预为西晋名将、学者。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膳部员外郎、著名诗人,父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对这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深感自豪,自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杜甫从小好学,到十四五岁,就出游翰墨场。从二十岁起,开始为时十年的“壮游”。天宝时,寓居长安近十年。安禄山军陷长安后,他逃至凤翔谒见唐肃宗,做了左拾遗,不久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南行,到四川定居于成都浣花溪畔,曾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生当唐代由盛而衰的动乱年代,流离漂泊,深感社会黑暗,人民苦难,写下了许多真实反映这一时代的动人诗篇,被称为“诗史”。

大历三年(768年)秋,杜甫离开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出三峡,到江陵,迁居湖北公安。年底,沿江东下,漂泊到湖南岳阳。此时,杜甫已57岁,体弱多病,拖家带口,生活窘迫,但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当他登上岳阳楼,面对浩渺的洞庭湖,百感交集,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岳阳楼》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高度概括了洞庭湖的雄伟壮观,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广阔胸怀,创造性地赋予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成为历代题咏岳阳楼的压卷之作。


杜甫在岳阳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次年春,离开岳阳,南行投靠亲友,临行前,再登岳阳楼,写了一首《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诗: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青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表达了他不论怎样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不沉沦,“更南征”的积极思想感情和态度。


后来,长沙发生兵乱,杜甫一家老少南下郴州,投奔舅父璀伟,船至耒阳遇大水,只得返回岳阳。一路上,诗人看到了各种惨象,写下了《湘夫人祠》、《过洞庭》、《回棹》等多首诗,其中《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是他卧病舟中的绝笔之作:“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瘁,蒙蒙雨滞淫”。说明诗人当时在舟中最后看到的正是岳阳洞庭湖边的冬雨景物。此后不久,即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就死在这条破船上,终年58岁。其子杜宗武,孙杜嗣业原计划将其归葬于家乡河南,因时世艰难,交通梗阻无法实现,只得将杜甫葬于小田(现平江县大桥乡小田村)。43年后,杜嗣业曾计划将杜甫的灵柩归葬河南偃师,并请诗人元稹作了墓志铭。然而,据明、清《平江县志》载,明代,从平江的杜甫后裔家中,发现两件祖传诰敕文书原件,即唐至德二年授杜甫左拾遗敕和宋绍兴三十二年授杜甫裔孙杜邦杰承节郎敕。这说明杜甫葬于平江,其子孙流寓平江,代代相传,绵延至今确实。现平江县城东南16公里的大桥乡小田村小田山上有杜甫墓,一室二耳,均为楔形砖砌成,麻石结顶,墓前有大型青石碑刻“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右刻“光绪九年癸未冬十月吉日”,左刻“署平江县事武陵县知县李宗莲题”。从碑文分析,杜墓曾于1883年(光绪九年)重修。另有资料称,湖南耒阳,湖北襄阳,河南偃师、巩县,陕西华阴、鄜县和四川成都各有一座杜甫墓。无疑,真正的墓冢只有一处,其余应系纪念性墓冢,表达了人民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深深怀念。岳阳人民缅怀这位忧国忧民的诗圣,特在岳阳楼修建怀甫亭,亭匾由朱德题写。亭中立有石碑,刻有杜甫画像、《登岳阳楼》诗及《怀甫亭·序》。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病孤舟泊洞庭,两度绝唱葬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