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君之
关于《孤城旧事》的考据贴,因为参加比赛时间紧迫,就没有进行过多的考据,所以这其实不算是一个很正经的考据贴。
我也是首次尝试,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哈(再次说明,装师父实为撕b者立斩,我不会主动拉黑谁,如果非要触我底线的话,我只会对你的留言认认真真标已读并不予回复。)
史海拾贝,有完整的,也有残缺的。当我们面向那波涛滚滚的深蓝,真正体验过海纳百川。才知道我们了解的抗日战争,仅仅是沧海之一粟。有很多真相我们还未曾了解。
据史实记载,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我国完全是在用人力与对方火拼,但实际上人力也不如人家。近代时期我国积贫积弱已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因此兵势衰微已是必然之事。
据中日抗战期间军事对比表分析。泱泱华夏是以200万兵力对战日方448万兵力,一般在目前玩游戏的时候都会提示说:若兵力不足请慎重战斗,可见战力的评估对于战斗的输赢十分重要。只是当时内忧外患,国将不国,大敌当前之际只可用人力血拼。
若说人力不足,那么武器如何?明清时期也是很早就开始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是对比一下兵力,效果也不尽人意。
就从战舰和飞机开始对比。我国战舰当时的总排水量为6万,和日军的448万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飞机也是300架与2700架的竞争。不管是什么战争,战力强势一方都会发出“王之藐视”,实力那么差,撑到最后也是喂到嘴边的肥肉。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这八个字被现代人称为丛林法则,有些人要显示出人与动物的区别,提出要避免“丛林法则”但实际上有人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这件事。
面对相比之下如此弱小,而且早有吞并之意的国家来讲,日本当然想凭实力说:“我要捶他”。
于是从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大型战役的伤亡数字来看,中国和日本相比伤亡数字简直是成数十倍增长,只有一次衡阳会战是投降战,在中方将领主动投降的情况下,伤亡为1万比4万。剩下的战争,以淞沪会战为例。中方总兵力80万对战日军30万,却有中33万对日4万的伤亡数字。这样的战斗,无异于飞蛾扑火,当时的世界舆论,尤其是法西斯阵营国家均认为日本势在必得。
这样的伤亡数字,如此的战力比较,如同拿鸡蛋去碰石头,那么我们最后是如何取得胜利的呢?这就是本次文章的切入点所在。
以弱胜强,并不是没有先例,在圣经《约书亚记》中记载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去攻打应许给他们为业的耶利哥城,虽然耶利哥城人多势众,但是他们还是靠心中对神的信仰和自己必胜的信念取得了成功。而在攻打艾城的时候,则因为心底的私欲和骄傲的情绪没有得胜。
由此可见,谦虚谨慎与万众一心是得胜的秘宝,即使是敌方人多难以匹敌,也要尝试调动起群众的力量,那么群众中又有谁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日军呢?由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人唱戏,我想到了那时唱戏的人。
在国运不济,战场失利的时候,上海与成都戏曲界能不唱戏就不唱戏,将自己的招牌与海报从戏馆撤出。万般无奈之下要以此为生的伶人们就改变了唱词,以唱念做打的方式,表达自己隐而未发的爱国之情,恨不能上战场,恨不能立功名,恨不能立即化为男儿身精忠报国,不求传名于史册,只求换家国天下一世宁。
于是我将破敌之关键给予这些看似普通的人群。《孤城旧事》看起来苏汶澜和苏广义才是双男主,张易安是男配一,但其实起关键作用的是在戏台唱戏的二位。如果没有他们,苏汶澜再有拳拳爱国之心也不成。没有一位是不起作用的,各居其位各司其职而又缺一不可。拿掉任何一个都不成文章。这算是我文章的一大优点,也算是缺点吧。以后会慢慢改正的。
得人心者,终得天下,若他触犯众怒,众人必焚心以火,群起而攻之。
事实证明无论对方多么强大只要惹动群众,就无可退。
人心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
(抱歉准备时间太短,这篇考据太不正式了,下回再发考据贴一定是经过正经考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