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写作之路

1978年,18岁的余华经历高考失败之后,没有再选择高考,而是在父母的帮助下进了海盐县原镇卫生院,成为了一名牙医。

那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在当时也是属于铁饭碗的一份工作。

他的师傅姓沈,是上海退休的老牙医,六十多岁,个子不高,身体发胖,戴着金丝框的眼镜。

见到沈师傅时,他正在给人拔牙,在给病人用棉球将碘酒涂到上颚或者下颚后,接着注射普鲁卡因,这就是麻醉的过程。

当注射完麻醉后,沈师傅坐到旁边的躺椅上,点上一根烟,等烟抽完,再问病人舌头大了没有,舌头大了就可以开始拔牙了。

在看过沈师傅拔了两次牙之后,沈师傅直接把自己的工作任务交给了余华,自己躺在椅子里不起来了。

第一次拔牙时,他只知道要先给病人涂碘酒和注射普鲁卡因,等病人舌头大了之后,他望着盘子里面一排大小和形状不同的钳子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用哪一把。

经过沈师傅指点后,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拔牙经历,而后也是越来越顺利。

拔完牙之后,他经常站在窗口眺望,看着下面喧嚣的街道,想着一眼望到头的工作便心生悲凉。

他不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不喜欢每天八小时地工作,不喜欢每天都要去看别人的口腔。

那时候他最羡慕文化馆的工作。

因为他从窗口望出去时,经常看见文化馆里面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还能在外面闲逛,那时余华想要的工作,他想要一种相对自由的工作。

进入文化馆只有三种方法:一是学会作曲;而是学会绘画;三是写作。对余华来说,写作是他当时唯一的选择。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在工作之余,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了写作里面,十几岁的年龄,当同龄人都在享受生活的乐趣时,他忍受独孤和寂寞,一个人默默地创作。

他遇到了川端康成,是他的作品带给他写作的方向,他后来又遇见了卡夫卡,是他的写作方式让找到了写作的希望,把他从写作中拯救了出来。

余华说过,是写作拯救了他,他写作,他投稿,被拒稿,继续写稿,投稿。

1983年的一个下午,卫生院的电话响起来了,当时余华正在病人拔牙,总机说是来自北京的长途,那一刻,余华预感到这个电话将改变他的命运。

果然,这个电话是《北京文学》的编辑周雁如打过来的,告诉他寄给《北京文学》的三篇小说都要发表,其中一篇需要修改,让去北京改稿。

那年余华23岁,做了5年的牙医。

去北京改稿的消息轰动了海盐县,而余华也顺利地进入到了文化馆工作,在那里,他开始了自己小说的创造。

余华一直说,是写作拯救了他,如果没有写作,他可能一辈子做着自己不喜欢的牙医工作,每天看着别人的口腔。

索性,他遇见了写作。

但是,更重要的是余华遇见了真正的自己,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想要什么,然后朝着这个目标目标,在有能力之后,才辞掉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投入到第二份工作中。

就像现在的很多人,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但是利用下班的时候学习自己喜欢的技能,在自己喜欢的工作能够养活自己之后,才辞去第一份工作。

斜杠这个词现在一直很流行,很多人都说自己是斜杠青年,其实斜杠不是拥有很多标签就能叫做斜杠,而是你拥有的每一个标签都能够让你养活自己,有一定的竞争力。

而在追求斜杠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华的写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