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了我家小丫头,又交了点智商税。
有天去接她放学,看见路边有卖菌菇棒的,一个三路车上放着好多的菌菇棒,旁边的纸板上写着“买个菌菇棒,能吃大半年”。我一想,这个不错呀。
在等小丫头放学的时候,看见一个男人拎了个菌菇棒。等我接了她往回走,看见车上的菌菇棒变少了,边上还围着人在买。
我问小丫头,要不要买个菌菇棒呢,可以在家自己养蘑菇的。
小丫头当然说好了。于是我们也围了上去,老板说,买个菌菇棒,在家就吃到新鲜的蘑菇,一斤香菇10块钱,20块钱可以吃半年,还可以给孩子当静物画画呢。于是我们捧回了一个,长下面这样的,上面还带了几个马上就能吃的香菇。
第二天我们把香菇摘了,炒了盘菜,是挺好吃的。接下来的日子,天天给菌菇棒浇水,又怕水太多了,又怕太阳晒。非常的仔细。然而到现在半个月了,完全没有了动静。
总结一下,花了20块钱,吃了一盘炒香菇(那几个香菇如果买的话估计能值3块钱),小丫头画了张画,一个光秃秃的菌菇棒,我还浇了半个月的水。后来再没有看到买菌菇棒的两口子,不知道是不是怕挨揍。
这要是不算智商税的话,我都不知道还有啥算是。智商税跟金额无关哦,此处不接受反驳。
一向自认警惕性高的,还非常抠门的我,为啥就掏钱那么利索呢?
因为那两口子的“可以给孩子画画”,这句话一出,掏钱那个心甘情愿呀。
你呢,你又为了孩子的成长交过哪些智商税呢?为什么我们总是会被当成韭菜一茬一茬地收割呢?
毫无疑问,是焦虑,焦虑是一种时代病。
5分钟读10万字的量子波动,这是个骗局。
10月12日瘫痪的PET报名网站。先给大家科普一下,PET是剑桥英语二级考试,在一线城市,是很多小学生毕业前必须拿下的目标,意味着3500左右的词汇量。我一个考过大学英语六级的,都不敢说自己有3500的词汇量。
需要秒杀甚至是请客走关系才能上的“学而思”。
优胜教育暴雷,家长交了一万到几万不等的学费。更不用说被顶尖学校推高的老破小学区房。
有个大学同学,最近卖了两套在广州的房子,举家搬到北京去,买一套老婆小的学区房,因为她老公的户口在北京,意味着他们家孩子可以享受到北京优质的教育。
对于教育,我个人不焦虑。
“鸡娃”最激烈的城市是中国最富有的城市,那里聚集了中国最多的新兴的“新中产一代”,他们的特征:受过良好的教育,依靠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生,收入不错,生活体面。而且他们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
同时他们也是非常焦虑的一个群体。稍不注意就会滑入社会底层,而往上爬的通道又太过拥挤。
这样的焦虑让“新中产一代”把宝都压在了孩子的教育上,而人格的培养,身心的健康,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看不见的东西,都可以稍微缓缓,或者暂时搁置。
有焦虑鸡娃的父母,就有不那么焦虑的父母。以考试成绩定乾坤意味着一套标准化的育儿方式,而那些不焦虑的父母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耐心,承担更大的压力。
作为一个一直野蛮成长的成年人,我觉得一个人学习知识最有动力,效率最高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一种是能用的到的。
学习的能力和热情是孩子天生的。相信孩子具有自我驱动的能力。
《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一书中,作者把教育观分成挑战——努力模型和压力——控制感模型。
挑战——努力模型是我们熟悉的思维模式,以考上好学校为目标。压力——控制感模型,关注的是孩子的压力,为孩子提供控制感,也就是选择的权利。
该书作者认为:强迫孩子接受特定想法,会让其感到失控,变得对学习不感兴趣。培养健康的控制感,会带给孩子积极的效果。
认同压力——控制感模型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控制感,不会把注意力放在“考上好大学”这样的目标上,而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对于孩子来说,兴趣要大于成绩,对学习的热爱很重要,这样想家长会更倾向于相信孩子的能力,也就没那么焦虑了。
人生有三个必须接受的事情:
接受父母是个普通人;
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
接受孩子会成长为一个普通人。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非凡的成绩,但人到中年,我们不得不接受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日子,跟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一样。
但我们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但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
曾经有个段子,孩子刚出生,他的将来可以拯救地球。孩子一岁了,肯定是上北大清华的料。上幼儿园了,985是跑不了的。上初中了,怎么也得考个重点本科。上高中,有学上不错了。上大学了,孩子能平安幸福就行。
其实本来我们最开始对孩子的期待就是健康快乐,转了一大圈,还是回到了开始。
接受孩子的平凡,降低对孩子的期待。毕竟名校不等于幸福。
上名牌大学对命运的影响没有从前那么大了,这是有数据的支持。
《“龙门”之后:当代中国大学中的教育分层》的数据表明:从1978到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7%增加到45.7%。
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文凭的价值已经大打折扣。这从我们身边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毕业即失业也成为常态。
既然最终我们会接受孩子的普通,为什么现在不把TA当成一个普通的孩子来培养呢。
不焦虑不等于忽略教育,真的就放羊了。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父母同样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
相比应试教育,疯狂刷题,砸钱上补习班,不焦虑的父母更需要动脑筋和有耐心。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这其中,80%的教育应该归功于家庭。可以说,家庭才是教育孩子的主战场。
前几天有个爸爸退出了家长群上了央视新闻,视频的最后,这位家长说: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评论里都是家长朋友都在说自己辅导孩子的那些事,看起来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家长群成了成年人另一个焦虑的来源。
但这样的家长退群了,你倒是痛快了。孩子呢?家长们一边喊着要减负,一边要求成绩。而且老师连孩子都不敢管了。也是很为难。
是,你可以给老师说,我都教了要你做什么?但家长把孩子的学习全部丢给学校风险也是非常大的。
时代不同了,我们小时候,大人没精力也没能力管孩子的学习,都是属于野蛮成长。很多人以此为例子来说明孩子的学习有老师就行。
但即使老师上课也教了,作业也批改了,那家长就不用管孩子的学习了吗?
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自律等都是需要在家庭中养成的。在校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有老师看着,再淘气的孩子也会收敛一点。但回到家,面对父母,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同学的对比,很容易就开小差。
家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孩子的兴趣点,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这些努力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但一点一点的进步不但可以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还可以建立良好的品格和学习习惯,这才是受用终身的方法。
在焦虑已经成为时代病的今天,在各种贩卖焦虑的刻意引导下,望子成龙的父母卯足了劲推着孩子往前走,给孩子压力,也给自己压力。也许是时候改变一下想法了。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天才永远是少数,如何让一个普通的孩子拥有在社会上立足的素质,过上有价值的,幸福健康的人生,才是教育最根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