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22章
原文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思考题:1、何为王道、霸道?与礼的关系为何?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八佾》篇第22章。昨天我们讨论了夫子对管仲的前后评价不一,却并不相违,原因是夫子心系先王之道,期待天下仁人志士都能成为内圣外王、道大德弘的大器,甚至不器。本来管仲是具备这个潜在条件的,他才华出众,又得齐桓公的赏识重用,若能在正身修德、推行先王之道上再努力向上一步,或许会挽救当时礼崩乐坏的颓势,建立起夫子心目中的王道仁政。非常可惜的是,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之后,就停下了前行的脚步,未能继续推行王道,而以霸道治国,最终齐国的强盛只是昙花一现,管仲个人的修为也只是局量褊浅、规模卑狭,由此,夫子才发出万分惋惜的慨叹。
《史记·管晏列传》有言:“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太史公说:“世人都说管仲是贤臣,可是孔子却认为他器量狭小,恐怕是因为当时周王室衰微,管仲不去辅佐贤良的桓公致于王道,振兴周室,却是仅仅着眼于称霸的缘故吗?”这里明确将器量大小与王道、霸道结合起来看,器量格局大,就会至主于王道;器量格局小,就仅止于霸道。
那么,何为王道、何为霸道?夫子为何一定要推展王道?王道、霸道与礼、与器量又有着怎样内在的关联?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王道”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洪范》篇记载了商朝遗臣箕子对周武王讲授自上古圣王传下来的九条治国之道,即“洪范九畴”,其中有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这是说君王具有大公至正之心而无自私偏心,不为一己谋私利,而为天下求太平,只有这样的君王才能“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何为霸道?孟子说:“仁者以力假霸,以德行仁者王”,霸道就是打着仁道的旗号,实则大谋私利,以武力强权称霸天下。霸道与王道从表面上看有时不易区分,因为行霸道时说的话是满嘴的仁义道德,做的事也会赢得百姓一时的欢心,但详加辨别,二者有极大不同:
第一、用心、动机的不同。张居正说:“王道、霸道的区别,关键在心术。依仗土地甲兵之力,假托于救世安民之事,做的事情虽然是为天下之公,但内心都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这就是霸道;王道则不同,大公无私,至正之德,行救世安民之仁,心是实心,政是实政,其至诚足以让人感动,其善政又足以招徕天下之百姓和贤才。”
第二、知礼、行礼的不同。王道的外在的目标是大同世界,内在的所求是激发人的美好德性,而达成的方式就是遵礼行礼。因为合于天地之序的礼可以带给人由内而外的和谐,让人们敦伦尽分、和睦共处。所以,王道重礼。霸道表面上也很重视礼仪,但只是做个样子,一旦达成强国霸权的目标,根本不会把克己复礼放在眼里,奢而犯礼就是霸道最明显的标志。
第三、求强、求大的不同:王道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不追求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疆域开拓,因此不去扩张,不对人民横征暴敛,而是以仁心来推行仁政,使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富足幸福的生活。霸道的起点是君主对私利的追求,在他们眼中,人民是工具,军事实力是基础,战争是手段,疆域是目的。为了维护当政者的权力与私欲,霸道会无所不用其极。
由此可见,真正能够给人民带来幸福,给国家带来富强,给天下带来和平的一定是王道,而非霸道。因为从治国的动机用心,到方式方法,到达成的目标,王道皆出自仁心,而霸道出自私心,二者泾渭分明,因上不同,果必相异。霸道虽然会让一个国家快速强大,但不得民心、不顺天道的力政,一定不会给这个国家带来真正的长治久安。我们回顾一下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这段历史,就可以理解夫子为何会心心念念推展王道仁政。(5分53秒)
思考2、儒家对王道仁政的高度重视,本文中如何体现?
思考3:怎样在生活中践行王道、远离霸道?
“尊王攘夷”最初由管仲提出,看似王道,实为霸道。称霸过程中,管仲并非完全不用礼,否则也不会有“不以兵车,九合诸侯”的事功。但是,他并未从内心深处认同礼的价值意义,仅将礼作为一种手段,获取诸侯的信任后,就将礼法放在一边。夫子说管仲“三归、官事不摄、反坫、树塞门”,这些都是不俭、不知礼的行为,这些日常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都透露出管仲对礼的认识不足,表明他实质上还是欠缺了仁、礼的精神。《朱子语类》说:“古人论王、伯(霸),以为王者兼有天下,伯者能率诸侯。此以位论,固是如此。然使其正天下,正诸侯,皆出于至公,而无一毫之私心,则虽在下位,何害其为王道。惟其‘搂诸侯以伐诸侯’,假仁义以为之,欲其功尽归于己,故四方贡赋皆归于其国,天下但知有伯而不复知有天子。此其所以为功利之心,而非出于至公也。”朱子认为管仲就算身居下位,也是可以辅助桓公实行王道的,但他的目标却放在称霸之上,而非引导世人践行仁礼。因此就算偶尔有循礼之行,但更多的是为了谋求私利,而非出自公心,结果是强大了齐国,掠夺了他国,更没有发自真心帮助周天子恢复王道礼制。
孟子也说:“以齐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孙丑上》)以齐国的实力在天下推行王道,易如反掌。理由是,以齐国辽阔的土地、众多的百姓、强大的国力,在当时率领诸侯、辅助周天子推行王道并非难事。孟子还引孔子的话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德政的流行,比驿站的传递还要迅速。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会欢喜无比,就像是倒悬着被解救下来一样。要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只有此时才能做到啊!在孟子看来,当时齐国有这么好的条件,却未能推行王道,真是万分可惜!所以,当有人将他和管仲比较时,孟子深不以为然,他引曾西的话说:“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管仲?”这是说:“管仲得到君主的信任是那样专一,执掌国政是那样长久,而功业却是那么微不足道。你怎么会拿管仲和我相比呢?”孟子还留下了著名的一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这也是针对管仲辅助桓公施行霸道而言,更加凸显了儒家对王道仁政的高度重视。
我们或许会觉得王道、霸道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与我一介平民有何相干?《朱子语类》上说:“在学者身上论之,凡日用常行应事接物之际,才有一毫利心,便非王道,便是伯(霸)者之习,此不可不省察也。”朱子这句话确实发人深省。想一想,王道与霸道外现的是治国之道,内化的却是我们的心。人人都有一颗心,人人都想得到幸福快乐,而得到幸福快乐的正因何在?那些真正得到人生至乐的古圣先贤,用他们亲身走过来的生命经验告诉我们,幸福快乐的正因就是王道,就是代人着想,换位思考,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当我们真正把他人放在心上时,就跳出了自我阴暗狭隘的低洼地,跃上了风光无限的至美山顶,定会感受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欣喜;而霸道的私欲熏心,争权夺利,只能让我们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狭窄,就算是功成名就,五子登科,得到了世人艳羡的成功,却失去了内心的温情与敬意。所以,王道与霸道并不遥远,也不空洞,就在你我心上,就在我们待人接物起心动念的每个瞬间,一念王道,一念霸道,事关苦乐,不可不慎。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何为王道、霸道?与礼的关系为何?
霸道与王道从表面上看有时不易区分,因为行霸道时说的话是满嘴的仁义道德,做的事也会赢得百姓一时的欢心,但详加辨别,二者有极大不同:
第一、用心、动机的不同。
张居正说:“王道、霸道的区别,关键在心术。依仗土地甲兵之力,假托于救世安民之事,做的事情虽然是为天下之公,但内心都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这就是霸道;王道则不同,大公无私,至正之德,行救世安民之仁,心是实心,政是实政,其至诚足以让人感动,其善政又足以招徕天下之百姓和贤才。”
第二、知礼、行礼的不同。
王道的外在的目标是大同世界,内在的所求是激发人的美好德性,而达成的方式就是遵礼行礼。因为合于天地之序的礼可以带给人由内而外的和谐,让人们敦伦尽分、和睦共处。所以,王道重礼。霸道表面上也很重视礼仪,但只是做个样子,一旦达成强国霸权的目标,根本不会把克己复礼放在眼里,奢而犯礼就是霸道最明显的标志。
第三、求强、求大的不同:王道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不追求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疆域开拓,因此不去扩张,不对人民横征暴敛,而是以仁心来推行仁政,使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富足幸福的生活。霸道的起点是君主对私利的追求,在他们眼中,人民是工具,军事实力是基础,战争是手段,疆域是目的。为了维护当政者的权力与私欲,霸道会无所不用其极。
由此可见,真正能够给人民带来幸福,给国家带来富强,给天下带来和平的一定是王道,而非霸道。因为从治国的动机用心,到方式方法,到达成的目标,王道皆出自仁心,而霸道出自私心,二者泾渭分明,因上不同,果必相异。霸道虽然会让一个国家快速强大,但不得民心、不顺天道的力政,一定不会给这个国家带来真正的长治久安。
2、怎样在生活中践行王道、远离霸道?
《朱子语类》上说:“在学者身上论之,凡日用常行应事接物之际,才有一毫利心,便非王道,便是伯(霸)者之习,此不可不省察也。”朱子这句话确实发人深省。王道与霸道外现的是治国之道,内化的却是我们的心。人人都有一颗心,人人都想得到幸福快乐,而得到幸福快乐的正因何在?那些真正得到人生至乐的古圣先贤,用他们亲身走过来的生命经验告诉我们,幸福快乐的正因就是王道,就是代人着想,换位思考,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当我们真正把他人放在心上时,就跳出了自我阴暗狭隘的低洼地,跃上了风光无限的至美山顶,定会感受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欣喜;而霸道的私欲熏心,争权夺利,只能让我们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狭窄,就算是功成名就,五子登科,得到了世人艳羡的成功,却失去了内心的温情与敬意。所以,王道与霸道并不遥远,也不空洞,就在你我心上,就在我们待人接物起心动念的每个瞬间,一念王道,一念霸道,事关苦乐,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