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 2020-2-8

       很意外的在这里注册,前两天才在豆瓣通过日记的方式写观后感,结果发现日记功能暂停了。于今日拜读完钱钟书所著的《围城》,特此记录观后感

《围城》这本书很著名,最让人广为人知的便是,婚姻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逃离。很小的时候听过这句话,家中一直有父亲购买的围城那本书,小时候喜欢读薄书,不喜欢读厚书。总觉得厚书阅读过于繁琐,耽误时间,喜欢那些一两千字便能讲明白故事的短文。大了以后读书只恨书不够长,只有长的书才能交代人物背景,人物性格,所有的场景对话才会合理,看似冗长的书却恰恰是丰满各个人物的关键所在。但当我真的拾起《围城》这本书,却是在北京孤独的一个夜晚,各类电子书都需要收费,便从微信读书一天天的读免费的。过去有一个习惯,会同一时间读几本书,几本书各读一半,虽最后都会阅读完毕,但是总感觉有点虎头蛇尾,从京回渝早已半年,这本书却依然读了一半。前面的情节若隐若现,看似忘记却又好像记得。从书柜找出《围城》,一直放于床头却继续拖沓仍未阅读,因不上班时间宽裕一点,开始读从图书馆借的书,也没想起来这本读了一半的《围城》。前几天看董卿的“朗读者”。请的嘉宾是孟非,有幸在大学时期读过孟非自传,依稀还有印象,多少也算了解。很好奇孟非会选择阅读一本怎样的书,书中的内容又会截取哪一段。结果孟非便阅读的是《围城》,选取了方鸿渐同苏小姐赏月那一段。这段恰巧在我已经读完的前半段,在孟非的阅读下回到了当时读书时的场景。猛的意识到也许读书可以同时读几本,但不能一本书搁置太长,如果说沉淀两天是为了吸收,为了消化。那搁置太长时间剩下的只有遗忘了,如果没有人唤起,也许再也记不起。《百年孤独》同样是因为搁置时间太长,实在无法捡起再读下去。于是重新从第六章开始读起。没过几天便把《围城》阅读完毕,也算是感慨颇深,但前半截有些细节已经记得不是很清了,只记得大致内容,也算是憾事一件吧。不过也不能算遗憾,同一件事不同时期处理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相信如果这本书放在我儿时的我,是固然体会不了方鸿渐的情感,友情也好,爱情也罢,以至于亲情我都不甚能了解。有话为一千个人里,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是苏轼传里面的高僧所说,心中有佛,看人向佛。心中有狗屎,看人向狗屎。虽刚步入社会,对这句话理解特别深刻。多年以后的我再读《围城》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也许如今理解不了的话,理解的不了的情节,多年以后不需要深思便能迎刃而解,这便是时间的力量吧,或者叫成长的经历。或许读书本来就像多次看同一部电影一样,看第二遍时总能看到第一遍所忽略的细节,虽然那种剧本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但是我们都被对最后的结局期待所跳过了,第二遍慢慢去领悟每个细节每句话,原来都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也许那个细节并不重要,但是就是组成很重要的一部分,跑题了。说说这本书。

围城前面有那么多的波折和故事,我就从最后讲起吧。读到最后的时候,很是佩服钱钟书老先生,晚上读完了本想同朋友一起探讨,但发现周遭阅读之人没合适人选,只能把感触默默的放在心里,钱钟书老先生并没有像一般的作者一样去卖弄自己的学识,去卖弄对人性的把握,对人与人关系领悟的透彻,而是用一种平常说话的方式,用主人公的嘴欲言又止,让读者慢慢体会,读了两遍也没没能理解钱钟书老先生的意思,往后多经历两年世事再去领悟吧。故事的情节也很有意思,方鸿渐和孙柔嘉成为夫妻后,方鸿渐在给孙柔嘉讲人生感悟,孙柔嘉听着听着打了一个哈欠。方鸿渐顿时兴趣全无。这一段颇有生活主义气息。至于方鸿渐没说完的话。多年后我重新阅读再做补充。

读完后回顾方鸿渐,找了孙柔嘉这样一个媳妇也是他自己万万没想到的,你不能说方鸿渐很爱孙柔嘉,你也不能说方鸿渐不在意孙柔嘉,但是两个人就是确确实实在一起了。那么心爱的唐小姐,追求她的苏小姐,和萍水相逢的鲍小姐,皆为过客。如果一开始告诉方鸿渐这个剧本,他是万万不会相信的。他的好朋友赵辛楣也因为最后事业,家庭。同方鸿渐也慢慢疏远,联系也没有那么频繁,而他们一起所共事的三闾学校,一起追求过的苏小姐,也变为过眼云烟。多年后不知道他们还会记得彼此。读完后我没想到钱钟书笔下得人物那么生动,读完了都有钱钟书是方鸿渐的错觉,不过杨绛最后做了澄清,打了一个我很喜欢很喜欢的比方。写东西就犹如黑夜里点亮的一个蜡烛,烛光照满了整个屋子。人物的真实性就像是火焰,而散出来的光芒就是想象力,你不能说人物的构造是完全脱离火焰想象出来的。也不能说火焰本身就是照亮满堂屋的本身。很多人因为《围城》想了解钱钟书,钱钟书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不能因为鸡蛋好吃,就想看看下单的母鸡是谁。

《围城》不算很长,基本描写方鸿渐从大学毕业,到结婚工作遇到的人和事,情敌的赵辛楣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 ,最后又相忘于江湖。对我来说现在就是些许的感慨嘛,想象自己的好朋友也同自己相忘于江湖。莫名有些伤感,也有些不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不过似乎最后的结局都是如此,谁都走不了特殊,今天又特别去看了当时孟非的专访,很喜欢孟非说的两个观点,一个是孟非自己认为他不喜欢绚烂很短暂的,美到不真实的东西,他觉得那些只属于艺术作品,并不是选择多了,幸福感就会增强。还有一个观点,人就是孤独的,没有任何人能陪你走完所有的路,子女父母也好,人都是孤独的,所有陪伴你的都是过客,只是或长或短,我们只需要经营好陪伴的那段生活就行。

最后做的设想的是,《围城》应该是结婚后5年左右我能读懂方鸿渐他的所有想法,他的所有行为,如果是我15.或者25更长的时间再读,应该就能理解哪怕汪处长,高校长或者是方遯(dun)翁的所作所为。就像我现在用25的眼光,去看15岁的自己,我能理解15岁的自己想的是什么,但是15岁的自己不能理解我罢了。那些关于爱情,关于家庭,关于朋友,关于同事。生活都会慢慢带给我一点点的启示,或者开心或者悲伤,不过一切都会过去的。过往后增长的年龄会告诉自己,曾经不明白的事,不确定的选择,最后都有优劣之分!

未经批准,不得转载摘抄

附经典语录

他同时又觉得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变了相。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冥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人家的天地里,他进不去,而他的天地里,谁都可以进来

                                                                                     ————唐小姐退还方鸿渐信件后

撒谎往往是高兴快乐的流露,也算的一种创造。好比小孩子游戏里的自骗自

一个人身心畅适,精力充溢,会不把顽强的事实放在眼里,觉得有本领跟现状开玩笑。真到忧患穷困的时候,人穷智短,谎话都是讲不好的。

                                                                                ————方鸿渐跟别人讲自己的学历感悟

夺人之爱,我可不来,人弃我取,我更不来          ————陆子潇同方鸿渐说孙小姐

会议上对于提案的赞成和反对极少是就事论事的,有人反对这提议是跟提议的人闹意见,有人赞成这提议是跟反对这个提议的人过不去。有人因为反对或赞成的人和自己有交情,所以随声附和。                                                                     ————李梅亭讲述同食共寝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围城 2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