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6《冰鉴》笔记7

3.“围城”的心态  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在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表现出对目前工作的不满,但又对别人的离职特别不了解,认为那么好的工作怎么会离职呢,这就是一种“围城”的心态。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一山望着一山高。 

其实,人们都一直在向外思考,而没有向内去思考自我,去站在企业和社会现实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当出现这种浮躁心态的时候,职场新人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究竟是自己的问题还是企业的问题呢?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干一段时间,当真正地融入企业里干一段时间后,也许你会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发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工作一段时间后,你发现这种工作的确不适合自己,那么你可以重新去选择。这样,你至少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下一步到底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让你的选择不再盲目,从而才会有一个更好的人生选择。  如何能够平稳地度过浮躁期,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了解公司的发展战略  只有从更高的角度以及用更宽广的视野去了解公司,你才能够对公司充满信心,才会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就会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自己与公司共同成长。所以,在参加工作时,不要把眼光只局限于公司的现状和自己的眼前利益,要多和领导沟通,深刻认识到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2.融入公司,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对于新员工来说,在短期内离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公司工作得不快乐。工作的快乐和快乐的工作是决定他们去留与否的关键因素,所以,一个快乐的人际交流环境的重要性就开始凸显出来。  这种和谐的交际环境的创造,一方面取决于公司要尽量给新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际环境,让新员工和老员工尽快融合到一起,让新员工在与老员工的交流中慢慢地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另一方面,新员工要主动地去和老员工沟通,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体会到和大家相处的快乐,为自己搭建一个良好的人际平台,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只有当新员工融入企业中,才能够创造出一个快乐的环境,才能在这种环境中体会到快乐。

3.在大学期间,作好职业规划

今天的处境是由当时的选择决定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当一些大学生真正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其实不喜欢这种工作或这种工作不适合自己。这说明很多人的职业选择是盲目的,没有作好职业规划,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你工作之后,再次作出选择时,这意味着你前期的工作对你今后的工作没有什么太大帮助和经验的积累。而且过于频繁的选择会使你选择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大学期间一定要作好人生职业规划。可以请一些专业的机构、老师和朋友给自己提供一些建议,更关键的是自己通过对自我的真实而深入的分析,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把自己的目标和自身的职业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去选择自己的工作,达到两者的统一,这样,对企业和个人来说是一个双赢。

商界活用  有句谚语说得好:“低头的稻穗,昂头的稗子。”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低头是一种谦虚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真正懂得做人处世的意义后才会表现出来的态度。有道是“人格无贵贱,人品有高低。”作为老板或管理者不要把自己摆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逞威风。要低调一点,不摆架子,这样做看似少了些威风,实则提升了自己的人品和威信。管理者应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虚怀若谷。

例子中的福兰克慧眼识英才,很值得我们借鉴。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多少。事实上比你高明的人有很多,你要放下管理者的“身架”把自己的言谈举止融于常人当中,并始终把自己看做团队中的普通一员,永远与下属保持良好的沟通。放低姿态等于抬高自己的身价,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

解读  疏懒态之人,一般都有才气可恃,眼光敏锐,往往一下就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但是他们缺乏干事的动力和兴趣,给人一种懒散不堪的感觉。不过,如果某样事情真的打动了他的心,他就会沉迷于此,往往能做出成就。这种人是“君子”,思想活跃,却不肯动手。如果给他配备得力的助手,让他的精巧构思得以实现,这自然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疏懒只是此类人的一个特点。  但疏懒之人未必就是“疏懒态”,生活中的无才之人,也有疏懒的表现,应该加以区别。如果此人只有疏懒的表现,而心智平平,只是一个凡人末流那么此人与疏懒态无缘,只能算是“疏懒”之人。识别这种人很容易,交谈一下即可发现。  疏懒态的人的“疏懒”主要表现在他没有兴趣的事情之上,对他所感兴趣的事情,他就会做得很好。因此,如果能有效地对他们的兴趣加以引导而不是强迫他们干不愿干的事情,往往会事半功倍。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对做官是无多大兴趣的,但诗写得好,做了几十天小官之后,挂冠弃印而去,宁可“带月荷锄归”,过种田写诗的日子。唐朝大诗人王维每天退朝之后,就以诵经念佛为乐事。而“东床快婿”典故中的王羲之,也是一个典型疏懒态之人。

处世活用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把面子看得很重,那些“坐止自如,问答随意”,不顾别人面子的“疏懒态”之人,往往会吃亏。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失面子,更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的,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背黑锅。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宝座上的朱元璋早已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  其实,这位老兄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只是过于老实地说出了几句大实话,而没有注意要给当今的一国之君留点面子。皇上在恼羞成怒的情形之下,又哪儿顾得上什么兄弟情谊呢?  在待人处世中,我们必须注意要给别人留足面子,这也是很多待人处世高手不轻易在公开场合批评别人的原因。

职场活用  对于那些被“疏懒态”所困的人,在职场中,怎样才能顾及别人的面子,处理好与同事、上司之间的“面子问题”呢?  1.要善于择善弃恶  在待人处世中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不提当年勇”,又有谁人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如果有人拿这些不光彩的问题来作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2.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  有一个连队配合拍电影,因故少带了一样装备,致使拍摄无法进行。营长火了,当着全连战士的面批评连长说:“你是怎么搞的,办事这么毛毛躁躁,就连上战场也装备不齐?”连长本来就挺难过的,可营长偏偏当着自己的部下狠狠批评自己,自然觉得大失面子,于是不由分辩道:“我没带是有原因的,你也不能不经过调查就乱批评!”营长一下子懵了,弄不懂平时服服帖帖的连长怎么会这样顶撞他。事后,在与连长谈心交换意见时,连长说,“你当着那么多战士的面批评我,我今后还怎么做工作?”从这个事例中不难发现,假如营长背后批评,连长不仅不会发火,还会虚心接受批评。营长错就错在说话没有注意时机和场合。

  3.巧给对方留面子  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古时候,吴国有个才子,名叫孙山。他与乡里某人的儿子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后,孙山先回到了家,那个同乡的父亲就向孙山打听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上了。孙山笑着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此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面子上过得去”,还必须对对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就会“盲人骑瞎马”,难免踏进“雷区”,引起别人的不快。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如果说话办事做不到体谅他人,而且不顾及别人的面子,那就永远不会有好人缘,更别说得到高看和重用了。

译文  把心机深深地掩藏起来,一本正经,不苟言笑,处处察颜观色,事事趋吉避凶,与人交往圆滑周到,这就是周旋态。  解读  这类人灵巧机警,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接物待人,往往应付自如,游刃有余。他们是文人中的佼佼者。不仅智商高,智慧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极强,能够独挡一面,是天才的外交家。让他做外交官,公关部主任,是再适宜不过的人选了。他们往往“一言兴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如果周旋之中别有一股强悍雄健气,则是难得的大人才。  周旋态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谦虚忍让、屈伸适时,这些特点在时局对己不利的情况下是极其适用的。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周易》提出“潜龙勿用”的思想,即在一定条件下,等待时机,卷土重来。孔子在《易系辞》中,则以尺蠖爬行与龙蛇冬眠作比喻,进一步解释什么叫“潜龙勿用”,他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宋朝的朱熹则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认为“屈伸消长”是“万古不易之理”。他提出,在时机未到之际,要“退自循养,与时皆晦”,要学会“遵养时晦”,即隐居待时。  处世活用  明代冯梦龙在其著作《智囊》中,认为人与动物一样,当其形势不利时,应当暂时退却,以屈求伸,否则,必将倾覆以至灭亡。他说,智是术的源泉;术是智的转化。如果一个人不智而言术,那他就会像傀儡一样,百变无常,只知道嘻笑,却无益于事,终究不能成就事业。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无术而言智,那他就像舟子,自我吹嘘运楫如风,无论什么港湾险道,他都能通行,但实际上真的遇有险滩骇浪,他便束手无策,呼天求地,如此行舟,不翻船丧命才怪呢!蠖会缩身体,蛰会伏在地上,都是术的表现。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以此来保全自身,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吗?当然不是。人更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以期发展自己。  心有诡计但不冒失,叫做权奇。不会温和,干事总会遇到阻碍,不可能顺当;不会隐蔽,便会将自己暴露无遗,四面受敌,什么事也干不成;不会用诡计,就难免碰上厄运。所以说,术,使人神灵;智,则使人理智。

1.用语言或行动,掩饰自己,以应付突如其来的事变  这种人善于伪装,随机应变,以逃避敌人的耳目。 

三国时,刘备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授予安喜县县尉。不久投靠了公孙瓒,代领豫、徐两州牧。用兵失败后,他投奔于曹操,想借曹操的势力来保存自己,以图自己的宏志。他虽归附曹操,但心思却是另外一番,他并不是真心实意归附曹操的,而是不得已的一种策略。但他又怕曹操识破自己的心思,便采取了示弱法,终日种菜,忙于田圃之间,不问国家大事。以此向曹操表示自己胸无大志,只是平庸之辈,从而想避开曹操的注意力,让自己更好地存在与发展。

2.该忍耐的要暂时忍耐  历史上不少人物在其斗争失利时,为了保全自己,总是克制自己,不露声色,以此麻痹敌人,乘机溜走,如刘秀对刘玄即是此种屈伸之典型。  新莽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南阳蔡阳(今湖北省枣阳西南)人刘演、刘秀兄弟乘机起兵,以重建汉朝为口号,招兵买马。后来他们加入了绿林军。其同族人刘玄,初入平林兵,被推为更始将军,后来也与绿林军合并。公元23年刘玄称帝,年号更始。新莽王朝灭亡后,他迁都长安,很快便背叛起义,调转矛头杀戮农民军将领。刘秀之兄长刘演,便被刘玄所杀。

3.利用别人的怜悯之心  所谓取怜,即取得别人尤其是对手的可怜之心,使其不加害于自己。这当然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策略。其目的在于,抓往别人“仁慈”之心,故意装出一副可怜的模样,委曲求全,以此来骗取对方的信任,保全自己,以图大业。

4.以屈求伸  屈伸之术并不是宏图大志者的“专利”,在历史上,每当革命势盛,反动没落阶级的代表人物,总是通过伪装,以屈求伸,进行垂死挣扎。袁世凯即为这样人。

职场活用  在职场上与人相处,除了天天接触的同事之外,和上司也要好好相处。  应届毕业生阿明在在公司里是个人人羡慕的角色:大学刚毕业就当上了“总秘”,成了离老板最近的人。“你的工作最接近高层,最容易得到老板的欢心,也最容易高升。”同事们的说法让阿明着实兴奋了一阵。  阿明是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下长大的,爸爸是一家企业的领导,妈妈是机关干部。因为父母的关系,身边的人对他都是客客气气的。从小学到大学,阿明在别人的赞扬声中长大,不懂得什么是“迎合”;向来都是别人找他说话,他自己并不知道如何在交谈中寻找话题。正因如此,进入公司一个月后,阿明开始为如何与领导相处犯了难。不管怎样下决心,有很多话他就是说不出口,哪怕是一些很正常的话,在他看来都是在讨好老板。

面对公司内的派系斗争,一个人很难保持中立。处理得好,两边都不得罪;处理得不好,最后往往两边都得罪了。这样其实就需要当事人能很好地和上司进行周旋,圆滑地处理好两边的利益关系。  其实,问题在于怎么看“得罪”二字。如果你所做的对得起职位、对得起自己,而对方又恰恰不能捅破窗户纸、拿你开刀,那你来个“难得糊涂”又有何妨?面对公司内的派系斗争,新人要坚持三“不”原则——不介意、不参与、对事不对人。其中,“对事不对人”是指保持平常心,一切从工作出发,从组织利益出发,按公司的规则和程序来判断、处理工作中的是是非非。

商界活用  大多民营企业都有“皇亲国戚”,许多经理人抱怨民营企业里的“皇亲国戚”太难缠了,根本无法推行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尤其做人力资源总监的经理人,他们对民营企业的“皇亲国戚”更。

这就是大多民营企业“皇亲国戚”的现状。有的人力资源总监会采取让老板答应把这些人放在一边的办法,老板也答应了,不让这些人参与公司内部的工作。这种做法就是人们常说的“逼宫”,然而人力资源总监的这种做法往往根本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反而很可能自己最后被逼走。

  2.为什么“情”大于“法”  有人会问企业的“皇亲国戚”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是这些人有资格,这些人都是企业组织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功臣,没有这些“皇亲国戚”企业也许就没有今天。只有这些人才会跟随老板打天下,作为经理人和普通员工是不会吃苦受累拿很少薪水或不拿薪水跟随老板打天下的。因此老板与这些人的关系更多的是情分关系。人力资源总监上任后采用的是制度,是法治,自然要与情发生冲突,怎么办?在二者中间还有一个“理”字,理可以协调情与法的矛盾。而将“理”与“情”结合起来,会更能争取“皇亲国戚”对你工作的支持。这个“情”不是你和“皇亲国戚”的情,而是他和老板的情。你自己和他处交情,一是时间不够,二是他很可能把你当“敌人”看待,所以根本不可能跟你有什么交情。因此,在和“皇亲国戚”打交道时,要从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让他明白自己应该“理所当然”地为公司的改革作出贡献。你把他捧在“老臣”“功臣”的位置上,让他明“理”并维护“理”,在理和情都讲明白的情况下,你的“法”也就自然起作用了。

3.如何与“皇亲国戚”周旋

(1)要认识到“皇亲国戚”和元老们在历史上价值及作用。他们曾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而且还在继续作贡献。有此认识,你就会正确对待他们了。

  (2)学会和他们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和“皇亲国戚”沟通一上来就讲原则,搬公规,说制度,肯定不行,应该先讲情(和老板的情),后讲理,情理并用,理讲通了,法自然也就起作用了。

(3)要正确任用这些人,发挥这些人特殊的功能,让他们解决只有他们才能解决的问题。经理人遇到的问题只是经营管理层面的问题,民营企业的问题还有许许多多,而这些问题大多不是经理人所能够解决的,而且经理人的工作一般涉及不到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必须有人来解决,不解决,企业发展势必受到影响,而“皇亲国戚”往往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分子。 

(4)要明白这些人对自己开展工作是有极大帮助的,关键是怎么认识和利用。“皇亲国戚”和经理人都是民营企业的人力结构要素,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双方不应该是对抗关系,而应该是合作关系。经理人握有企业的组织权杖,“皇亲国戚”握有资源权杖。只有合作,双方才都有出路。 

(5)老板没让你开走这些人,请不要自作主张开掉。曾有一位外企老总空降民企几个月后辞职,原来他在离职前两个小时公开发文开掉老板的老丈人,结果导致双方矛盾激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216《冰鉴》笔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