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在古典诗歌中的芳香之旅

一、丁香之结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使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杜甫《江头五咏·丁香》

春天,丁香花绽放在枝头,花朵细小而繁密,色泽有纯白、淡黄、淡紫、蓝紫、紫红,清艳雅丽,素香远溢,是人们喜欢的观赏植物。但在中国文人的眼中,它却成了寄托情感和梦想的载体。在诗歌的国度里,丁香再也不是丛生落叶灌木,而是充满生命,充满了细腻情感,是丰富、敏感的生命存在。

宋代理学家邵雍有首诗叫《善赏花吟》,诗这样写道:“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邵雍所说的花的精神,其实是指诗人在审美观照自然中的花朵。诗人在听,在看,在与花朵对话,花朵成为诗人生命之花。

暮春使人落寞,而黄昏时分更使人孤寂。一位女子倚楼而立,不知不觉间已是如钩弯月高挂天上。芭蕉未展,丁香不开,此情此景让与情人不能相见的女子牵肠挂肚,愁肠百结。

李商隐在这样言说: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这是李商隐《代赠》诗二首的第一首。丁香未开时,花蕾密布枝头,称丁香结。于是丁香结就成为郁结的愁思,难以排解的离愁别恨。也就自唐李义山始,诗人们开始用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结,用丁香结来写夫妻、情人或友人间深重的离愁。

五代牛峤有“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感恩多》)的词句;宋代钱惟演有“合欢不验丁香结,只得凄凉对烛房”(《无题》)的诗句。细细品味这些诗句,“丁香结”在我们的心中已构成一幅人物相融、情景相生而且相互增色的诗意画面。从中我们也能真切地品味出诗人审美化的生活及其情趣。

吴曾《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代词人贺铸与一个女子相爱,久别之后,那个女子孤苦无依,思之甚切,作诗表达思念之情:

独倚危栏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

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

贺铸见到此诗,感而写下《石州引》词:

薄雨收寒,斜厢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还记出关来,恰而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两人诗歌唱和,聊寄愁思郁结的离愁别绪。贺铸巧借了李商隐的诗句,同时也化用了那女子的诗句,表现了浓郁的愁情。丁香结,演绎了如此感人的故事。

二、象外之象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煜《浣溪沙》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这样说:“后主词思路凄惋,词场本色,不及飞卿之厚,自胜牛松卿辈。”“凄惋”二字,切中了这首词的意境。一个女子,手卷珠帘,向远方遥望,绵绵春恨,紧锁高楼,风里落花无主,云外不见青鸟传来亲人的书信。雨中的丁香花蕾空结在枝头,又一次绝望的愁绪浓得化也化不开。回首三楚大地,天低日暮,长江水滚滚东去。女子的愁思深广渺杳没有尽头。其中“丁香空结雨中愁”一句,成为继李商隐之后,又一著名的意象。丁香之结,已不在黄昏春风之中,而是在花愈离披,春愈阑珊,愁愈深切的雨中,愁增雨势,雨添愁情,丁香空结,自然融合在读者的心眼中。

我们知道,意象在心理学中是指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和回忆。这种重现和回忆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还有嗅觉的、触觉的、味觉的等等。那在诗学中,意象是指通过审美思维创造出来的,融会了主体意趣的形象。它是诗人“心物交融”的产物。是艺术创造的结果。它绝不是自然物象的复制和照搬,而是融合了诗人感情的“象外之象”。

丁香,花蕾缄结不开,含苞未吐,这是“象”,人的愁怀郁结,就使在细雨迷蒙中丁香的花蕾更让人看成“愁结”,这样的“象”,就成为“象外之象”了。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的:“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

由于意象具有心物交融的特点,那么,品评“意象”,就可以体会诗歌的美。看五代毛文锡的《更漏子》:

春夜阑珊,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宵雾散,晓霞晖,粱间双燕飞。

思妇独守空闺,那静夜里的子规啼鸣,勾起孤寂之感,面对红纱笼罩的孤灯,使人倍感凄凉。“庭下丁香千结”,暗喻思妇愁肠千结。词中“丁香千结”,既是实景,又不是实景,它已成为引发愁情的触媒,成了审美的“象外之象”。

丁香独特的形象,成了反映人们在离愁别绪的重重困扰下,暗结于心头不招即来,却挥之不去的深深痛苦和幽怨。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妻子去世,相思难忘,心绪惆怅,挥笔写下了这首《点绛唇》: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自,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王国维明知相思无益,决心将其放弃,但相思又难“抛掷”。诗人魂牵梦萦,醒来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暮春时节花开繁茂的丁香,在凄凉的月色中,就如同冰雪一般。这种时令的错位、似乎无理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词人思念亡妻的悲怆冷寂心境。后人是这样评价的:“君词往复幽咽,动摇人心,快而能沉,直而能曲,不屑于言词之末,而名句间出,往往度越前人。至其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自永叔以后,殆未有工如君者也。”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三、女性的化身

子规啼梦罗窗晓。开奁拂镜严妆早。彩碧画丁香。背垂裙带长。 钿铮寻旧曲。愁结眉心录。犹恨夜来时。酒狂归太迟。

——贺铸《菩萨蛮》

在多雨的季节,丁香花一串串地开起来。主梗很是柔软,总擎不起那繁密的花束,所以丁香的花总是弯弯地下垂着。丁香的枝条也很柔软,在雨中也总是弯弯地下垂着,如同婀娜的女子。于是在中国文人的跟中,丁香便成了哀怨而美丽,柔弱而多情的女子的化身。

李珣的《河传》:

去去!何处?迢迢巴楚,山水相连。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

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

游子在外,对佳人便有了拳拳的思慕。此时的佳人就在明月、春风、花下,也同样愁肠郁结。丁香,那柔软的花蕾,芬芳的味道,不就是佳人的写照吗?

李煜的《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几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襄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李煜在这首词里,写了一个歌女从化妆出场到终场赴宴的全过程,突出了女主人公妩媚的神态。“向人微露丁香颗”就是美人唱歌的神态。丁香再一次幻化为女性的形象。

丁香,冷艳幽香,心中有化不开的愁结,纤手柔条,依槛望月。这不就是文人心中的佳人?

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审美者不仅可以由所感知的自然对象联想到另一个自然事物。而且可以由自然对象联想到人的性格和思想情感,也就是感受到意象的“韵外之致”。由丁香的花蕾密布,联想到愁思郁结,由丁香的娇美的、诗一般的花朵和淡淡的芬芳联想到美丽的女子,自然和人、客体和主体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所说的:“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舍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四、丁香的理趣

香中人道睡香浓,谁信丁香嗅味同。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熏染费春工。

——元好问(金)《赋瓶中杂花》

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丁香花是柔弱的,是愁怨的化身。这已然成为丁香花留给我们的固有形象。但高洁素雅的丁香花,不仅仅给我们以韵致,还给我们带来理趣,也传达出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哲理感悟。丁香花就在诗意的世界中既给我们以审美,也给我们以精神。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丁香》诗:

江上悠悠人不问,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这首诗中也有“丁香结”的意象,但却不是忧愁郁结,而是无牵无挂、恬淡闲适。诗人无所事事,浪迹江湖。饮酒放达,襟怀高远。他看到丁香千结,就殷勤地去解开她,让丁香花在春天的枝头自由自在的开放,诗人是多么洒脱的情怀!

清代诗人陈至言的《咏自丁香花》:

几树瑶花小院东,分明素女傍帘栊;冷垂串串玲珑雪,香送幽幽露簌风;

稳称轻奁匈粉后,细添簿鬓洗妆中;最怜千结朝来坼,十二阑干玉一丛。

曲径通幽,深深的小院之东,静静亭立着几树琼瑶般的丁香;远远望去,就像素雅高洁的女子依傍着帘栊,默默无语又脉脉含情。那已经开放的丁香花,一串串垂首低眉,如雪雕一般玲珑剔透,洁白冷艳,矜持不苟;微风吹动绿叶白花,发出簌簌的声响,送来了缕缕清雅的幽香。那美丽素洁的丁香花,就像刚刚打开梳妆匣,均匀地敷上淡粉的姑娘,又像细细打扮之后,容光焕发的美女,楚楚动人。

诗人写丁香晶莹如白雪,高洁如玉璧,香幽如清风,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志向。

古今文人骚客对丁香倾倒,钟爱、吟咏,托丁香而言志,借丁香而抒情,使丁香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文化。

五、结语

丁香,她的花蕾,她的花枝,她的芬芳,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拥有了自己的审美原则和审美意趣,形成了富有诗意、令人遐思的意象。丁香拥有了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哲学,成了诗人凝神观照的对象。当审美者以心灵的烛照使丁香成为一种被感情再造的美丽世界,一种审美化的理想也就在中国文人的内心深深扎下了根。丁香在诗人的记忆中含苞吐蕊,在诗人的感情世界中摇曳生姿,和谐共舞,共同构筑了一个审美化的自由国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丁香在古典诗歌中的芳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