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生涯规划—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有感

在席博士的讲座中我又一次强化了这一概念,即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等于目标+动力+方法。这个公式很多人都知道,我们老师也在不遗余力的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但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却很不理想。

就老师来说,目标的培养究竟应该怎样树立?从席博士的讲座中,我认识到了关键是让学生自己找到目标,这个获得目标感的过程非常重要。在实际教学中,班主任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填写目标卡,在自己的卡片里找到自己的目标看起来很滑稽,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引导的过程,我们只想要结果,我们的目标栏有各科分数,名次,我的弱点,需要去克服的困难,我的格言……这些东西很多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虽然学生在富有氛围的主题班会中写了出来,但不一定就是他认同的。这样的目标卡只会流于形式,作用也不大。还有一种方式是教师包半目标,急于求成,我们武断的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目标,这样并不会给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有一次一个名班主任的演讲给了我很大触动,他让学生定目标大学,有个学生直接写了清华大学,于是接下来他进行了如下操作:首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关于清华的所有信息,强化清华在自己心中的概念;然后他建议学生手绘清华的校徽,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自己目标的认同,最后,他引导学生做出规划,每一次考试,他都把清华的录取分数拿出来与自己的现状做对比,分析出哪里需要改进,就这样,在老师持续鼓励和学生本人的不断努力下,三年后他成功的进入了清华园。

教师在这个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究竟起了哪些作用呢?我想应该是启发,引导和鼓励以及专业的建议和方法的提供者。所以老师如何实施教育?应该是老师需要懂得一套目标达成的途径,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找到目标,并引导学生正确的方向。除此之外,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这个过程很漫长,很艰难,老师定力不够很容易前功尽弃。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生涯规划—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