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来了,家长准备好了吗?

“双减”政策出来了,应该是征求了很多校长、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等专业人士意见的,作为学校,感觉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因为“双减”的核心还是在立德树人,还是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同时也有欣慰,至少学校可以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好好落实办学路径了,

记得古希腊语言里“学校”的意思本身就叫“闲暇”,但现在的学校确实不够闲暇,尤其是学生,真的忙得很,所以他们丧失了创造性,更丧失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这些“忙”应该说不仅仅是学校造成的,也不是老师要刻意那样的,这些“忙”严格说可能是社会造成的,是一些“成功”哲学造成,也是一些“功利”心理造成的。“成功哲学”造成了“功利心理”,现在“成功哲学”好像有点收敛了,但“功利心理”却作为礼物留了下来。这个功利心理已经被家长欣然接受了。

刚刚一个朋友发来一段聊天记录,一个14岁的孩子跳楼自杀了,生前留下了三页的遗书,读来令人心酸。家长给孩子定下了硬性指标,不完成就得挨打,这个可怜的孩子历数了皮鞭抽在身上先是哪儿疼,然后哪儿疼,最后最疼的是哪里;然后就还挨骂,她说很难想象,平时对外彬彬有礼的父母,居然能在她身上用这个世界最恶毒的语言;她很难过,疲惫的她在接亲戚电话的时候,还要装得很有礼貌、很乖巧,她很困惑,为什么现在这个世界上,躺着玩手机的家长可以对正在奋斗的孩子提这个要求那个要求?她很惊讶,她居然熬过了初一,然后想想初二初三那些魔鬼日子,她觉得没有指望了,她请求与父母各退一步,她消失,父母不要再打骂了,对待比她小的孩子好一点。

“双减”开始了,家长们的“功利心理”会消除吗?学校、老师也许会很快接受国家的政策,家长会不会接受呢?在“双减”政策下,最得益的应该是孩子,但从表面上看,仿佛家长更加得益了,他们可以安心地工作了,他们不用孩子放学了,还要把孩子送到另一个培训班去了,但是他们内心地功利心理会不会让他们依然对孩子充满了期待呢?以前,孩子成绩不好,家长们可能会找个培训机构“补一补”,补好了更好,补不好,至少有一个心理安慰——反正我尽力了。现在,没有培训机构了,教师也是不可能在额外回去加班补课了,家长有没有学会正确认知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将无名之火发在孩子身上呢?

看起来,在“双减”面前,家长也是要有心理准备的,在本真的“家教”(家庭教育)问题上,有些家长可能是需要“补课”的,比如,接下来,孩子们有闲暇时间了,家长如何陪伴?如何正确引导?学校自然也会对孩子的闲暇问题作出相应的指导,但最终还是要家长配合的,家长有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呢?在闲暇的时间里,家长会对孩子怎样的影响呢?因为当下家长的忙和累可能不会因为学校的双减而得到太大的改变。

面对“双减”,家长有没有准备好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双减”来了,家长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