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这部分主要讲了创新、创造力,但武老师讲着讲着发现,最大的创造是按照你的意愿去活。这样一来又紧扣了主题: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他甚至想说的更绝一点:只有一种生活值得过,那就是过你想过的生活。

说这句话以及这个部分内容时,武老师很想写一个故事,但最终没有把故事写到文章中,在这里补充一下。

那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女企业家,她多年前就有亿万身家,算是成功人士,可她的人生中总有一种很深的空虚感和遗憾感。

她回顾自己一生,发现任何时候做选择,如果有一个是她喜欢的,有一个是公众认为对的,那她必然是选择后者,而从来没选择过前者。

例如读书时,她很想考艺术类院校,她在这方面有天赋,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普通学校。例如恋爱时,她爱一个人爱得如痴如狂,但她放弃这个人,选择了另一个她觉得好控制的人。

通过她的努力,她构建了一个在别人看起来堪称完美的生活,她也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可空虚感和遗憾感总在撕咬她,并且最终是她认为好控制的丈夫提出了离婚,让她的完美世界崩塌。

通过各种努力,她终于逐渐地能去选择那个她由衷热爱的事物和人了,这时她才逐渐开始有了充实感。

武老师还想到另一个故事,一位超级富豪,同样也是拥有数百亿身家,但在中晚年的时候,他疯狂地爱上了一个人,然后才发现他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活着。

这两个人,他们虽然创造了财富这种价值,但却没有创造出意义感这种价值。

不过,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如果拥有巨额财富,需要付出的代价是牺牲个人感觉,那我愿意。

但他也见过那种遵从自己的感觉,而一直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富豪,他们的满足感和意义感,是前文两位富豪远不能比的。

罗素说,须知层次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愿每个人能追随自己的心,过自己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世界才会显得妖娆多姿,也更立体、更美、更有创造力。

创造,来自臣服

武老师介绍了他的写作方法,要点是写作时必须要达成两种感觉:一是他碰触到了这个人;二是对这个人要有一种完整了解感。

因此,在写作前的准备阶段,他不会先列提纲,而是先去了解这个人,搜集所有和他有关的资料,其实就是对这个人做调查研究,直到他心中感觉到对这个人形成了一种完整认识感之后,才开始写。

这样的做法,不是用脑袋去套事实,而是先放下头脑的成见,沉到事实之中,然后从中升起一种感觉和判断。

这个做法的关键,是他有容人模糊的能力。容忍模糊,是所有高创造力的人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内的共同特点。容忍模糊,是不急着用头脑下判断,太早追求确定性。

创造力的敌人,是头脑层面的自恋,是太把自己的想法当回事,拥有第一流才能的人,如约翰 列侬,迈克 杰克逊和爱因斯坦。

他们都深深知道不是“我”在创造,“我”只是一个管道,好东西是经由“我”而来,而不是由“我”而来。

有着伟大头脑的爱因斯坦,他的创造力秘诀是他非常善于做视觉化思考。对此,武老师使用弗洛伊德的初级思维和次级思维做了解释。

这部分有的人会觉得难,因为自己可能从来没有以这样的方式做事情,而在前文中给出了,看起来谁都可以学习的方法,那就是深入调查。

不过他和几位见多识广的朋友沟通这件事,大家一致的认识是那些平时难以直击要害的人,在做深入调查时,一样难以看到真相,容易流于表面的认识。所以创造力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思考

每一个人都是和宇宙,这个更大的存在互通的。也就是有一个管道,从宇宙通向我们的每一个人的身体。

要想保持这个管道的畅通,就需要放下那个大大的自我,放下那份自恋,看到真实的存在。

写作时就是要完整地碰触、感觉到那个真实存在的人,做事情时要看到事实的本质。

在真正地认识到这个人之前,老老实实地说自己不知道。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或人,不要直接拿自己脑袋里的想法往里套,说不知道,不丢人,不羞耻。

臣服的动力

先介绍了迪士尼创始人华特 迪士尼的创新方法,把梦想家、现实主义者、批评者这三个因素分开。在武老师看来,其中的关键是把批评者的声音给分开。

他人既地狱,总有一个批评者在,你的创造力会受损。而同时创造力的流动,又离不开他者的存在。

所以当确认有善意的“你”持续稳定地存在着,“我”就甘愿臣服于“你”,也因此可以臣服于各种存在,于是有了所谓创造力。

我们需要知道,如果生命中,特别是生命初期,一直有一个强有力的批评者存在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讲内在批评者时,武老师讲了一个让他印象无比深刻的故事,一位女士对他说,每次吃饭妈妈都在逼迫她。

而她18岁前一直和妈妈住一起,那就意味着她的生命中,有至少两万次的被妈妈逼迫、批评发生,这严重切断了她的通道。

如果一直处于批评中,一个人就容易害怕创造,因为担心自己的创造之物被毁灭,可我我们需要去创造一个外在之物,通过创造这个外在之物来修炼自己的内心。

你所创造之物的尺度,常常就决定了你内在容量的尺度。

思考

需要把批评者分隔开来,不要让脑海中的批评,影响了你的思考和创造,它阻碍了你梦想的诞生和实现。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外部世界,需要一个善意的你,稳定地存在,提供稳定的支持。这样我的生命力才可以流动,创造才能发生。

人活着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成长。衡量一件事的核心是:是否有利于成长,有就去做,没有就不要做。

提升你的挫折商

有个流行的概念,挫折商,也就是逆商AQ。前两篇提到了影响挫折商的四个因子:控制、归因、延伸与耐力,它们都非常好理解。

第三篇引入了一个新的因子——转化。转化就是能把挫折感这份死能量,吸纳进来,再消化掉,这并转化成生能量。

在策划这一部分时,武老师只是想好好介绍一下挫折商这个概念,但写着写着,他总结到挫折商高低的根本是自我坚韧度,而自我坚韧与否的关键,是一个人能否形成内聚性自我。

有了内聚性自我的人,自我更坚韧,并且当巨大死能量来袭击时,有内聚性自我的人,总有更多的心理空间,可以看到更多可能,因此更为灵活。

在加餐中,武老师举了很多例子,可以看到自我破碎的人,他们的自我都不能给他们的智商腾挪出更多空间,于是很容易干傻事。

在问答中,武老师讲了内聚性自我形成的秘密,它是建立在“我基本上是好的”这个感觉之上,所以所谓的挫折教育,父母主动给孩子制造挫败,是背道而驰。

总之,人不是因为习惯了打击而变得强大,而是形成了内聚性自我,所以才可以经受打击,并且还可以将打击带来的死能量,转变成生能量。

思考

疫情后,刚来上班的前两天,遇到了很多的小挫折,产生了一股很强的挫败感。当时感觉自己情绪接近崩溃,很想坐在那大哭一场。

但实际上我没有,我只是在很烦躁的时候,强迫自己安静下来,然后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想想自己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如果这次达不成,下次还要重来一遍。

然后找到解决方法,或者目标,就是在一次次的挫败中感觉到,自己被锻炼得更加坚韧了。我在哭,我说我焚烧了自己。可谁不是烟雾缭绕的?

越是在压力之下,越是锻炼自我的好机会。人的成长,一个关键就是,需要不断地锻炼自我的坚韧。这样当自我足够坚韧,就有了更多的腾挪的空间。

创造与枯竭

最后讲了三种枯竭,男人的中年危机、女人的生命危机和职业枯竭,这三种枯竭都是因为没有呈现真实的自我,抓住真实的外在存在,进而没能构建真实的关系。

男人的中年危机,是没有“生”一个事业或作品上的“孩子”,因此人到中年发现生命虚度时,会产生深深的恐慌。

在《疾病的隐喻》中,讲了一个特别的故事,被誉为“NLP第一人”的罗伯特 迪尔茨是如何通过使用“迪士尼的策略”推动他母亲的癌症走向痊愈。

这个故事的深层心理逻辑是,迪尔茨的妈妈发现她的生命不是活给她自己的,而是活给别人看的,这种程度太重以至于她的身体想罢工。

迪尔茨还说英文disease意思是“不自在”,就是你没有按照你的感觉而活。

按照自己的感觉而活,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然后发现,所谓“我”只是一个通向更大存在的管道,这是我们讲的创造力的根本心法。

要发现这个通道,必须从聆听自己内在和尊重自己的感觉开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个通道也就没法发现。

这个向内的通道被切断,最初都是因为养育着总是想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你身上。在问答中,讲了一个关于胃、关于饮食的基本矛盾:

你到底是按照你的意愿将食物吃进胃里,还是养育者逼迫你按照他们的意愿进食?

如果是前者,那意味着是你做自己的开始;如果是后者,那意味着你常常会把别人逼迫的东西吸进胃里,这会被你的身体感知为“有毒”,因此胃部可能会出问题。

一开始被养育者允许和鼓励做自己,这是巨大的幸运,这样的孩子容易具有创造力。但根本上来讲,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勇气。

最后想说明一下:也许只有一种生活值得过,那就是你想过的那种生活。

温尼科特说,顺从是心理问题的开端,而创造性的生活是健康的表现。武老师想,他讲的也是同一个意思。

愿大家活出自己。

思考

根据自己的意愿生活,过自己想过的人生。在最初学习知识时,我喜欢用一些专业的词汇,这样用来显示:我很优秀,我很牛逼,我很厉害,你们都不如我。

但慢慢地我发现,知识像一块块砖,把我自己垒在一个城堡里,这个城堡是用知识搭建的,看上去结实、华美。它原本不起眼,但慢慢地越来越高,越来越高。

直到把我和外部世界隔离开,我就待在自己用知识构建的这个城堡里,看上去很美好,但实际上生命力在慢慢的枯萎。因为没有外界,没有这个世界的滋养。

始终感觉自己是一个人长大的,在自己画地为牢,我在这个牢里慢慢地变老。但还没有看到这个世界的笑,还没有过被滋养的生命,没有过过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这样太亏了,就像我没有到处旅游一样,亏惨了。我衷心的祈祷,愿我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愿我有一个被爱照亮的生命。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我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