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研修生的讲授技能十堂训练课

专题训练之一:自我认识的局限

 导语 

“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上的箴言。认识自己是最难的,而由于眼睛长在脸上,想通过眼睛见到自己长的模样更是不可能的——至多,能够借助于镜子一窥自己的镜像即“反”相。

 讲课要点 

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受到时间的局限。

2.正如“井底之蛙”,我们的自我认识也受到空间的局限。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问题的角度和距离限制着我们的认识,只有“跳出来”才能看得全、看得清。

4.以“我”为中心来看,世界由四个部分组成:“我知你也知”的公开区域,“我知你不知”的隐私区域,“你知我不知”的盲区,“你不知我也不知”的未知区域。

5.自我局限下的心理成长轨迹: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无知(傻)→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自知→知道自己知道的觉察→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习惯。所谓成长,始于无知,终于习惯;习惯成自然。

专题训练之二:心理现象揭秘

 导语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只是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说明”,面向普通大众的授课,不能用教科书上的说明来说明,一个优秀的讲者必须具备将说明转换成“解释”的能力,而在说明和解释之间,横亘着的那座桥梁便是“理解”。

 讲课要点 

1.认识世界从感觉开始。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让我们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心理学家认为“红花”之“红”不是花本身所固有的,红色不在花上也不在眼睛里,而是源于我们大脑的创造!——颜色是对光的反射。受众的理解需要讲者通俗易懂的解释。

2.同样,当我们听到手机“响了”的时候,那个“铃声”也不是从手机发出来的,而是由我们的大脑创造的!手机上发出来的叫声波,声波是物理现象,而声音却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这也得需要向受众解释后,才能使其理解、明白、接受。

3.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是一种主观映像,是主观的,不是物质的。同一个东西,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完全不同,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大脑,彼时彼刻进行着不同的活动,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映像。相同是抽象的结果,差异才是绝对的。

4.我们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一客观现实,为什么有人无比自豪,而有人却总充满对西方国家的羡慕?为什么有人说起自己的孩子眉飞色舞,而有人却咬牙切齿?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心理世界:心中有什么,嘴上就说着什么,行动上就会做出什么。

5.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实就是自己心理年龄的呈现,如果我们以用传统文化倡导的“内方外圆”或心理学的“社会化良好”为成熟,那么就会看到有“未社会化”的“内方外方”,有“反向社会化”的“内圆外方”,还有“过度社会化”的“内圆外圆”。相同的世界,因为不同的心理反映而千差万别,也造就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或酸甜苦辣。

 专题训练之三:心理状态的识别与应

 导语 

与人交往,不只是和某一个肉体人打交道,而是用我们的心理和他的心理互动;更确切地说,交往的效果不取决于彼此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而是取决于我们双方的心理状态——当下那一刻的呈现,以及我们的判别和应对。

 讲课要点 

1.状态决定过程,过程决定结果。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常常是因为“不在状态”。

2.何谓“不在状态”?身心分离!肉体在,心却不在,此时便不能做到“(身)既来之,(心)则安之”,而是“心不在焉”、“心猿意马”。

3.就互动而言,心不在互动的现场即心不动或心死:要么死在过去——抑郁,要么死在未来——焦虑。所有的互动都必须确保其对象是活人,因此得首先将死人救活,即让其心动起来。

4.一颗活着的心才有正常与异常之分,而只有心态正常,才有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下之别。

5.某一时刻,一个人有且只有四种心理状态,其应对策略是:心理健康,讲道理(正话正说);心理不健康,用心理(正话反说);不正常的心理,顺着说;心理死亡,闭嘴不说。

专题训练之四:保卫心灵

 导语 

军队在保卫着国家,门、窗、院墙和房屋保卫着家庭,皮肤保卫着我们的身体,那么,什么在保卫着我们的心灵?自我防御机制!

 讲课要点 

1.按精神分析的说法,我们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它指挥着一个人分别遵从快乐、现实和道德三大原则行动。

2.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时,同时又顾及现实要求的压力,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降低情绪上的痛苦和焦虑,从而起到保卫心灵的功用。

3.对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的通俗化讲解与生活化剖析。

4.学会识别常用的十种防御机制: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形成、合理化、升华、退行、否认、代偿、情感隔离。并能够现场判断当事人正以此“防御着什么”!

5.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活着一定是适应环境的结果。透过这三个基本事实,我们就可以透过一个人的防御机制而看出他心理成长的历史足迹。

 专题训练之五: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导语 

健康与疾病是相互对立的两极。雅斯贝尔斯说,理解极端是理解常态的钥匙而不是相反。一个人没有心理障碍不等于心理健康,正因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才值得我们去追。

 讲课要点 

1.我们所面对的无非就是顺境、逆境和绝境,所谓心理健康就是在顺境之下会享受、逆境之下敢主动担当和承受,陷入绝境时能接受。

2.通俗且具体的判别标准:男性的幽默感,女性的撒娇能力。

3.能上、能下。

4.系统介绍心理健康的六项标准:对自己的态度,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整合,自律(独立自主),对现实的认知,对环境的掌握。

5.有关维护心理健康的建议和做法。

 专题训练之六:压力与情绪管理

 导语 

人有8种基本情绪且两两对立:快乐与悲伤、愤怒与恐惧、信任与厌恶、期待与惊讶。如果某种情绪毫无用处,肯定会消失在进化中。消极情绪,其存在都有特别积极的意义。如果能好好地面对并管理这些情绪,会让我们与别人的链接更紧密。

多数人不了解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心情。本讲座旨在了解情绪,懂得情绪如何运转,接纳自己的情绪。并发现情绪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和意义,以此增加力量,指引我们寻找更好的方向。

 讲课要点 

1.情绪分三种,压力就是情绪之一,又叫应激;另外两种是心境和激情。

2.人生脱不开“情”“欲”二字,“情”(情绪)的背后是“欲”(需要);负性情绪(包括压力)源于内心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应该由“情”索“欲”。

3.压力和情绪管理的实质,就是管理自己的需求。管理自己需求的前提是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层次,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便是一个极其实用的工具。

4.“人不是被事件所困扰,而是被对事件的看法所困扰。”合理情绪疗法(RET)为压力和情绪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5.介绍并展示情绪监控技术,让受众掌控自己情绪起伏的规律。

 专题训练之七:人际沟通的心理技术

 导语 

所有问题均源于“把别人当自己”(自私、自恋、自我中心),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始自“把自己当别人”(共情、换位、利他);要想做到把自己当别人,必须:“把自己当自己”(自尊、自信),同时“把别人当别人”(把握分寸、边界清晰)。

 讲课要点 

1.交流有五个层次,按照理性程度的递增依次是:沟通、说服、争吵、冷战、谈判。沟通只是交流的一种,沟通也不是说服,它的感情色彩比说服浓,理性色彩就淡了许多。

2.沟通是从“心”开始的。“心”在“体”内,体被“服”遮着。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更多人不但穿着“服”,外边还有“装”呢!因此,两个着“装”的人沟通即达到心和心的交流,中间其实隔着六层,必须逐一突破。

3.运用自我暴露的技术增进沟通:情趣爱好的暴露、态度的暴露、自我概念与人际状况的暴露、隐私的暴露。

4.良好人际关系必须遵守的四大原则及其操作: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5.人际互动的哲学:六种人际互动模式。

 专题训练之八: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导语 

亲子关系的本质是“亲、子”——人?还是“关系”?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到底又该如何处理?

 讲课要点 

1.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爸爸爱妈妈,满足了情爱与性爱的妈妈才能将对孩子本能的爱转变成母爱,有母爱的孩子自然会爱爸爸妈妈、爱自己的家,进而爱他人和世界。

2.亲子关系问题常常起因于:爸爸爱孩子、妈妈爱孩子,但是爸爸和妈妈不相爱。由此导致的争吵或冷战都会将孩子“三角化”。

3.亲子关系问题的常见形态是:母亲和孩子纠缠,母子二人将父亲边缘化;在一个屋檐下分成了两个家,好似母亲和孩子成为一家,父亲献身于工作后而成为另一家。

4.“恋母”的背后是“母恋”,“母恋”的动因是内心缺乏安全感!

5.心理咨询师对修复亲子关系的建议与操作。

 专题训练之九:恋·婚·性·变

 导语 

按照传统,一个人先恋爱,再结婚,之后才能合情合理合法地发生性关系,再之后会有极少数人发生婚变。当下,恋、婚、性的发生顺序早已打破,不恋即婚,无婚即性,无性的婚与恋等等形态普遍存在,婚变发生率更是迅速攀升。

 讲课要点 

1.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男女来自不同的星球,说着不同的语言,听懂对方依靠彼此接触和相互学习。

2.与恋爱相关的问题及其应对。

3.与婚姻相关的问题及其应对。

4.与性爱相关的问题及其应对。

5.与婚变相关的问题及其预防。

 专题训练之十:夜间风景:梦

 导语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不同的心理流派对梦有着不同认识,比如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皮尔斯则认为“梦是通向整合的康庄大道”。心理咨询师有必要在自己理解的前提下,向大众传播动力心理学和现象学关于梦的相关知识并以此提升利用解梦来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

 讲课要点 

1.动力学观点:梦是无意识的窗口,显性梦境是梦的故事,隐性梦境是隐藏在梦背后的无意识内容。一个人在讲述梦之前和之后的每一件事都可看作是对梦的联想。

2.梦由梦者近期(1-2天)的白日遗思(day residue)组成,并且连接着相关的记忆和无意识幻想。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倾听、反思和干预?

3.现象学观点:梦不仅仅只是个体的未完成事件,还是让当事人理解生活的意义、因缘和命运的一种存在信息。梦蕴含着自我投射的各种成分。

4.对梦的工作有多种形式,提供的梦也无须完整。如何对梦的片段或在当事人清醒时对梦的联想进行工作?讲授并练习:用现象学到方法倾听当事人的梦,让梦者用现实的语气讲述梦境,将梦境体验成为真实故事,尝试给梦创设不同的结局……

5.梦的“意思”具有不确定性,学会关注梦的“意义”——意义源于赋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做了个什么梦,而在于在梦中或醒来后伴随着怎样的情绪。当下的情绪才是一个人最为真实的状态,释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并处理当事人的情绪。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级研修生的讲授技能十堂训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