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教学

9月11日,阅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小学数学》序。

课例式解读有两本,一本是吴正宪等老师主编的,一本是孙晓天和张丹老师主编的。前者案例较多,更纯粹。后者借由一些课例,对课标的解读更深入。今天开始我阅读的是孙晓天和张丹老师主编的这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小学数学》。

序是由崔允漷老师写的《育人为本,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教学》。他主要分享了三个方面:

1.以时代新人统领阶级化的"树人"目标体系。新目标从"想得到的美丽","看得见的风景",到"走得到的景点"。

2.运素养目标推进大单元设计。新内容从学科逻辑活动逻辑到学习逻辑。

3.以学科实践推动育人方式变革。从"虚""假"探究到体现学科本质的"真"探究。

1978年,我们借鉴苏联,提出了"双基"的培养目标。后来又拓展到"三维目标"。2016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在课程修订时坚持"育人为本"。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

作者打的这个比喻很有意思,摘录一下:

如果说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想得到的美丽”,那么课程标准就是“看得见的风景”,而教学目标就是“走得到的景点”,这种层级化、一致性的“树人”目标体系,使“看得见的风景”既能对标“想得到的美丽”,又能落实到“走得到的景点”,加上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建构的素养导向的目标一族,将“树人”过程从抽象的目的逐步分解为具体的目标,使得教师理解并践行从“教书”走向“育人”有了清晰的路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有了清晰、可操作的凭依。——P003

2001年和2011年的两个版本,标准核心都是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的目标。新课标建构了素养导向的目标一族。

基于这样的目标处理,在教学的时候就不能采用知识点加课时,而应该采用大单元的模式。

大单元的"大"主要有4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有高阶位的素养目标;二是采用同一目标、多课时实施的方式;三是体现微课程建设,将目标、多个知识点、多课时、情境、活动、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和评价等组织成为一个课程;四是有明确的组织者作为单元“骨架”,常用的单元组织者有大观念(生物学课标称之为“大概念”)、大问题和大任务(大项目)三类,大观念比较匹配价值观、必备品格等素养目标,大问题可以较好地对接关键能力、价值观等素养目标,而大任务更易达成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等素养目标。——004

崔老师还谈到编写这本书的意义:为教师理解新课程,实施新教学,发展新自我赋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人为本,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