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才有机会选择,才有可能改变

  20191019      周六

*晚上,写了会儿作业的孩子,到客厅拿起一包酸奶,半躺在沙发上,腿搭在茶几上,吸溜吸溜的喝酸奶。

我刚巧从客厅路过,一眼看过去,好像脑子里有根炮捻一下子被点燃一样,砰的炸了,马上嚷嚷起来“坐直了!你看看你这是什么样子!一点规矩也没有!”

孩子正悠哉悠哉,很享受的样子。他没有防备,被这突如其来的嚷嚷吓了一跳,猛的坐起,愣怔了一小下,马上有些委屈又有些恼怒的反击:“我躺一下咋了,咋了?歇一会儿不行么?我坐那一动不动写了那么长时间,背疼呀!”

已经开启惯性行为模式的我,这会儿正在我的轨道上狂奔呢,哪里刹得住车?尤其又碰上孩子的反击(他的解释,我一向认为是辩解,是对抗),更是“斗志昂扬”。

“我没不让你歇一下,我说的是你的姿势。你看看你,累了要躺就好好躺,要喝酸奶就坐那好好的喝。歪着扭着,躺着靠着,坐没坐相!”

“我这不是在家吗?放松放松。”

“在家也不能歪七八扭。对脊柱不好,也没有一点形象。别人看到了,会说家长没教好你规矩!”

“得了吧,你是怕我形象不好丢你的人,怕别人说你没教好孩子吧。你是为了你自己,那是为了我呀?!”

孩子说着,看也不看我,悻悻然走到他的房间。随着“啪”的关门声,还有他的嘟囔,“搞不懂你怎么那么爱生气。什么都能惹住你!”

我,…

你,…

我被火气顶着,只想哇哇吼吼,好像这样才能解气。

可是,我又被孩子刚才说的话刺了一下,再说孩子也关上了门。现在他大了,也有脾气了,我还是有点顾忌,不再想以往那样蛮横无理的打开门冲进去嗷嗷叫一番,我也不想和孩子发生对抗冲突。

我不知道说什么了。“你,你,我,我”了两声,像泄了气的气球,没了气势,但心里还是窝火。

我扭头回到房间,木着脸坐了会儿,才想起我刚才是要到阳台去收衣服的。

唉,我还真是的,把去做什么的忘了,生气却是随时就能触发的。

还真如孩子说的,我真是爱生气!

*可是,我为什么那么爱生气呢?

说实话,生气的我,发脾气的我,并不开心,也不痛快哦。

每每生完气,发完脾气,我发觉,我想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或改善。而且,自己也好,别人也好,都还会衍生出很多负向情绪,拉低能量,更不利于解决问题。

*我自己也不想那么爱生气,我很想知道,怎样才能不生气?

靠忍?不行。压抑的越多,爆发的越大。

靠灌鸡汤?不行。脑子知道,心里并未真正的接受,行为上自然做不出来。

那怎么办?

*求助老师,老师的回复极其简短:“接纳,看见。”

接纳自己的生气,发脾气。不嫌弃自己,不打击自己,“我不应该生气,我怎么又生气了呢?我做不好哦。”

看见自己的生气,以及,生气背后的内容。

只有看见,才能选择。

*生气背后的内容?我也好多次的去想,去看,去梳理。隐隐约约的能看到,但不够清晰。

昨天,看到小打卡的内容《你容易发火吗?》,对照自己,有了看见和理解自己的感觉了。

是的,能看见自己为什么生气,看见原因或需求,就有可能选择,自己是要继续生气,还是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来表达或满足自己的需求。

笔记摘抄:摘自小打卡高情商练习《你容易发火吗?》

*规矩越多的人越容易发火,越压抑的人越容易发火。

每个人在发火之前,都是尽力在克制。最后忍不住了才发出来。他为什么有那么多忍不住呢?是因为他活得太压抑了,为什么活得太压抑呢?是因为他自己设置的规则太多了。对自己设置的规则就是我应该怎么怎么样。同样他对别人也会有这样的要求。别人也应该这样,应该那样。

他们这也想做对,那个也想做好。当犯一些低级错误的时候。内心就会不断的否定自己。让自己的情绪容器变得越来越小。不断否定自己的人,也容易否定别人。对自己要求越多,对他人要求也就越多。

*内在越是不开心的人,越容易发火。

如果在外面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人,比如在外比较注意形象,或者做销售的做业务的,为了成交或谈成客户不得不赔笑脸,总是选择委屈忍耐,但他们在家里亲人面前就特别容易发火。

为啥在亲人面前就不压抑了?其实他也是有克制的。但更多的是在亲人面前忍不住。因为你和亲人接触的时间太长了。不像陌生人,忍一下就过去了。在亲人面前忍一次,忍两次,第三次就忍不住了。相处时间越长,我们的理性就越失效了。所以很多领导在单位也容易发火就是这个原因。

面对面相处的时间越长,理性变得越弱。短暂的关系当中进行忍耐相对容易。

所以说理性是用来处理短期关系,感性是用来处理长期关系的。

*需要对方维护自己的利益,你还控制不了局面的人才会愤怒。其实他就是在说我是弱者,我需要你让着我,需要你保护我的利益。

*心理需求越多,越不被满足,越容易发火

心理需求特别大的人,有一种原始自恋,就是你们都需要照顾我。你们应该主动过来安抚,如果你们不主动过来安抚的话,我就会生气。

一个人如果没有开心的能力,在生活当中总是充满了不开心。他的潜意识里会有一个需求,你能过来哄哄我该多好呀。希望别人可以过来哄哄我,陪陪我,和我说说话,说说我想听的,他们就会有这样的一种潜意识需求。

*很多愤怒都源自于我们对他人的理想化期待。

我做了,所以你就应该做。

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我就有资本要求你了。你不听我的,你不和我一样,我就有愤怒的理由了。其实很多人都无法区分,这是两件事情。你做什么?和别人做什么没有关系。但为什么我们还这样去要求别人呢?

(是呀,生气的背后,有些是自己的标准,有些是自己不甘心的压抑,有些是自己内心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有些是对自己对别人的高期待……

希望下次在我生气的时候,我能停下来看一看,我生气的背后是什么?如果是我的标准的话,那我的标准现在是必要必须的么?正确的么?如果是我有压抑的话,那我可否选择用别的方式释放?如果是我有需求想要被满足,那我可否直接表达,求助,或选择让自己开心又不伤害别人的方式来满足,或者接受它的不被满足。如果是我对自己对别人有期待,那我的期待是否合理合适?是否需要调整?……

看见,才有机会选择,才有可能改变。

学着接纳,学着看见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见,才有机会选择,才有可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