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rpc框架面经系列之二:序列化

此篇总结是接上一篇做的,当然,独立看也是可以的,这几个系列讲解的是rpc框架的不同方面

4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阿里一面)

4.1 为什么要序列化呢,解决什么问题呢?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也是要消耗一定性能的

序列化是一个将对象的状态信息转换为可以存储或传输的形式的过程。反序列化则是将这种格式的数据再次转化回对象的过程。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确实会消耗一定的性能,但是它们存在的理由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

  1. 持久化: 为了将对象的状态信息永久地保存到磁盘上(例如,数据库、文件),通常需要将对象序列化。之后,可以从磁盘上读取这些信息,并通过反序列化将其恢复为对象。

  2. 远程调用 (RPC): 当在分布式系统中进行远程方法调用时,通常需要将对象序列化成一种格式,使其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输。接收方收到数据后再进行反序列化,恢复成原始的对象,然后进行处理。

  3. 数据交换: 当两个不同的应用或系统需要交换数据时,序列化可以提供一种共同的、结构化的格式(如JSON、XML)以方便数据交换。

  4. 缓存: 当使用像Redis这样的外部缓存时,通常需要序列化对象,以便将其存储在缓存中。当从缓存中检索数据时,再进行反序列化。

  5. 深拷贝: 通过序列化和随后的反序列化,可以创建对象的一个完全独立的拷贝。

虽然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会带来一定的性能开销,但是为了满足上述需求,这些开销通常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为了减少这些开销,通常有一些策略和最佳实践,例如选择高效的序列化格式、使用专门为速度优化的库(如Protocol Buffers、FlatBuffers等)等。

4.1.1 如果没有序列化就不能完成持久化,rpc,数据交换,缓存以及深拷贝这些操作吗,为什么

不完全是这样**。序列化是为这些操作提供了一种通用、结构化、和高效的方式。没有序列化,你仍然可以完成上述操作,但过程可能会变得复杂、低效或不可靠**。我们来详细解析:

  1. 持久化: 在不使用序列化的情况下,你可能需要为每个对象设计专门的保存和加载逻辑。例如,为每个对象属性定义数据库表的列。这样做是可行的,但会变得非常复杂,尤其是当对象结构经常变化时。

  2. 远程调用 (RPC): 不使用序列化,你需要为每个对象定义专门的编码和解码逻辑,以便在网络上传输。这不仅增加了复杂性,还可能引入错误,并导致效率低下的网络通信。

  3. 数据交换: 在没有序列化的情况下,两个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可能需要人为地定义和遵循特定格式。这会增加两个系统之间的紧耦合,从而降低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4. 缓存: 外部缓存系统(如Redis)通常只能存储基本的数据类型,如字符串或字节数组。因此,要将一个对象存储到Redis中,你需要将其转换为这些基本数据类型,这本质上就是序列化。

  5. 深拷贝: 不使用序列化,你可能需要手动为每个对象实现深拷贝逻辑,这不仅费时,而且容易出错。

总之,虽然在没有序列化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完成这些操作,但序列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结构化、高效、可靠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常见的任务。

(1)简单根本原因:对象、文件、数据,有许多不同的格式,很难统一网络传输和持久化保存。序列化相当于提供了一种统一的保存和传输格式,使得分布式系统的各个节点能以统一的方法访问序列化中存储的数据。

假设你有一个包含姓名和年龄的人物(Person)对象,如果没有序列化,你可能需要写代码来分别获取这个人物的姓名和年龄,然后以某种特定的格式(例如CSV或JSON)将它们存储或发送。然后,在需要的时候,你需要写代码来解析这个格式,然后使用解析的结果来创建一个新的人物对象。这种过程不仅需要写大量的代码,而且如果对象的结构发生改变(例如添加了新的字段),你可能需要修改你的代码,如果对象结构变化频繁,则代码修改也是很频繁的。

(2)其他:有的序列化协议可以在解码时保持较好的可读性,同时也能压缩数据,这样的情况下还能节省网络带宽

4.1.2 有没有不涉及到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服务调用?

有的。不涉及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服务调用通常在一个进程或应用内部发生,因为它们共享相同的内存空间。但是,一旦涉及到跨进程、跨机器或跨网络的服务调用,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通常都会发挥作用,以确保数据可以在不同的内存空间或机器之间传输。

以下是一些不涉及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服务调用情境:

  1. 函数或方法调用: 在单个程序或应用内部,直接调用函数或方法不需要序列化。这是最基本的服务调用形式。

  2. 共享内存: 在多进程应用中,如果两个进程共享相同的内存空间,它们可以通过这块共享内存交换信息而不需要进行序列化。

  3. 使用内存数据库: 例如Redis或Memcached这样的内存数据库,虽然在技术上涉及某种形式的序列化(例如将对象存储为字节串),但与传统的序列化/反序列化过程相比,它们的序列化过程非常轻量级和高效。

  4. 同一容器或微服务架构中的进程间通信: 在某些微服务架构中,服务可以运行在同一个容器或轻量级虚拟机内,并通过轻量级的进程间通信机制交换信息,这种情况下可能不需要完整的序列化过程。

但总的来说,随着分布式系统和微服务的广泛应用,涉及跨进程、跨机器和跨网络的服务调用变得越来越普遍,而这些场景中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是几乎无法避免的。如果关心性能,关键是选择适当的序列化方法和工具,以最小化性能开销。

4.1.3 随着分布式系统和微服务的广泛应用,涉及跨进程、跨机器和跨网络的服务调用变得越来越普遍,而这些场景中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是几乎无法避免的。为什么无法避免?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在分布式系统和微服务中是几乎无法避免的,主要原因如下:

  1. 数据交换格式: 在分布式系统或微服务环境中,不同的服务或组件可能运行在不同的语言或平台上。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互操作性,需要将对象或数据转换为一个通用的、标准化的格式,这就需要序列化。当接收方收到数据时,为了在其自己的环境中使用这些数据,需要进行反序列化。

  2. 网络传输: 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是以字节流的形式传输的。不同的数据结构或对象需要被转换为这种字节流格式才能在网络中传输,这就是序列化的过程。同样地,当字节流到达目的地时,它们需要被转换回其原始的数据结构或对象,这就是反序列化。

  3. 隔离和独立性: 微服务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服务的隔离和独立性。这意味着每个服务都有其自己的数据存储、逻辑和运行环境。为了维持这种隔离性,服务之间的通信必须通过定义明确的接口进行,而不是直接访问对方的内部结构或内存。这就需要序列化来打包数据,并通过这些接口发送。

  4. 持久化: 分布式系统中的服务可能需要将数据持久化到硬盘、数据库或其他存储媒体。为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重复读取,数据通常会被序列化为某种标准格式存储。

  5. 安全性: 在某些场景中,序列化还可以为数据提供额外的安全性,例如通过加密序列化数据以确保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当然,尽管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会带来性能开销。为了减少这种开销,可以选择高效的序列化方法(如Protocol Buffers、Avro等)、优化数据结构、或使用专门为分布式系统设计的通信协议。

4.2 序列化和通信协议之间的关系

序列化和通信协议之间的关系主要在于序列化提供了在网络通信中发送和接收复杂对象的方法。在网络通信中,所有的数据最终都要被转换为字节流,然后才能通过网络发送。序列化就是这种转换的过程,它将对象的状态转换为字节流。通信协议则定义了如何发送和接收这些字节流。所以在很多网络通信的情况下,序列化是通信协议的一部分。例如,在HTTP协议中,我们经常使用JSON或XML作为序列化的方式来发送和接收数据。

4.3 假设有一个服务,它的入参是一个接口,这个接口下面有四个实现类,每个实现类有不同的字段,它们的特点是都是继承了同一个接口,基于这个场景,你的rpc框架需要用哪一种序列化方式,原因是什么?

我:能告诉我这个为什么涉及到序列化?

面试官:你觉得这个场景用json能work吗?因为你序列化的是一个接口,而不是具体的实现类

我:是不是可以在json中加一个字段呢,表示期望用的是哪一种实现类?

面试官:但是你加了字段之后,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怎么进行,比如我刚开始序列化的对象中只有两个字段,后面又新增了几个字段,接收端怎么知道这变化的字段呢?

我:但是你用protocol buffer的话,就支持你自定义字段,然后可以这样顺利解析啊

面试官: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protocol buffer可以感知到新增或者减少的字段呢?

我:是因为protocol buffer的序列化是支持一部分元数据自描述的,proto buffer中的一个字段的存储格由(type,length,value)决定的,这样的话,我总是能合理的切分每一个字段。比如说原来只有一个字段"k1":“v1”,现在新增一个字段"k10’":“v10”,那么第一个字段的存储格式是(string,2,k1),(string,2,v1);新增一个字段,数据的存储格式就是(string,2,k1),(string,2,v1),(string,3,k10),(string,3v10);;

gpt4正确答案:前向/后向兼容性:这意味着旧版本的序列化代码可以解析由新版本的代码生成的数据(前向),反之亦然(后向)。在Protocol Buffers中,这是通过为每个字段分配一个唯一的数字标识符并保持这些标识符的一致性来实现的;此外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存储格式的问题了,通过长度字段可以知道这个新增字段id的值,key和value;这也是为什么Protocol Buffers可以感知到新增或者减少的字段的原因。只要标识符不变,字段可以被重命名、添加或删除,而不破坏兼容性。

面试官:json里面也是支持元数据描述的,只是需要特殊设置一下;如果你没开启的话,那你每个字段就变成了字符串了,然后单独去json了对吧。在有类的情况下,json有一个字符表名这个类的全称是什么,反序列化的时候会根据类的名称去找特定的实现类。 你刚刚说的那种是序列化的时候本身会一用个描述元数据的文档,在整个二进制里面就不需要重组二进制信息

4.3.1 json是如何进行元数据自描述的?

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它易于人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JSON的核心特点之一是它的“自描述性”,这意味着数据结构和数据本身都被描述在相同的表示中,而无需额外的元数据或模式定义。

JSON的自描述特性来自于其使用名称/值对来表示数据。以下是一些说明如何进行元数据自描述的例子:

  1. 简单值:

    • {"name": "Alice"}: 这里,“name”是一个键,表示数据的意义是“名字”,而“Alice”是这个键对应的值。
  2. 嵌套结构:

    • {"person": {"name": "Alice", "age": 30}}: 在这里,“person”是一个复合对象,其中包含两个键:“name”和“age”。这种嵌套结构使得JSON可以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
  3. 列表和数组:

    • {"names": ["Alice", "Bob", "Charlie"]}: “names”是一个键,其对应的值是一个数组。这表明“names”包含多个名称。

这种使用键来描述数据的方式允许JSON在没有外部模式定义的情况下传输数据。接收者只需解析JSON文本,便可以理解数据的结构和意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JSON提供了基本的自描述性,但它并不包含数据的所有上下文或语义信息。例如,尽管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字段名为“birthdate”,但我们可能不知道它表示的是哪种日期格式。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可能需要额外的文档、模式或约定。

4.3.2 protocol buffer也是自描述的嘛?

不完全是。Protocol Buffers(常简称为protobuf)是Google开发的一种序列化格式,它不同于JSON和XML等完全自描述的格式。在protobuf中,数据格式是由外部的.proto文件定义的,这个文件定义了消息类型和字段。为了正确解析protobuf数据,你需要这个.proto文件。

具体来说:

  1. 不包含字段名:当你使用protobuf序列化数据时,字段名不会被包含在序列化的数据中。相反,字段名在.proto文件中与一个字段编号相关联,而序列化的数据只包含这些编号。这使得protobuf非常紧凑,但也意味着无法仅从序列化的数据中获取完整的上下文。

  2. 需要模式匹配:为了正确地反序列化protobuf数据,你需要一个与数据匹配的.proto文件。这个模式文件提供了数据结构的描述,允许解码器知道如何解码各个字段和数据类型。

  3. 不直接可读:由于protobuf数据不包含字段名且是一个二进制格式,人们不能直接阅读它,与JSON和XML这样的文本格式相反。

尽管protobuf不是完全自描述的,但它为紧凑性、性能和跨语言支持提供了优越的特点。为了解决不自描述的问题,开发者常常会与合作方共享.proto文件,以确保双方都理解数据结构并可以正确地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数据。

4.3.3 尽管protobuf不是完全自描述的,protobuf的一定程度的自描述性体现在哪儿

确实,尽管 Protocol Buffers (protobuf) 不像 JSON 或 XML 那样完全自描述,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描述性。以下是 protobuf 自描述性的体现:

  1. 字段标签:在protobuf的编码中,每个字段都与一个唯一的数字标签关联。这意味着,即使在没有.proto文件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从编码中辨识出哪些标签存在,尽管我们可能不知道它们的具体含义。

  2. 内嵌消息和数据类型:protobuf的编码格式区分了基本数据类型(如整数、浮点数、字符串等)和内嵌的消息结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序列化的数据中推断出某个字段是否是一个基本数据类型,还是一个更复杂的消息类型。

  3. 可选、必需和重复字段:虽然protobuf的新版本已经废弃了“必需”字段,但它仍然区分可选字段和重复字段。通过分析序列化的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哪些字段出现了多次。

  4. 向后兼容性和扩展性:由于protobuf的设计,新增字段或更改字段顺序不会破坏与旧版本的兼容性。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不修改旧.proto定义的情况下对消息结构进行迭代和扩展。

尽管如此,如果没有相应的 .proto 文件描述,仅依靠 protobuf 的序列化数据来完全理解其结构和语义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 protobuf 通常不被视为一个完全自描述的格式。

4.3.4 解析json中的数据时,和解析protocol buffer的二进制流有什么区别

解析 JSON 和 Protocol Buffers (protobuf) 的二进制流之间有几个主要区别:

  1. 数据格式:

    • JSON: JSON 是文本格式。数据以明文形式存储,其中使用特定的符号(如大括号、方括号、双引号等)来标识数组、对象和键值对。
    • Protobuf: Protobuf 是二进制格式。字段的表示取决于它们的数据类型和在 .proto 文件中分配的字段编号。
  2. 自描述性:

    • JSON: 完全自描述。可以仅通过阅读 JSON 数据本身来了解其结构,因为字段名和数据值都包含在其中。
    • Protobuf: 需要 .proto 文件来理解数据的结构。尽管二进制数据会带有字段标签,但要知道它们的含义和数据类型,必须参考 .proto 文件。
  3. 大小和效率:

    • JSON: 由于是文本格式,并且包含字段名称,所以通常比 protobuf 大得多。
    • Protobuf: 由于是紧凑的二进制格式,并且不包含字段名称,所以通常比 JSON 小得多。此外,protobuf 的解析和序列化速度通常也比 JSON 快。
  4. 解析方法:

    • JSON: 由于是文本格式,首先需要进行词法分析,将文本分解成令牌,然后进行语法分析,构建数据结构。
    • Protobuf: 直接解析二进制数据,通常更为简单且更快。它直接读取特定的二进制字段和长度前缀,然后根据字段的数据类型解析数据。
  5. 错误处理:

    • JSON: 语法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 JSON 无法解析,例如少了一个括号或逗号。
    • Protobuf: 更为健壮。如果新版本的 .proto 文件中增加了字段,旧版本的解析器仍然可以解析该数据,只是它会忽略不认识的字段。
  6. 语言支持:

    • JSON: 几乎所有的编程语言都有 JSON 的解析器和生成器。
    • Protobuf: 需要特定的工具(如 protoc)来从 .proto 文件生成特定语言的代码。尽管 protobuf 支持多种语言,但需要确保为每种语言生成了代码。

总之,JSON 和 protobuf 在解析时有本质的不同。选择哪种取决于应用的具体需求,如可读性、效率、数据大小等。

4.3.5 json的自描述性是不是说明它也可以向前向后兼容

JSON 的自描述性确实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向前和向后兼容性,但这种兼容性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 JSON 以及应用的具体逻辑。与 Protocol Buffers (protobuf) 不同,protobuf 明确设计了版本控制和向前/向后兼容性。而 JSON 作为一个数据格式,本身并没有内置这种策略。但是,你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使 JSON 更加兼容:

  1. 向后兼容(Backward Compatibility):

    • 添加新字段: 旧版本的客户端可以忽略这些新字段,仍然处理已知的部分。
    • 不删除或重命名现有字段: 这样,旧版本的客户端仍然可以找到它们所期望的字段。
  2. 向前兼容(Forward Compatibility):

    • 忽略未知字段: 新版本的客户端应能够处理从旧版本中来的数据,即使其中可能缺少一些字段。
    • 使用默认值: 如果某些字段在旧数据中不存在,新版本的客户端可以为它们分配默认值。
  3. 版本控制:

    • 在 JSON 数据中添加一个版本字段可以帮助应用了解如何解析和处理数据。当然,这需要应用逻辑来处理不同版本的数据。

虽然上述策略可以增加 JSON 的兼容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兼容性取决于如何处理数据以及应用的业务逻辑。例如,仅仅在 JSON 中添加新字段可能不会导致解析错误,但如果新字段是必需的,并且没有相应的默认值,那么应用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总之,尽管 JSON 的自描述性为兼容性提供了某种基础,但实现真正的向前和向后兼容性需要开发者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采取明确的策略和考虑。

4.4 序列化实现的深拷贝和我们重写java的clone方法实现的深拷贝有什么不同?

使用序列化来实现深拷贝与使用clone方法有几个关键的区别:

  1. 实现方式:

    • 序列化:通过将对象转化为字节流,然后再从字节流中重新构建一个新对象,从而实现深拷贝。
    • clone方法:需要为对象实现Cloneable接口,并重写clone方法。当你调用clone方法时,会创建一个新对象,并手动复制原始对象的属性到新对象。
  2. 深度:

    • 序列化:自动地为对象及其所有嵌套对象实现深拷贝,不需要额外的工作。
    • clone方法:默认的clone方法是浅拷贝。要实现深拷贝,你需要手动为每个嵌套对象调用clone方法。这可能变得非常复杂,特别是对于具有多个层次的对象。
  3. 性能:

    • 序列化:由于涉及到对象与字节流之间的转换,使用序列化实现深拷贝的性能开销比较大。
    • clone方法:通常来说,使用clone方法实现的深拷贝性能更好,因为它直接在内存中操作。
  4. 灵活性与安全性:

    • 序列化:不需要为每个对象都写拷贝逻辑,但所有涉及的对象都必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此外,使用序列化进行深拷贝可能会暴露对象的私有字段,从而带来安全风险。
    • clone方法:允许你为每个对象定制深拷贝的逻辑,但需要为每个对象都写拷贝逻辑,这增加了实现的复杂性
  5. 异常处理:

    • 序列化: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过程中可能会抛出异常,如IOExceptionClassNotFoundException
    • clone方法clone方法可能会抛出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但只有在对象没有实现Cloneable接口时才会这样。
  6. 外部资源:

    • 序列化:序列化并不会拷贝对象的外部资源,如文件句柄、数据库连接等。
    • clone方法:同样,clone方法也不会拷贝外部资源。

总的来说,使用序列化实现深拷贝是一种简单而自动的方法,但可能会牺牲性能。而使用clone方法实现深拷贝虽然更高效,但可能需要更多的手工工作和维护。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4.5 选择序列化协议时怎么考虑安全性和性能呢?

选择序列化协议时,安全性和性能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以下是如何在选择序列化协议时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建议:

1. 安全性:

  1. 不可预测性:选择那些不容易被篡改或预测的序列化协议。例如,避免使用那些容易受到反序列化攻击的协议。

  2. 验证和完整性:确保序列化数据在传输和存储时都是完整的,并且没有被篡改。可以使用签名或哈希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

  3. 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确保只有授权的接收者可以解密和访问数据。

  4. 最小权限原则:只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那些真正需要的数据,避免暴露不必要的信息。

  5. 库和工具的选择:选择那些经过广泛审查和测试的库和工具,避免使用那些已知存在安全漏洞的库。

2. 性能:

  1. 大小:选择那些生成小的序列化数据的协议,这样可以减少传输和存储的开销。例如,Protocol Buffers和MessagePack通常比JSON和XML生成更小的数据。

  2. 速度:考虑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速度。某些协议,如Protocol Buffers,被优化为快速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3. 兼容性:选择那些支持向前和向后兼容性的协议,这样可以在不中断服务的情况下升级数据结构。

  4. 易用性:考虑协议的易用性和生态系统。某些协议,如JSON,有广泛的库支持和社区活跃度。

  5. 特性支持:考虑协议支持的特性,如模式验证、默认值、枚举等。

总的来说,选择序列化协议时需要权衡安全性和性能。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牺牲一些性能以获得更好的安全性,或者反之。关键是根据具体的应用和需求进行选择,并确保在实施时遵循最佳实践。

4.6 分别讲一讲json,kyro,hessian以及protobuf这几个序列化协议在安全性上做出了什么保证

各种序列化协议在设计时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应用场景,因此它们在安全性上的保证也各不相同。以下是您提到的几个序列化协议在安全性上的主要考虑:

1. JSON:

  • 简单性:JSON是一个文本格式,易于阅读和理解。这使得它在安全审查时相对容易。
  • 无执行代码:与某些序列化格式不同,JSON不支持嵌入执行代码,这减少了某些攻击的风险。
  • 注意事项:由于JSON是文本格式,它可能容易受到注入攻击。此外,解析JSON时,如果使用不安全的库或方法,可能会受到各种攻击,如无限递归、大数字攻击等。

2. Kryo:

  • 高效但不安全:Kryo是为高性能而设计的,但默认情况下并不安全。它可以反序列化任何Java类,这可能导致恶意代码执行。
  • 安全模式:Kryo提供了一个安全模式,可以限制反序列化的类。使用此模式可以增加安全性,但可能牺牲一些灵活性。
  • 注意事项:在使用Kryo时,应始终使用安全模式,并且只允许反序列化已知安全的类。

3. Hessian:

  • 二进制格式:Hessian是一个二进制RPC编码,设计用于Web服务。
  • 已知的安全问题:在过去,Hessian受到了多种攻击,如远程代码执行。这是因为它允许反序列化任何Java对象。
  • 注意事项:使用Hessian时,应该限制反序列化的类,并使用最新版本的库,以避免已知的安全漏洞。

4. Protocol Buffers (protobuf):

  • 高效且简单:protobuf是为高效和简单性而设计的。它是一个二进制格式,不支持执行代码。
  • 无执行代码:与JSON类似,protobuf不支持嵌入执行代码。
  • 模式定义:protobuf使用模式定义数据结构,这为数据提供了一定的验证。但它不支持复杂的验证规则。
  • 注意事项:虽然protobuf本身相对安全,但在使用时仍然需要注意数据验证和处理,以避免潜在的安全问题。
  • 不支持任意对象的反序列化:与某些Java序列化库不同,protobuf不支持任意对象的反序列化。它只支持预定义模式中的数据结构,这降低了恶意代码执行的风险。

总的来说,每种序列化协议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在选择和使用时,应该考虑其安全性,并遵循最佳实践,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4.7 注意事项:由于JSON是文本格式,它可能容易受到注入攻击。此外,解析JSON时,如果使用不安全的库或方法,可能会受到各种攻击,如无限递归、大数字攻击等。举几个无限递归、大数字攻击的例子

  • 无限递归:某些JSON解析库可能在处理高度嵌套的JSON结构时遇到问题。例如,一个巨大的、深度嵌套的JSON结构可能导致堆栈溢出。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一点发送恶意的JSON数据,导致服务崩溃。
    {
      "a": {
        "b": {
          "c": {
            "d": "@ref:1"
          }
        }
      }
    }
    
    
  • 大数字攻击:某些JSON解析库在处理非常大的数字时可能会遇到问题。例如,JavaScript中的数字是双精度浮点数,其精度有限。如果JSON包含一个超出这个范围的大数字,它可能会被解析为不正确的值,或者导致解析错误。

4.8 json能不能反序列化任何Java类?

  • JSON本身是一个数据交换格式,它不直接支持Java类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但是,有很多库(如Jackson、Gson等)可以将JSON数据映射到Java对象,或者将Java对象转换为JSON。这种映射通常基于Java对象的字段和JSON的键。
  • 但是,与某些其他序列化格式不同,JSON不支持直接反序列化任意Java类。例如,它不支持Java对象的方法、构造函数或其他非字段属性。因此,使用JSON不容易受到恶意代码执行的攻击。

4.9 protobuf在安全性上做出了哪些努力,再详细说说

  • 明确的模式:protobuf使用明确的模式定义数据结构。这为数据提供了一定的验证,确保数据的结构和类型与预期相符。
  • 不支持代码执行:与某些其他序列化格式不同,protobuf不支持嵌入执行代码。这降低了恶意代码执行的风险。
  • 高效的二进制格式:protobuf是一个二进制格式,设计为高效且紧凑。这使得它在处理大量数据时更为高效,减少了DoS攻击的风险。
  • 不支持任意对象的反序列化:与某些Java序列化库不同,protobuf不支持任意对象的反序列化。它只支持预定义模式中的数据结构,这降低了恶意代码执行的风险。
  • 版本兼容性:protobuf设计为支持向前和向后兼容性。这意味着即使数据结构发生变化,也可以安全地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数据。

4.10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加密算法吗,有没有可能被破解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本身是将数据结构或对象转换为可传输或存储的格式的过程,以及将这种格式的数据转换回其原始形式。这个过程本身不涉及加密,但在某些应用场景中,为了数据的安全性,序列化后的数据可能会被加密。

涉及到加密算法的情况

  1. 数据传输安全:当序列化的数据需要在不安全的网络中传输时,为了保护数据的隐私性和完整性,可能会使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

  2. 数据存储安全:当序列化的数据需要存储在可能被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的位置时,为了防止数据泄露或篡改,可能会使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

被破解的可能性

  1. 加密算法的强度:加密算法的强度是决定其是否容易被破解的关键因素。现代的加密算法,如AES、RSA等,在使用适当的密钥长度时,被认为是安全的,即使面对强大的攻击者也很难破解。

  2. 密钥管理:加密算法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密钥的管理。如果密钥被泄露,加密的数据就可能被破解。因此,密钥的生成、存储、分发和销毁都需要特别小心。

  3. 实现错误:即使加密算法本身是安全的,但如果在实现或使用时出现错误,也可能导致数据泄露。例如,使用固定的初始化向量、不正确的填充模式、不安全的随机数生成器等都可能导致加密的弱点。

  4. 旧的或弱的加密算法:使用已知存在漏洞或被认为是弱的加密算法,如DES、RC4等,会增加被破解的风险。

总的来说,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过程中可以涉及到加密算法,但是否使用加密以及如何使用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安全需求。正确使用现代的加密算法和遵循最佳实践可以大大降低被破解的风险。

4.11 你在测试这些序列化协议的性能上做了哪些验证和了解,比如压缩比验证和序列化反序列化的时间?(重要)

答:推荐看这篇文章:An Introduction and Comparison of Several Common Java Serialization Frameworks

5 jdk的序列化接口-Serializable(用友一面)

5.1 这个接口是用来做什么的?

Serializable 是 Java 提供的一个标记接口(即没有任何方法的接口),它告诉 Java 虚拟机 (JVM) 一个类的对象可以被序列化。序列化是将对象的状态信息转化为可以存储或传输的形式的过程。这个形式通常是字节流,但也可以是其他格式。当对象被序列化后,可以将其写入到文件、发送到网络等,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反序列化回对象。

序列化主要用于以下场合:

  1. 持久化数据:对象的状态可以被存储在磁盘上,之后再恢复。
  2. 远程方法调用 (RMI):对象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输,然后在另一侧反序列化,以便在远程系统上使用。
  3. 分布式计算:对象可以在集群或网格中的不同节点间传输。

简而言之,Serializable 接口使得一个类的对象可以被转换为字节流,从而可以进行存储、传输,并在之后再转换回原始对象状态。

5.2 我们在spring中经常会将对象实例序列化成一个json哈,那这个时候并不需要实现这个接口对吧?

是的,你是对的。在 Spring 或许多其他框架中,当我们将对象实例序列化为 JSON 时,我们通常不需要让该对象实现 Serializable 接口。这是因为 JSON 序列化通常是通过反射来访问对象的字段并将它们转化为 JSON 字符串的,而不是通过 Java 的内置序列化机制。

Serializable 接口主要用于 Java 原生的序列化机制,特别是当你需要将对象状态保存到文件或通过网络在 Java 应用之间发送对象时。这个机制涉及到将对象转化为一个特定的字节流格式,该格式可以随后再反序列化回对象。

但在现代应用中,JSON 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流行的数据交换格式,特别是在 web 应用和 RESTful 服务中。为了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JSON,我们通常会使用如 Jackson、Gson 等库,这些库并不要求对象实现 Serializable 接口。

5.3 如何使用这个序列化接口

当你想通过Java原生的序列化机制序列化一个对象时,该对象的类必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这是一个标记接口,也就是说它没有任何方法需要实现,但是它告诉JVM这个对象是可以序列化的。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Java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Serializable接口进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import java.io.*;

class Person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1L;

    String name;
    int age;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Person [name=" + name + ", age=" + age + "]";
    }
}

public class Serialization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对象序列化
        try (ObjectOutputStream oos = new Object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person.ser"))) {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John", 25);
            oos.writeObject(person);
            System.out.println("Person object has been serialized.");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对象反序列化
        try (ObjectInputStream ois = new Object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person.ser"))) {
            Person deserializedPerson = (Person) ois.readObject();
            System.out.println("Deserialized Person: " + deserializedPerson);
        } catch (IOException |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5.4 这个接口里有一个id,你知道这个id是干什么的嘛?

它是serialVersionUID, 是一个私有的静态常量,用于表示序列化版本。这是可选的,但建议总是包含它,以确保序列化兼容性。

注意事项:

  1. serialVersionUID

是一个私有的静态常量,用于表示序列化版本。这是可选的,但建议总是包含它,以确保序列化兼容性。

  1. 如果类的字段发生改变(例如添加新字段),可能需要更改

serialVersionUID。如果你没有设置serialVersionUID并且更改了类的结构,那么在尝试反序列化旧的对象时,可能会收到InvalidClassException。

  1. 不是所有的Java对象都可以被序列化。对象必须是可序列化的,并且它引用的所有对象也都必须是可序列化的。如果对象包含不能序列化的字段,你可以将该字段标记为transient,这样它就不会被序列化。使用ObjectOutputStream来序列化对象,并将其写入文件。使用ObjectInputStream从文件读取并反序列化对象。

5.4.1 为什么需要这么一个serialVersionUID字段?

答:因为接收方反序列化发送方发送的字节流时,需要有一个对象来对接,从字节流中解析出的所有字段必须在对接的对象在全部存在,否则会造成数据不一致。这里也就是说接收发送双方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对象的版本必须一致。比如发送方在第一次发送Person对象的字节流时,这个对象只有name字段,接收方的对接对象也只有name字段,接收和发送双方使用的对象版本号都是1,所以第一次接收方反序列化成功,随后发送方往Person中新增了一个age字段,并且版本号置为2,但是接收方的对接Person并没有新增这个字段并且版本号还是1,那么发送方第二次发送的字节流,接收方会抛异常,增加版本号也相当于实现了是一种嗅探机制,与equals方法首先比较hashcode有异曲同工之妙。

5.4.2 所以如果发送方新增了一个字段,将serialVersionUID自增,同时也需要将接收端的这个对应接收类添加相应的字段并且自增相应的版本嘛,所以在双方的版本和字段都同步更新的情况下,一定能反序列化成功,对嘛?

是的,你理解得很准确。当你手动管理serialVersionUID时,当发送方的类结构发生变化(例如,添加或删除字段),你需要确保:更新serialVersionUID。保证发送方和接收方使用的类定义是同步的。只要双方的类定义(包括字段和serialVersionUID)保持一致,就可以成功进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但需要注意的是,仅仅同步serialVersionUID是不够的。例如,如果发送方增加了一个字段并更新了serialVersionUID,而接收方仅更新了serialVersionUID而没有添加相应的字段,那么在反序列化时仍然会出错。
因此,手动管理serialVersionUID和确保类的同步都是为了保证序列化的兼容性。当你有完全的控制权,并可以确保两边都同步更新时,这种方式很有效。但在大型分布式系统中,可能需要更多的策略和工具来管理这种兼容性。

5.4.3 如果接收方和发送方的序列化的原始类能做到同步更新保持一致,这个serialVersionUID应该能够允许去掉把?

理论上,如果你确保两端的类结构始终是一致的,那么serialVersionUID可以省略,因为JVM会为没有定义serialVersionUID的类生成一个默认的版本号。这个默认的版本号是基于类的结构(包括成员变量、方法等)计算出来的。
但实际上,这样做存在风险:
隐式行为:省略serialVersionUID意味着JVM会为你的类生成默认的版本号。当类的任何细节发生变化时,这个版本号也会发生变化。这种隐式的行为可能会导致难以预见的反序列化问题。
跨JVM版本的不确定性:不同的JVM实现(或版本)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默认serialVersionUID值,这可能会导致在不同的JVM版本之间进行序列化/反序列化时出现问题。
减少出错的机会:手动设置serialVersionUID意味着你已经考虑过版本兼容性问题。当类的结构发生改变时,有意识地更改或保持serialVersionUID值可以减少意外的序列化问题。
所以,即使你能确保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类结构始终保持一致,为了减少潜在的序列化问题,最佳实践还是推荐为你的可序列化类显式地定义serialVersionUID。

5.5 分布式环境下,一般是如何做到管理这个对象的版本的呢?

在分布式环境下,对象的版本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因为服务间通信、数据交换和状态共享是分布式系统的基础。下面是一些建议和最佳实践,以确保对象版本在分布式环境中得到适当的管理:

  1. 中央化仓库:使用中央化的仓库(如 Maven Central、Nexus、Artifactory 等)来存储和管理所有的JAR包和库。这确保了在分布式环境中,所有服务都引用的是相同的库版本。

  2. 契约驱动的设计 (Contract-Driven Design):在微服务环境中,你可以使用工具(如Spring Cloud Contract)来定义并验证服务间的交互。这确保了服务间的接口和数据格式的一致性,而不需要每个服务都更新到最新版本。

  3. 使用数据模式管理:对于如 Apache Kafka、Apache Avro 这样的系统,你可以使用 Confluent Schema Registry 或 Apache Avro 的内置模式版本控制来管理数据结构的变化。

  4. 向后兼容:尽量使新版本的对象向后兼容,这样即使服务版本不一致,它们仍然可以正常交互。

  5. 版本命名约定:遵循一致的版本命名约定,例如语义版本控制(Semantic Versioning),这样你可以通过版本号轻松地了解更改的性质。

  6. 弃用策略:如果你需要移除或更改对象的某个部分,提供一个过渡期,并在此期间支持旧版本。这给予其他服务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必要的调整。

  7. 服务发现与注册:使用服务注册与发现机制(如Eureka、Consul等),这样服务可以知道其他服务的版本,并据此做出决策。

  8. 监控与警告:使用监控工具来跟踪分布式环境中的版本变化。如果检测到不一致的版本,立即发出警告。

  9. 灰度部署与金丝雀发布:在引入新版本的服务或对象时,不要立即在所有实例上部署。先在一小部分实例上部署,确保其与其他服务的兼容性,然后再逐渐扩大部署范围。

  10. 维护文档:持续更新文档,记录每个版本的更改和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

在分布式环境中,版本管理是一个持续的、需要多方面关注的过程。与团队合作,制定策略,并使用工具来自动化流程,是确保成功的关键。

你可能感兴趣的:(rpc,网络协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