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尧曰第二十》03:孔子的神韵

《论语·尧曰第二十》03:孔子的神韵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先生说:“不知命,便无以为君子。不知礼,立在人群中便无所凭藉。不知言,也就无法走进人的内心世界。”

司马迁说:“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

司马迁所言,才是读书人应该有的求是精神。今天我们读书,过分关注文本本身,常常忽略了写书人的人格、气象。

两千多年前过去了,我们无缘活在孔子的时代,读孔子书,想要“见其为人”,只能循光影于《论语》,或许,《论语·尧曰第二十》的这则末篇才是我们得见孔子神韵的关键。

一、知命

孔子不是算命先生,无论门人弟子以及后人怎样神化他,他都是一个再朴实不过的邻家老头儿。

老先生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就是避免世俗之人将“命”拉高到玄妙不可知的程度。后人讲“富贵在天,死生有命”,接近于孔子讲的“命”,但还是有些“不着烟火”。子贡讲“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后世多把子贡讲的“性与天道”和孔子讲的“命”玄妙程度等同起来,其实也是违背了孔子的本意。

孔子自己讲“五十而知天命”,更像是发现了一个相对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暗物质世界。意思是讲到了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了。先前以为是只要足够努力均能成就的事儿,似乎多了一层不为人力所支配力量的干预。

孔子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一喜一惧之间,隐现着孔子的大发现——可以支配干预与不可支配干预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论语·宪问第十四》中,公伯寮向季孙氏告子路的黑状,子服景伯透露消息给孔子,并表示自己有办法通过手段消弭此事,并且搞掉公伯寮。孔子讲:“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在孔子看来,自己与子路欲行仁道于鲁,人事已尽,从仁道角度看可以支配干预的已经做到位了,剩下的都是不可支配、不可干预的,应该听天命。

孔子在不同的场合还讲“见危授命”,只要符合仁道,遇到危险,完全可以交出自己的性命。这个时候,性命和天命放在同一个天平上。孰重孰轻,孰高孰低,天平自有公断。

没有这样的自信与气度,没有这样的见识与胸襟,怎么能算是君子呢?

二、知礼

《礼记》讲“夫礼者,天地之序也。”礼的本质是天地之序在人群中的体现,天地之所以自行运转而不紊乱,全在于这个秩序。人类社会要想繁荣,也离不开这种秩序,这个秩序在人与人之家便体现为礼。

礼,规定了人与人之间恰到好处的法度。颜渊问仁时,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说所谓仁道就是恢复到繁荣有秩序的社会状态。紧接着,孔子详细解释了个体修礼的纲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将视听言动都规范在恰到好处的程度。

连视听言动都搞不定,如何在人群中立身?

三、知言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知言”的目的是为了“知人”。孔子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老子讲“知人曰智,自知曰明”。人情练达及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

学而为人的关键在知人,唯有如此,才会有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而知人的前提是知言。

孔子的画像,我们可以找到各种版本。这诸种版本的画像之中,隐隐然透露着画作家对这个老头的认识与解读。孔子的神韵,全在《论语》之中,这末篇的知命、知礼、知言应该是对他神韵最深刻的白描,也是他老人家最后呈现给后世人的精神面孔!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尧曰第二十》03:孔子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