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9 周六 晴D189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89
《菜根谭》经世篇
38不为君相笼,不受造化铸
原文: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故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译文:别人有财富我坚守仁德,别人有爵禄我坚守正义,所以一个有高风亮节的君子绝对不会被君主的高官厚禄所束缚或收买。人的智慧能战胜大自然,理想意志可以转变自己的感情气质,所以一个有才德理智的君子绝对不受命运的摆布。
解读:孟子说:“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又说:“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
西汉严遵,字君平,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他曾经在成都以占卜为生,每天的收入,以足够生活的一百文钱为限,赚够就收摊关门,在家中专心研究《周易》,成为很有学问的大师。大文学家杨雄就曾以他为师。杨雄异常钦仰自己的老师,认为老师的清贫风范足以抨击贪婪,勉励良好的风气,称赞老师是“当世少有的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有富人罗冲预备出钱,资助他去做官扬名,严遵感叹地表示:“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始终不愿意为财富、名利而丧失自己的志趣。
一个活得洒脱的人,不应为身外之物所牵累,不受富贵名利的诱惑,我行我素,也正如庄子在《则阳篇》中描述的圣人那样:“圣人,他们潜身世外能使家人忘却生活的清苦,他们身世显赫能使王公贵族忘却爵禄而变得谦卑起来。对于外物,他们与之各谐欢娱;对于别人,他们乐于沟通,混迹人世而又能保持自己的真性;有时候一句不说也能用中和之道给人以满足,跟人在一块儿就能使人受到感化。父亲和儿子都各得其宜,各自安于自己的地位,而圣人完全是清虚无为地对待周围所有的人。圣人的想法跟一般人的心思,相比起来差距很远。”
39 修行木石念,经邦云水趣
原文: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堕危机。
译文:凡是磨炼心志修身养性的人,需要一种像木石一样坚定不移的意志,若是生了羡慕花花世界的念头,便会步入贪欲的境地;凡是治理国家拯救世间的人,须拥有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襟,如果有了贪恋荣华富贵的念头,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恶深渊。
解读:凡是磨炼心性提高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有木石一样坚定的意志,假如羡慕外界的荣华富贵,那就会被物欲所困惑包围。凡是一个治理国家服务社会的人,必须有一种宛如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怀,假如贪恋功名利禄,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地。当尧之时,天下还很不安宁,大水成灾,洪荒四溢,草木生长茂盛谷物却没有收成。而且鸟兽成群地繁殖,到处都有它们的足迹,它们糟蹋庄稼,危及人类。尧很为此忧心,于是选拔舜总领治理工作。舜任用伯益掌管火政,任用大禹掌管水政,伯益放火烧荒,驱走鸟兽,大禹疏浚九河,引流入海,终于使天下安定太平。不用说,按劳心与劳力的区分,尧、舜自然是劳心者,伯益、大禹自然该算劳力者。据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紧张劳累是可以想见的。但当时以尧、舜的劳心和伯益、大禹的劳力,终于使乌兽逃遁,禾稼有收,使江河畅流,水患不兴,这劳心与劳力之间的孰主孰次,孰重孰轻,实在是很难区分的。
伯益、大禹是劳心者,百姓民众自然又是劳力者,伯益、大禹以他们的才智制定治兽治水方略,百姓民众以他们的拼力劳作使这方略得以实施,伯益、大禹由此而获得政绩,百姓民众也因此而能安居乐业。
40 志以淡泊明,节从肥甘丧
原文: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矣。
译文:能吃粗茶淡饭生活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像冰玉般纯洁;而讲求华美饮食奢侈的人,多半甘愿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向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从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殆尽。
解读:结合现实社会上那些贪赃枉法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人,他们的犯罪动机大多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追求浮华而致。贪图物质享受的人,生活容易陷于糜烂,精神生活空虚,也难有高尚的品德,因此他们为了能得到更高一层的享受,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钻营,甚至于卑躬屈膝,最终人格丧失殆尽。人人都有追求较好物质生活的权利,较好的物质生活是追求较高精神需求的基础,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通过劳动致富才是光荣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只讲物欲要求的生活是不完全的,没有充实精神生活的物欲是空虚的。
居里夫人在读书时生活极为贫困。后来,因为她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波兰的“亚历山大基金会”颁发给她600卢布奖学金,以资助她在法国继续深造。四年后,居里夫人在研究钢铁的磁化技术方面获得了成功,法国科学协会发给她一笔酬金。尽管她当时生活仍很贫困,但她除了用这笔钱购置了一些实验仪器外,把余下的金额全部寄给了“亚历山大基金会”。她在附信中说:“我把你们的奖学金当做光荣的借款,它帮助我获得初步荣誉。借款理应归还,请把它发给另一个生活贫寒,而又立志争取更大荣誉的波兰青年。”
41 能察能不察,能胜能不胜
原文: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
译文:每件事情都详细调查得清楚明白,这并不是真正的明白。该详细调查的就详细调查,不该详细调查的就不详细调查,这才是真正的明白通达。每次打仗都一定要取得胜利,这不是真正的勇敢。既能取得胜利,也能在必要的时候不取胜,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解读:《易卦》说:有时君子要能容忍小人,甚至要曲意奉承,才能灾尽吉来。有志胸怀天下的志士,怎可为保一生的清誉,而置国家大计于不顾呢?
陈平接受贿赂,多送他金银的,他就派给这个人好差使,送他金银少的,他就派给这个人坏差使。有人向刘邦告状,把陈平从前偷嫂嫂钱的事也说了出来。刘邦责备引荐陈平的魏无知,魏无知说陈平能干,在用人之际不可以斤斤计较。陈平自我辩解说他很穷,接收金银是为了撑管场面。最终刘邦还是留下了陈平。后来陈平为刘邦献了不少良策。
明朝正德年间,阉臣刘瑾专权凶暴,贤臣刘健、谢迁与李东阳同心辅政,天下称贤相。武宗时请诛刘瑾,不为武宗接纳,于是众人都纷纷辞官归隐,只有李东阳(字宾之,孝宗时受皇命辅武宗,卒谥文正)不但仍尽心在朝辅政,并且言行更加谨慎,时时居间调解各朝臣间的冲突,许多乡绅豪族也都赖李东阳暗中庇护才保全性命。现在世人都责备李东阳不能为保节而辞官,却不曾想到当年孝宗崩逝前,刘健、谢迁、李东阳三人在孝宗病榻前,接受先皇亲口托付的幼主,假使李东阳也和刘、谢二人一样辞官归隐,那么国事将败坏到更不可收拾的地步,这岂不是辜负孝宗的重托吗?由此看来,李东阳不辞官,实在有他万不得已的苦衷。
直至晚年,李东阳与友人谈及此事,还常痛哭不止,为别人不能体谅自己的苦心而痛苦。
42 入世悉世外,出世先谙世
原文: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苦趣。
译文:想要参与世事并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先领会世俗之外的意趣,否则就不能脱去世俗之中污染人心、产生欲念的根源;想要超脱世俗、一尘不染的人,先应该尝遍世俗之中的趣味,否则就不能保持超脱世俗后空虚寂寞、以苦为乐的旨趣。
解读:人生一世,如草生一秋,是匆匆忙忙的短暂。所有的人,上自帝王显贵,下至黎民苍生,都是这匆匆舞台的演员和看客。常言浮生若梦,过去把这话是当做消极的思想来批判的,其实,谁都明白,人生到底是一出悲剧。无论是天才还是愚钝,到头来都摆脱不了一个毫无二致的结局。有了这样的洞察,人们就会在不免有些苍茫的悲凉中,获得某种顿悟。参透一切苦厄,把身外之物看淡,豁达、潇洒,了无牵挂,无忧而有喜。这便是一种“出世”的思想,是指从总体上看,要把世事看淡。
朱光潜曾说:“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人活着要谋生,要做事,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社会,都来不得半点虚妄。
太阳每日升起,每日落下,一个人的一生能看到几次日出日落的景致?因此就要珍惜,决不虚度光阴。春花秋月,赏心乐事,酷暑严冬,勤勉苦辛。要每日都过得充实、有意义,有益于人,也有益于自己。积极,有效,把眼前做的每一件事,都看成盛大的庆典,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不悲观,不厌世,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走去。明知愈走愈接近那谁也无法逃避的终点,却始终是坚定地前行。这样的人生,才是摆脱了大悲苦而拥有大欢喜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