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给日更写文带来的思考

2018年1月,在留下了一段关于走过丽江的记忆,后来也断断续续的写过几次文。虽然,自我认知觉得写作是自己的一点特长,但终归没有坚持得下来。

一直到了今年,才觉着不能走一段没有任何坚持的人生路。于是,定下决心,坚持日更,到了今日,也仅是坚持到第26天。这日更26天的坚持,让我多了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每个人的路都不尽相同,我自己的写作之路,才刚刚起步 ,会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想起了之前看过曾国藩的传记,他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但他带领湘军大败太平天国这段传奇却被总结为“结硬寨,打呆仗”,即每进攻一个城池,首先是挖沟把湘军所驻扎的行营围起来,所挖的沟能迟滞敌军夜袭、偷营等行动,挖出来的泥能累成土墙,布置在行营外,又多了一道防御工事,妥妥的“结硬寨”——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是挖沟把敌人围起来,就是围着敌人的行营或城池挖沟,一旦形成围困,敌人则在难逃出生天。方法看起来很笨拙,但对于当时的清王朝,它却是最厉害最有效的方法,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收复了大清王朝失去的半壁江山。

不是“精囊妙计”,而是这样的呆仗,确实出乎意料。细细看完湘军征战的过程,在好好回味这六个字,恍然大悟,它的的确确体现了曾国藩高人一等的人生智慧。

“结硬寨,打呆仗”的智慧,也是我坚持日更应该汲取的大脑营养。

坚持日更写文,首先要看清自己。

没有认真看完史书,就听口口相传曾国藩是传奇,很厉害,就会错觉,曾国藩当年打仗那应该是相当厉害,从始至终打的都是胜仗。但事实上,曾国藩建立湘军初期,吃了好几次败仗,几度想自杀,只是未遂而已。

到后来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湘军、适合他自己的战斗方法,我想,首先是他看清了自己。湘军,是基于清王朝的八旗子弟无人可用才以民间团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的成分是什么呢?大致分为两类,一些是读书人,想跟着同是读书人的曾国藩干一番事业而来的;另外一些就是农民了,受太平军、土匪、兵痞等剥削压榨,实在没有生路的农民加入了湘军。

读书人+农民的组合,和打打杀杀多年的太平军相比,就打仗而言怎么都不占优势。正是曾国藩看到了这点,他才会挖沟结硬寨,打仗不行,挖沟那可是农家人的本领。

2018年刚进入那会,就是没看得清自己,才没坚持得住写更多的文字,记录更多的事。

一直自以为是,觉着自己还是能写点东西,每天写1000字文或者更多,那都不是事,还幻想着要写好多爆款的文。坚持不到三天,就觉得好累,休息一下吧。然后就过了3年,才又捡起来。

刚进那会,没能坚持下来,我觉得主要原因就是看不清自己。太自以为是,只能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定下实现不了的计划,只能到头来,不了了之。

我也很羡慕那些下笔如有神,笔下生花的大神,但,我做不到。那,只能做好我自己。

那就是每天写200字,300字,不管质量怎么样,先写下去。

适合自己的节奏,适合自己的方法,不管是不是笨办法,都是好办法。

相信,时间会给我一个肯定的答案。

坚持日更写文,其次要看清读者。

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能战胜太平天国的队伍,我想,他选择这样的战法,并且能够成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对太平天国的队伍也看得很清楚。

太平军到了后期,其领导层面一方面陷入了权利的斗争,一方面走上了贪图享乐之路,虽然队伍依旧壮大,但基本上已经腐化。

攻打下一座城池后,太平军大多忙着搜刮财富、美女,忙于享受。城里有了享乐的窝以后,也就舍不得弃城,到城外打野战去了。

所以,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才有了效果。

看清敌人,才知道什么打法有效。

作为一个打算坚持写文并且有所建树的个体,除了看清自己,还得看清读者。

毕竟所写的文章,还是需要一定的读者来见证,来认同。没有任何读者的文章,我想,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吧。

读者为什么要读我写的文章?有价值,有深度,有同感,有享受,有思考,有欢笑,有泪水,等等,总得有用读者才会去阅读,去传播。

看清了这一点,才不会写一些没有营养,没有意义的文章吧。

反之,有价值、有传播意义的文章,不管文笔如何,相信多多少少总会有读者认同的。

剩下的,就可以交给时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给日更写文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