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者语
>> 身体因快乐而结合,心灵因痛苦而靠近。
中文版序
>>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 成长是痛苦的,一个成熟的人一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痛苦,没承受过太多痛苦的人一定不会成熟。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
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
>> 爱自己的儿女,就要让他们脱离父母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要让他们敢于面对问题和痛苦,迎难而上,用自己的双脚独自站立。
>> 逃避问题和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第一章 意识和痛苦
>> 大约七年前,我意识到成熟只是相对而言,也许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真正的成熟了,因为成长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
>> “人生苦难重重”。痛苦作为人生的一部分,从伊甸园开始就有了。人生离不开痛苦,它与生俱来。
>> 我们不能回头,只能前进。
>> 归途已断,我们不能回到母亲的子宫或婴儿期,我们必须长大。我们只能向前,穿越人生的沙漠,痛苦地走过灼热而荒芜的大地,逐渐达到更深入的意识层面。
找到经常喝酒的原因了
>>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因为大量的人类精神问题,包括吸毒、嗑药等,均源自于返回无自我意识的状态的企图。在鸡尾酒会上,我们会喝上一杯,借此削弱我们的自我意识,消除羞怯。
>> 唯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
>> 那些在生活中早早就停止了学习和成长,拒绝改变而故步自封的人们,经常会陷入这种被称作“第二童年”的困境。他们变得牢骚满腹、吹毛求疵,并且以自我为中心。
>> 成熟不在于你是否西装革履、谈吐文雅,而在于你是否能面对问题和痛苦而不回避。
>> 人类是天生逃避痛苦的生物。欢迎一切痛苦是很愚蠢的,但逃避所有痛苦也同样愚蠢。我们在成长中所做的基本抉择之一,就是必须分辨神经官能性痛苦与存在性痛苦。
承认困难的存在,然后保持热爱生活的勇气。
>> 我承认这会让人胆怯,但这正是勇气之所在。让我十分惊讶的是,没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什么是勇气,多数人认为勇气就是不害怕。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不害怕不是勇气,它是某种脑损伤;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发现战胜恐惧不仅使你变得强大,而且还让你向成熟迈进了一大步。
>> 在我看来,多数不够成熟的人的特征是:他们坐而论道,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在他们看来似乎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而别人都幸福美满。这样的人从来就不明白“人生苦难重重”这个真理,他们认为人生本该既舒适又顺利,所以,一旦痛苦来临,他们不是勇敢面对,而是尽力逃避。
设计学说
>> 《神圣》一书中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话:“如果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件事,都是上苍设计好的,其目的在于指引我们走向神圣,那么,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可是治疗一个人痛苦的最好方法,往往不是设法消除痛苦,而是应该与他一起承受。我们必须学会聆听和分担他人的痛苦,这也是意识成长的全部内容。随着意识的成长,我们能更加看清他人的把戏和伎俩,同时也能更深切地体会他们的沉重和悲哀。
第二章 责备与宽恕
这个说法,有新意。
>> 从本质上讲,宽容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因为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治疗自己内心的创伤,因此,宽容的第一受益者是宽容者自己,而不是宽容的对象。
>> 比如,你剔除了孩子大脑的愤怒中枢,目的是让他不能再愤怒,那你就会有一个非常顺从的孩子。但是你想过吗?这样一个顺从的孩子将来会发生什么事?当他上了幼儿园,上了一年级、二年级,他可能会受尽欺侮,遭人践踏,甚至送命。愤怒有存在的必要性,为了生存我们需要它,愤怒本身并不是个坏东西。
>> 所以,当我们的愤怒中枢启动时,至少有几种方式可以选择。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有哪些反应方式,还必须知道,在特定情势下哪种反应最恰当。这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一般人总要等到三四十岁,才知道如何处理愤怒,甚至还有一些人终其一生也学不会应对愤怒。
这样宽恕的时候会给自己心理暗示,他是有罪的。
>> 你不可能宽恕一个没有罪过的人。宽恕只有在有罪裁决后才生效。
>> 原因是我们不可能忘掉那些不愉快。如果不能真正忘掉,我们就只能真正原谅。宽恕是一件困难的事,为了逃避它,我们才总是试图驱赶那些让人反感的记忆。
第三章 复杂的人生
毛主席说,矛盾是普遍时时存在的,一个矛盾解决了,另一个也会接踵而来。
>> 人生之路就是由一连串的难题铺成,一个难题解决了,新的难题和痛苦又会接踵而至,使我们疲于奔命,不断经受沮丧、悲哀、难过、寂寞、内疚、焦虑、痛苦和绝望的打击,从而不知幸福和舒适为何物,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 在本书中,我要强调的则是“人生错综复杂”。人生不仅苦海无边,而且还复杂多变,没有一成不变的人生。如果我们不能领悟这一点,不仅不能实现人生的超越,而且还会被心理疾病纠缠。
心灵地图
>> 人生复杂多变,正确的做法是不断接受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修正心灵地图。
就是凡事愿意多动脑子,全方位思考各种可能性,然后从中作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 思考是困难的,思考是复杂的,思考是一个过程。在一个人习惯“深思熟虑”之前,周密的思考往往是一个费力而痛苦的过程。因为思考的轨迹与方向时常不是那么清楚,步骤与阶段也不总是直线进行。因此,如果我们要想思考得更加周密,解决生命中的问题,就必须拒绝简单的思考方式。
辩证看问题。
>> 像学习的能力主要依赖思考一样,我们思考的能力也主要依赖学习。人类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学习能力。
>> 本能的缺乏,让我们需要时间去学习,从而自立;学习是我们意识成长,思想独立,掌握生存所需知识的必由之路。
所以人生中遇到的父母与良师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成长,则显得至关重要。
>> 年幼时,我们依赖别人的抚养,接受他们灌输的思想和学习的内容。由于长时间地依赖,我们的思考模式明显有着他们的印迹。如果他们的思考周密,教导我们学习思考,长大后就会受益无穷。如果他们的思想是多疑的、扭曲的或是狭隘的,我们的思想就会因为效仿而变得刻板和僵化。
>> 一切心理疾病都源于混乱的思考,而一切混乱和草率的思考都源于人们逃避问题和痛苦的趋向。周密而完善的思考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只有不畏艰难、勇敢向前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不合群的外在表现
>> 的确,要有勇气才能与众不同。如果我们选择独立思考,就必须随时准备承受打击,接受被认为古怪与愤世嫉俗的可能。我们也许会被当成体制边缘的人,代表着异类与反常,而要想追求心智成熟,就必须要勇于思考,勤于思考。
>> 我们也许要花一辈子时间,才能拥有独立思考的自由。这条自由之路上充满了迷信和阻碍,其中之一就是,一旦成年了,我们就无法再改变。事实上,我们一辈子都能够改变与成长,即使有时微乎其微。改变是对命运的一种选择。许多人面临中年危机时,他们的思想会出现新的变化,思考也变得独立起来;而另外一些人,只有面临死亡时,他们才会独立思考;更悲哀的是,还有些人从来没有独立思考过。
这就是成熟的表现
>> 让我再强调一次,人生是个痛苦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也不会永远舒适、快乐。事实上,痛苦的感觉充斥于解决人生问题的过程中,意识的提升如同生命旅程,艰辛而又痛苦。但它也颇有益处,最大的益处是,自己将能够更理性地思考;针对不同情况与困境可以选择更多对策;我们将更容易觉察出他人的伎俩,避免被人操纵;我们更能够选择和坚定自己的思想与信仰,而不会随波逐流。
>> 在对问题的认识上,我们要综合看待、灵活处理,虽然这需要我们去权衡,去抉择,其过程会让我们痛苦,但这是成长之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这种平衡意识,我们的情商才会提高、心智才会成熟。反之,刻板地处理问题,一直停留在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上,这就是一种幼稚的表现,它只会让我们的人生之路停滞不前。
>> 实际上,我们既要遵守相应的自我界限,同时也应该承认,我们每个人不可避免地需要相互依赖、相互协作。极端个人主义者恰恰忽视了事情的另一面。
>> 学生问:“教授,听说您相信所有真理的本质都是似是而非的,是这样吗?”教授回答:“是,也不是。”综合考虑问题就是这样一种思维定式。
>> 我们不能阻挡生命的衰老和死亡,但我们可以让心灵永葆年轻,不断成长。这种不间断地改变和转换的能力,恰恰是我们人性最显著的特征。遗憾的是,我们通常把它们遗弃了。
生活没有唯一答案
>>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没有简单的答案。我们能做的就是反复自问,这样我们的心智才会一步步走向成熟。
成功的人大概都曾经历过这样的使命召唤,一方面觉得冥冥之中,一方面为其矢志不渝。有过这样经历的人,好幸福。
>>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询问自己,就会找到答案,最终才会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使命的原义是召唤。如果一个人被某种事物吸引,一定有某种东西在召唤他。我相信这种东西就是更高的力量。
>> 我们喜欢做某件事,甚至有天赋做好它,但许多人并不一定听从召唤。
>> 的确,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运气确实如掷骰子,好与坏无从预知。我们习惯于把一切都想象成偶然或随机,假设好运与坏运是平等的,最后一切会达到平衡,成为零或虚无。这种人生态度很容易导致一种绝望哲学,即虚无主义。虚无主义的逻辑推演到最后,就会把一切事物视为无价值。
>> 诚然,一个人如何面对困境、好运或厄运,是判断这个人是否怀有感恩之心的很好的依据。我们可以把某些厄运看成伪装的恩赐,而不把好运视为理所当然。我们是抱怨天气的恶劣,还是欣赏天气变幻之美?如果我们冬天被困阻在车流中,是坐在那里发愁,想要毁灭前方的车辆,还是庆幸在暴风雪中,可以躲在一辆车里?我们是习惯于抱怨工作,还是设法增进自己的技能?
第五章 感受神秘
>> 如果触及了问题的核心,人们往往会一无所知。
永葆好奇心
>> 再拿人类的好奇心来说,也与神秘性紧密相关。是所有的人生来都有相同的好奇心,还是他们生来就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好奇心是通过遗传因素使然,还是成长的附属品?是灌输给我们的,还是由我们传播出去的?我们不知道。
>> 我们太懒惰,不愿去思考,去认识自己的无知。要脱离自以为是的世界,意味着必须承认自己的愚蠢,必须穷尽一生去学习。由于大多数人不愿意这么做,所以,他们选择了美好的幻觉,得过且过。
>> 心理上最不健康、最不成熟的特征之一,就是神秘感和好奇心的缺失。
>> 心智成熟的人并不恪守教义,他们像一个探索者,像一个彻头彻尾的科学家一样,不依靠任何信仰。真实,是他们唯一能够接近和信奉的东西。
>> 另一个就是承认我们是受保护的,这其实正是我的看法。但是,这种保护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并不知情。
第六章 心灵成长的四个阶段
>> 如果宗教信仰者因为陷入痛苦、麻烦或困境而来找我,经过治疗后,他们多半会变成质问者、怀疑论者、不可知论者,甚至可能是无神论者。但是,如果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或怀疑论者来找我,经过治疗后,则多半会变成虔诚的信徒或关注精神生活的人
>> 我们每个人在心灵上都处在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小心而灵活地看待它们。
>> 仿佛是上帝真的莅临人间,一把抓住那人的灵魂,将其送入更高的层次。某些人身上发生的这种令人惊讶的事情,通常是无意识的。
第七章 神话:人性的旅程
>> 它们是带翅膀的蛇,是会飞的虫子,而我们则像爬虫类,在地上潜行,陷入罪孽和狭隘文化偏见的泥潭里;人类渴望自己也能像鸟儿在天空翱翔一样,超越所有罪恶和文化偏见。
第九章 “未知死,安知生”
>> 人生有限,我们所有人都会走向死亡。作为成长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个人都将走向死亡,我们都将锈蚀,变成废铁、灰烬。
生命的有限让许多人产生了虚无的感觉。既然我们都会像稻草一样被砍倒,生存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就算我们的生命通过孩子得以延续,但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我们的名字很快就会被人忘记。
>> 多数人并没兴趣与自己的死亡念头进行斗争。他们甚至不想正视死亡。
可是要怎么才能找到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事业,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 我们只有正视死亡,才能够变得勇敢和自信。要是世界上没有一件我们愿意为之牺牲生命的事,我们的生命就不完整。
>> 实际上,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衰退和死亡的过程。选择了生命与成长,也就选择了死亡。由于我们如此害怕死亡,害怕近距离面对它,以致我们无法像自己希望的那样鼓起勇气。
>> 如果我想在来日无多的日子里仍然为IBM工作,那真是该死。我想做的只是整修家具,那是我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情。
这样情形下,很难说癌症是不是上天赐予他们改变活法的一个礼物。
>> 他们做出决定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之后,他们的癌症消失了。
>> 心理医生对生物化学变得如此迷恋,以至于忘记了所有传统心理学的智慧——其中一些智慧被证明是非常正确的。比如精神分裂症,就不仅仅是生理方面的病症,它也是心理、心灵、社会、生理等因素的综合体现。癌症也是如此。
>> 在某种意义上,生活就意味着压力和紧张,它使我们筋疲力尽。要清醒地认识到,或早或晚,我们都会死于这种或那种该死的身体及精神的综合病症。
>> 他记录了那些有濒死经历的人讲述的一些现象。首先,他们看到(像是从天花板上)自己的身体躺在一张床上,然后,又看到医生和护士们正在对他们做什么。接下来,他们看到了人生中最惊恐的一幕——类似于穿过黑暗隧道之类的感觉。他们迅速地穿过隧道,走出来时,面前出现了一道光,这被认为是上帝或耶稣之光。这道光要求他们回溯自己的人生。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们大多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如此的混乱不堪。不过,那道光非常的宽容,充满爱怜,指引他们回到生活中去。他们服从了。
>> 当我们被设定了一个最后期限时,我们能够学得最好。说得多么精辟呀!
>> 令人吃惊的是,一旦你给他们设定一个最后期限,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的人们,便会迅速地行动起来。
>> 否认→愤怒→商讨→抑郁→接受
>> 库伯勒当时绝对没有意识到,她的这种划分也同样适用心理和精神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说,每当我们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每当我们在穿越人生沙漠之旅的征途上出现巨大跨越,每当我们在自我改善的过程中取得重要进展,我们都经历了否认、愤怒、商讨、抑郁和接受的全过程。
>> 人的心灵之旅某些特定的部分必须单独来完成,其中之一就是同死亡斗争。你不能让其他任何人来为你做这件事。
>> 自恋是一种异常的、复杂的现象。作为我们生存本能的心理层面,自恋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多数情况下,它是自我毁灭式的。放纵的自恋是精神心理疾病的基本前兆。健康的精神生活意味着摆脱自恋、进步成长。而许多人未能走出自恋,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其破坏性也是巨大的。
>> 一个人如能成功做到这一点,死亡就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推动力量,促进他们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他们会这样想:“既然我肯定是要死的,那么我总是不能放弃愚蠢而陈旧的自我,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走上了通向自我成长的人生旅程。
>> 我们在摆脱自恋、自私自利和妄自尊大的道路上走得越远,我们就会越多地发现,自己不仅减少了对死亡的恐惧,而且减少了对生活的恐惧。我们变得更可爱了。不用再背负自我保护的沉重负担,我们就能够把眼光从自己身上移开,真正地关注别人。随着我们变得越来越忘我,我们开始经历一种持久的、根本性的、以前从未经历过的快乐。
第十二章 从宗教中得到的裨益
>> 但有一件事是真正的神学家普遍认同的,即上帝喜欢多样化
>> 老荣格抽了一口烟斗。“相信上帝存在?”他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嗯,当我们认为某种东西是真实的时候,我们才使用‘相信’一词。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证据去支持它。不,我不相信上帝真的存在,我只知道人们的心灵需要一个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