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的忙碌者(转载)

忙碌会给我们安全感,但也会让我们对于生活的真相产生误解。我曾经醉心于「忙」的状态,发朋友圈消息说「不在会上,就在开会的路上」时,语气中略显傲娇和自满。但是彼时,我只不过是一个「懒惰的忙碌者」而已。

幸好我在2018年及时醒来,很庆幸!

作者:张辉

来源:辉哥奇谭(ID:huigeshow)

|  事无巨细,也不分轻重缓急

昨天一个同事找我来谈事,我说了自己一个观点:很多时候,忙碌等于懒惰。

什么是忙碌?从表面看,忙碌是指花了很多时间在工作,缺少空闲。各种公司都有这类人,他的典型特征是「没时间」,或者日程安排的满满的,或者不断的被其他事情打断工作。总之任何时候你看到他,他都在埋头工作,任何时候找到他,他都说「没时间」。没时间是忙碌者的特征,没时间也是忙碌者的借口。

在忙碌者中,很大比例是「懒惰的忙碌者」。那么什么是「懒惰的忙碌者」?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事无巨细,也不分轻重缓急

第二、缺少意义感和价值感 —— 不知道自己今天忙碌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缺乏深度的思考

第四、重复做繁琐的细节工作

第五、缺少自我突破

我们逐一来讲一下。

|  事无巨细,也不分轻重缓急

这类人缺少对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每天做事,要么按照接到任务的先后顺序排序,要么按照紧急程度排序,缺乏必备的时间规划能力。

关于时间的规划,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让一个人拿石子去填满瓶子,没有规划的人随便拿起一个石子就放进去,而有规划的人则会先找尽可能大的石子放进去,然后才是小石子,最后用沙子填满缝隙。

此外,以我为例,我以前有一段时间沉迷于开会,以「不在开会,就在开会的路上」为荣,但是往往一天会议开下来,重要的事情并没有完成。看起来每天都很忙碌,但是只要仔细一想,就很慌张,这简直是用忙碌来麻痹自己,为无法及时完成重要的事情找借口。

|  缺少意义感和价值感

我们习惯于忙碌,习惯于沉迷于忙碌,但是却忘记问自己:今天忙碌的意义究竟何在?我做出了哪些真正有影响,有价值的事情?沉迷于忙碌的人,每周写周报的时候最恐慌,往往发现忙了一周,其实有突破,有价值的事情并不多。所以干脆记了很多「动作」,比如我周一开了什么会,周二见了什么人,周三又开了什么会云云。

如果坚持这样无意义,无价值的日复一日,周复一周,用不了三个月,自己在夜深人静,独自反思的时候就有「被废掉」的感觉。

我前段时间对于「高效」有了新的认知,我发现高效并非把Todo List(待做事项)一条条划掉,虽然这样很有成就感。高效的本质是朝着既定的远大目标坚定前行,每天都有独特的贡献。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务必找到每一天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知道今天对于长远目标的贡献是什么。

如果想不清楚长远的目标,也不着急,可以想想本月目标或者本周目标,确保自己的每一天,都在靠近本周目标或者本月目标。这会让你的每一天都过得很踏实,在每周写周报,每月写月报的时候信心满满,轻松惬意。

|  缺乏深度思考

什么是深度思考?深度思考是对于事物本质的认知。对工作要事的深度思考水平,决定了你最终完成此事的水准。

比如,如果你认为做「开发者生态」工作就是招募开发者,办办活动,那么你的最终工作成果就是招募了更多的开发者,办了更多的活动,一切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却是表面的繁荣。但是,如果你认为「开发者生态」工作的实质是「繁荣生态」,表现出来是获得「生态健康」,那么你所努力的方向就是建立生态繁荣的机制,促进更多的开发者能主动拥抱这个生态,不断做出好的App和内容,并从中获利。相对于「看起来热闹」,健康的生态繁荣机制才是事物的本质。

比如你如果认为微信运营就是多发帖子,多招募粉丝,多发爆款文,那么你的动作很可能变形。你很可能去到处转载文章,拼命的「买入粉丝」,不断尝试吸睛的标题,你会每天焦虑于微信后台的各种数据,担心粉丝的流失。但是如果你认为微信运营的实质是「通过内容,吸引适合的人,做更多的交流,最终建立信任」,那么你会才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比如你会坚持写原创文章,你会体现自己的人设,而非表现的完美,你不焦虑于某些人的取关,你只关心那些三观合拍的人是否与你有足够多,足够深的互动。

很多时候,忙碌者满足于表面的繁荣,喜欢用简单的几个数字去衡量自己工作的意义,也喜欢去追逐这些简单的数字。仿佛认为,这些数字达到了,自己的工作目的就达到了。

其实,真正的高效者,是不断陷入困惑的,因为他逼迫自己不断的深入本质。一些新的现象会让他困惑,他过去的理论框架不足以解释这些现象,他必须花时间去升级自己的框架,既不变得更繁琐,又能解释这些新的现象。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且努力不见得一定有明显成果。

但是他会一直坚持探索本质,因为他知道,只有通过对本质的探索,才能真正提升做事的水平。而为了对本质的探索,他不会终日忙碌,他需要暂停,甚至需要停下来,需要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需要换个方向,需要找人去沟通。他在努力,当然,他也在不断寻找「空间」,去孕育灵感。

|  重复做繁琐的工作

很多时候,我们忙碌并非因为工作难做,而是因为有很多琐碎的细节,需要花时间,花体力去重复。而对于忙碌着去重复,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因为在AI(人工智能)的时代,任何琐碎的重复,都有可能被一段算法或者一个机器人所替代,只要这项工作足够费力,成本足够高,又足够必要。

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北京的各大商场、写字楼和小区的停车场收费员,正在被ETCP、停简单等公司的自动收费系统所代替,每次夜幕下,当收费场的门禁挡杆自动升起,我总会想起这个地方曾经的收费员。与此类似的还有高速公路的收费员正在被更多的ETC设备所替代。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蓝领工人」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银行(贷款审核),发生在律所(专利审核),发生在华尔街(交易员),发生在医院(比如眼底筛查)。只要你的工作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而你碰巧又拿着高薪,你已经被AI公司的创业者盯上。消灭你们就是他们的商业价值所在,而机器和代码,比你更适合做这些重复的事情,但不用付他们月薪,也不用与他们沟通,无需福利,也没有年假和病假。

所以,如果你每天的工作都是在重复昨天,每天的工作都可以用简单的流程概括,而工作的细节就是处理琐碎,那么无论你现在薪水多么高,看起来多么光鲜,都要小心了。

|  缺少自我突破

一个同事希望我给他提一些建议,我说你应该不满足于只是忙碌,而是能真正突破自己。我曾经给过他一次挑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绕了过去,这是我观察到的一个问题。

其实从自己的舒适区走出来是很难的事情,尤其对于心理的考验巨大。人们一般能在「get thing done」(把事搞定)的过程中取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但是如果执迷于「把事搞定」,那么一定会选择自己熟悉的和擅长的事情,而不是挑战难做的事情。

「把事搞定」只是你的「现有价值」,而且任何「现有价值」都有保质期。一开始,没有人做过,只有你能做,那么你的这个技能价值很大。但是随着大家逐渐熟悉起来,这件事情会从「新奇特」变成常规项目,对应的,你的这项技能也就不再具有独特价值。这是一个自然而言的过程。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不断有更高的价值,就要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更多的技能,也克服自己过去的一些痼疾。这个过程不是忙碌,而是艰难。这就像走路和跨栏的区别,我们每天可以不假思索的去走路,因为我们熟悉走路的所有细节,完全可以凭借肌肉记忆。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任务变成「跨栏」,这时候我们必须慢下来研究动作,研究教程,观看录像,这是一个慢下来,去学习和突破的过程。如果你受不了「慢下来」的过程,只想急急忙忙去做事情,填补内心的空虚,那么你注定无法学会跨栏这种新技能。

成长的要义是不断进入新的高度,而不是重复昨天的自己。很多忙碌者,天然选择重复昨天的自己,所以,很多看起来忙碌的人,其实放弃了主动成长。

王兴曾经说过,很多人宁愿死亡,也不愿思考。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冤,因为习惯重复是我们的天性,就像我们天生喜欢吃糖,即使后来知道过多吃糖不利于健康,同样会忍不住吃糖一样。

如果你像曾经的我一样,仅仅习惯于忙碌,不妨找个时间停下来,问自己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第二、今天的忙碌是否有助于这些要事的达成?

第三、我是否能创造出一段代码,代替自己今天忙碌的工作?

成长是反人性的,坚持日更写作更难,但只要坚持就必有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懒惰的忙碌者(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