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人的育儿误区你中过几个?育儿的真相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科学育儿知识为众多新手爸妈解决了不少问题,但贴标签、孩子发育没按照里程碑愁煞父母、不管孩子接受度照搬解决哭闹的方法仍然是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会踩中的误区,误区的存在提醒着父母,育人要先育己。

成长型家庭教育成功探索者大J,随着小D的不断成长,育儿重心开始向性格塑造、早期教育、潜能开发转移。大J将自己与跟随纽约认知老师和幼儿园老师一对一学习的知识、在大学学习的脑科学课程与小D相处的点滴相结合,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汇聚成短小精悍的文章,按内容收录进《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中,帮助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更好的领航、并航、护航。

发育里程碑VS打牢基础是关键

但凡学习过育儿知识的宝妈都知道婴幼儿在发展阶段有很多里程碑,像“三翻六坐七爬”等的老话更是耳熟能详,婴幼儿的发展里程碑是怎么确定的呢?是研究者根据长期观察得出的平均数据,既然是平均数据,也就表明,有的宝宝会超前于发育里程碑的时间,有的宝宝会落后于发育里程碑的时间。

现在很多父母却陷入了发育里程碑的误区,觉得宝宝的发育如果不是按照里程碑发展的,就是哪里不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中大J分享了自己关于里程碑的心路历程。从非常焦虑,认为“很多项目都没达标”;到把里程碑当成工具而不是考核的标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再到最终将里程碑看成“进步空间”,指明努力方向。大J心路历程的变化恰好是跳出了育儿误区,真正意识到打牢基础才是关键

夯实基础才能前进

1岁是个神奇的节点,我带宸哥在小区散步,碰到熟悉的宝妈会互相聊天,说到年龄,会不会走路和会不会说话是绕不开的话题,不管宝宝是否已经学会走路或说话,只要有比较必定会衍生出焦虑,觉得自己宝宝更大为什么还不如弟弟妹妹。每个孩子的发育轨迹不尽相同,与他人比较不仅含义不大,还会加剧自己的焦虑。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习得的技能很多,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在日后的过程中事半功倍。打基础耗费的时间长,难以瞬间看到成效,却会在日后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好比走路需要肌肉力量、掌握平衡,说话要有丰富的语言环境,家长在焦虑的时候不如反思自己是否有给孩子学习某样技能打下牢固的基础,帮助他更快的掌握。

我开始写书评时不知道方法,完全是自嗨型的写作模式,还经常苦恼要怎么写出一篇书评。后来学习了书评的基础格式,恶补了基础,终于能快速列出提纲,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书评了。虽然与书评大佬相比仍然是难以望其项背,却是自己在写作领域实实在在的成长。

里程碑只是一个参考值,让父母对孩子的发育历程有个清晰的认知。万丈高楼平地起,父母希望宝宝掌握某种技能需要打牢基础踏踏实实的前进,而不是对照里程碑干着急。

孩子发育需要一步步达到的里程碑

结果导向性VS注重过程收获多

《小欢喜》里有个情节我印象特别深刻。方一凡期中考时成绩提高、班上排名也上升了,童文洁特别高兴,带他和磊儿出去庆祝,中途却接到老师的电话得知方一凡虽然成绩提高但在区里的排名仍然靠后,还是无法考上大学,童文洁气得和方一凡吵了一架。

童文洁的做法是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即以结果为导向,不注重过程。这种情况就像父母盯着宝宝的发育里程碑,而不去思考是否有给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人父母的都明白童文洁的苦心,理解她的不容易,其实只要童文洁换个思路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她可以让磊儿帮忙,将方一凡和期中考的卷子进行对比,看看方一凡通过学习完全掌握了哪些知识点,然后再将仍未学会的知识点针对性的补习,从过程中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经验,帮助方一凡更好的提升成绩。

《小欢喜》中的童文洁

大J作为新生代妈妈,经常分享她与小D相处的日常,分享内容不局限于她是如何护理小D,更重要的是她是如何教育小D的。大J在《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书中分享过小D幼儿园面试失败的经历,按照一般的思路大J肯定会焦急,感到烦恼,然而结果却是大J带着小D回顾幼儿园面试的失败经历,对小D进行挫折教育。

《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里大J再次分享了她对过程的重视。面试完成后她会打电话到幼儿园进行回访,从侧重点各异的幼儿园处获取她尚未发现的问题,思考进步方法,让小D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如今小D顺利进入了曼哈顿一所幼儿园,慢热的她阳光开朗、拥有着自己的好朋友。

注重过程不是完全不管结果如何,而是拼尽全力为所要达成的目标努力,在结果出来后,认真分析教训、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进步积蓄力量,迎接成功的来临。

照搬经验套VS结合实际方成功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我们获取知识越来越方便,这其中带来的坏处就是我们很少开动脑筋。比较明显的就是写工作总结时喜欢在网上搜索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不愿意结合工作实际写点具体的内容;遇到问题时喜欢在网上搜索标准答案,不愿意自己动手去探索得出结论;孩子哭闹时喜欢在大V处获得解决招数,不愿意去探寻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

大J曾提到过有粉丝问她为什么她分享的方法用在自家孩子身上不管用,大J 询问过后得知粉丝在无计可施后直接吼了孩子。接下来的分享中大J并没有直接说原因,而是又分享了她生活中的几个小故事,故事中的家长是没有学过共情的长辈,希望孩子听自己的话,也是知道共情的平辈,却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核心。

思考

马列主义中有一个思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意思是理论要和实际结合,不能纸上谈兵。《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游戏力开发篇里大J提到了橡皮泥的玩法,其中关于用橡皮泥学写字母和数字的玩法,大J认为更适合学龄前的孩子,便按照小D年龄段的特征将游戏进行调整。大J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游戏进行创新,更好的保护了小D 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宸哥是个自主意识特别强的孩子,事情没如意就喜欢丢东西、哭闹。某天晚上临睡前他第二次要求吃海苔时,我蹲下来抱住他,嘴里念叨:“小宸想吃海苔,海苔很好吃呢,咬在嘴里脆脆的,会有响声。”边说边做动作,宸哥觉得好玩就跟着模仿,我见他没有反对,继续告诉他:“吃了海苔嘴里会有残留物,不刷牙会有虫来咬牙齿,牙齿会很痛,这样以后就不能好好吃海苔了。我们现在去刷牙,明天再吃吧。”宸哥特别配合的和我牵着手去刷牙,不再闹腾。那一瞬间我突然就明白为什么大J分享时喜欢用借鉴这个词,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自主意识不一样,不能完全照搬某个哄孩子的方法。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对宸哥说的话语不是共情,没有说情绪,只是陈述了不刷牙会导致的后果;我也没按照大J说的将拒绝转化为期待,但我成功的制止了宸哥的哭闹,在睡前和宸哥进行了“迟到”的共情。

所有理论衍生出的方法论最终目的都是解决孩子的问题,但每个孩子的发育轨迹、性格特质并不完全一样,只照搬方法不学习精髓可能只会适得其反。想要有效解决孩子的熊行为,唯有探寻方法背后的理论,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你自己的方法,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孩子是面镜子,映照出父母的原始模样。养育孩子其实是个内省的过程,从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需要改正的地方。大J创作《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时更加注重方法论背后的本质,不单纯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用理论引发父母思考,促使父母和家长共同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坑人的育儿误区你中过几个?育儿的真相是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