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22.用全球视角看“学习”—观《学习的人》有感

        韩国KBS广播公司历时四年拍摄制作了纪录片——《学习的人》,影片通过四位哈佛学生横跨亚非欧美大陆,走访中国、韩国、日本、印度、以色列、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家长、学生和教育机构,展现世界各地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导观众思考“学习是什么,怎样才是好的学习方式”?

        看完这部5集250分钟的纪录片还是挺震撼,由于受访国家的历史、文化、学习理念、教育方式等诸多不同,“学习之道”的差别超乎想象,真正的“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一、不同国家“学习的人”的不同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些场景,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

        1.学习动机的不同

        在韩国,学生每天晚上上几个补习班,课外班大部分晚上10点下课,16岁的学生通常凌晨1点睡觉,12岁的学生通常12点睡。“所有人都想进一所好大学”“大学决定着人生的很多部分,考砸了的话人生会很惨”,为了避免人生的不幸而努力学习。

        在日本,学习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全家人的大事。为了考最好的大学,每年三月,无数家长学生都聚焦于东京大学的放榜日。

        在中国,学生通常一天学12小时,周末不休息。学习是为了梦想,也是为了父母,学生相信努力能改变命运。

        在印度,受种姓制度影响,学习有特殊意义,是底层人民跨越阶层的唯一途径。即使条件艰苦,父母仍然会把孩子送去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摆脱贫穷,改善生活环境。

        以色列和乌干达,只要犹太人聚集的地方就有专属的图书馆,图书馆里人们三三两两组合在一起大声辩论,没有独立学习空间,非常独特。对于犹太人来说,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和其他人分享意见进行沟通,更能够彻底地掌握书的意义。犹太人父母不会问“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而是问“今天在学校提出了怎么样的问题?”他们的学习是为了思考。

        在美国,不少中学采取哈尼克斯圆桌的学习方式,参加课程的人可以直视对方进行讨论,所有人提问、发表意见、分享想法都是平等的。不会比较成绩,不会检查作业,更多是为了个人的兴趣与分享知识。

        在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一对一小班课,进行合作和交流,学生学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在法国,教师会开展很多主题讨论课,帮助学生聆听别人的意见,锻炼学生面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应变能力,学习的动机更在乎自我成长。

        2.学习方法的不同

        亚洲国家学生的学习方法大致相同,韩国学生学习方法主要是背诵,以背诵应对考试。中国学生以背诵和刷题为主,大声晨读可以完成大量的记忆任务。印度人有着令人惊讶的数学能力,主要归功于他们倒背如流经典数学公式,背诵不仅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且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日本学生善于做笔记,从小学就掌握了各门学科的笔记方法,学霸笔记是最有人气的学习资料。

        犹太人的学习方法非常独特,让人耳目一新。图书馆是吵闹的,更像是闹市,大家都在不停地走动,并且大声地发表各自的意见,学习是提问和无尽的好奇。老师的口头禅是“你的想法是什么?”他们希望学生不是简单地背诵,而是拥有自己的想法!

        欧美国家以小组讨论、团队学习为主。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解题,不懂的问题不依靠老师,而是学生通过讨论合作解答,学校里不只是学习,更是分享知识。

        二、几种不同学习模式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这部纪录片着实让我拓宽了视野,让我了解到不同国家的学习情状,因此我各种想法也是横冲直撞、此起彼伏,但若写下来还是管中窥豹、词不达意。

        1.不同国家赋予学生的期望与使命

        韩日中印的学生,学习氛围是压抑的,因为学习要与家族荣誉捆绑,更是改变命运的手段,甚至背上建设国家的责任,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个人的自我完善与自我成长几乎可以视而不见,即使到了大学也不甚清楚,甚至仍然摆脱不了父母、老师的“圈套”。

        犹太学生更多以兴趣为主,在交流中学习,引导思考,犹太教的图书馆文化,充分说明犹太人的学习特点:交流、思考、提问、表达。犹太人在交流和阐述中,了解他人的思维,同时反思自己的观点,作为世界上“最为聪明的民族”,不是没有道理的。

        欧美人同样注重讨论,他们通过提问、与人讨论分享、请教、合作等方式,激发好奇心,并创造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锻炼自主思考的能力和意识。他们完全处于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对于学习的结果几乎无人问津。

        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方式与习惯

        不同文化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差异很大。东亚文化圈的学习方法,背诵最具特色,学生注重知识的记忆,但在运用上相对欠缺。背诵记忆优点突出,但缺点也十分明显,学生拥有大量知识储备,但思维模式僵化,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意识和思考能力在这种体制下受到严重打压。

        以背诵记忆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生,学习上更孤独、更静默,他们一个人独自获取、消化吸收知识,大多时候是“一个人的战役”,同伴更多被视为竞争者而非合作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对立、很疏离。他们不擅长自我表达、独立思考、提问和公共讨论,知识获取的方式主要靠“告知”。

        以合作学习为特征的西方学生,几个人或一个小群体组队,一起获取、消化吸收知识,他们通过问答、多元讨论、分享、圆桌式合作学习,进行知识的“探索”。

        3.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取长与补短

        纪录片中的一些细节值得玩味,以上表述比较粗糙,在此段落中我试图描述几个细节,作为取长补短的证据供读者参考。

        记录片中韩国一处读经书院的唱读场景,很多同学每天在固定时间一起唱读,整个过程复制了中国儒家的仪式感;印度学生的晨读一般都站在操场上一起背诵经典,婆罗门学校的读经活动,可以一边唱读,一边用手做出分解动作,学生背诵能力非常惊人,从小就记住了大量数学口诀;法国咖啡馆里,常常聚集一群人共同讨论同一主题,大家通过多元化讨论探索并获得某个主题的认知;牛津大学的晚餐会,请政治、经济、文艺、教育等领域的大家来跨界分享和演讲,所有同学都正装出席,可以与嘉宾和同学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看上去非常的绅士,非常的彬彬有礼;美国德州同样有应试教育,几乎类似我们摇号前的私立学校,只不过美其名曰“英才教育”,德州数学科学英才高中(TAMS),学校里只有400多名学生,但必须经受残酷的考试和30%以上淘汰率。

        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存在巨大差异,东方人重视独自学习和背诵,而西方人则较为重视提问和讨论,我们就认为合作讨论式学习和自我封闭式学习有优劣之分吗?不应该!我们可以博采众长相互弥补。我非常认同纪录片中的观点:“没有哪一种教育是最完美的,我们都在探索的路上”。

        三、一些零零碎碎的小感悟

        1.提问和回答同样重要。犹太人重视提问,相互提问与多人讨论可以加深理解,集思广益,类似于哺乳动物的反刍,经过咀嚼和回味,更能稔熟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2.玩也是一种能力,娱乐和学习同样重要。培养了英国历代皇族、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伊顿公学,学校里的体育课在课程占比中高达50%,而我们的初中生差不多60%以上戴眼镜(教育部2021年已经提出要落实“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要求),音乐、艺术、体育的魅力,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靠实践得来的。

        3.群体性学习胜过单打独斗。更多的人聚在一起就会有更多的想法,联机学习、“大头脑”都是互联网时代学习的特征,每个人独特的思考聚集在一起,经过修正后的力量会变的更强。

        4.学习就是始终保持好奇心。要学还要会问,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对不懂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独自研究、可以讨论交流,可以联机求助,以饱满的热情享受学习的过程。

        5.中西结合的学习模式会激发更高的学习效率。如果有机会一定要走出自己所在的文化圈,去结识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学习的人”,去体验不同的“学习”。                                                                2021年6月8日

彩蛋:【【KBS纪录片】学习的人.Homo.Academics-哔哩哔哩】https://b23.tv/ZFn2qV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影】22.用全球视角看“学习”—观《学习的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