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读《未来教师》“重新理解阅读”之感悟

          郝晓东老师从一个急功近利的班主任“求方法,轻理论”的实例说起,引出自己对“方法”的观点,他明确地提出“比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方向比方法重要”,““如何理解”比“如何做”更重要”的观点。

      我非常赞同郝老师的高见。

      郝老师所说的“如何理解”,其实说的就是意识层面思维层面的事儿,而“如何做”确是指向行动方面。人,是有意识的生物,人的行动靠意识所支配,意识层面的觉知决定行动层面的效果。人们只有意识层面形成的对事物的看法、观念是正确的,其行动才会有效,有好的结果。所以,郝老师说“方向比方法重要”。

      我们每个人其实更应该在反思自我上用心而不是向外求援上用力,我们更应该关注意识形态层面的信念与观念是否正确,是否能够引领自己前行或欲去的方向。如果意识层面的观念错了,方法再好也毫无用武之地,甚至根本就是无足轻重了,它可能只会起到反作用,甚至会成为我们前行的绊脚石。因此说,“如何理解”比“如何做”更重要。郝老师的回答可谓言简意赅,切中肯綮,如同棒喝啊!我们每一个想要走的更远的人都应该好好咀嚼,好好去做。

      而如何学会“理解”,郝老师在这一节给大家指明了方向:阅读。因为“阅读能加深理解,改变理解,重构理解”,在我看来,所谓能“加深理解”,就是说阅读对我们已有的意识观念可以起到加固的作用,使其更明晰;而“改变理解”,就是说阅读可以对我们原有的错误思想起到一种促化、转变的作用;而“重构理解”,则是通过阅读,随着眼界的开阔,我们可以将新知和已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就会产生新的理解,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时候才有“成长”的发生。

      我觉得处于困顿茫然中的人,都应该仔细地揣摩郝老师这些话。只有重新理解了阅读,对阅读有了更深层的认知,才会有新的阅读动力,真正的有深度的阅读行为才会开始。

        郝老师举出的阅读中存在的五大误区,我觉得自己就是第四种知行分离和第五种缺乏长久沉浸中的状态。我也读了不少书,却总是很少与实践相融,没有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实际意义,这也是我下一步阅读与工作需要明晰的方向;另外,我在读书的时候缺乏长久的沉浸。没有沉浸,必然没有思考;而没有思考,就没有新的认知形成,没有新的认知和理解的形成,也就不会有新的成长。

        阅读对教育教学真正有多少价值呢?而郝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只是让我们换一种思考,让我们一起思考,我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当没有解决办法时,我该做什么?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谈阅读的价值和读什么才有意义。

      其实这里郝老师是想告诉我们,阅读必须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才会是有意义的读。比如,就我本人来讲,我觉得我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科专业知识的梳理,还有对学生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艺的补缺。只有做到心里有清晰的判断和梳理,才能够快速地做出抉择。

        怎么去读?读什么?

      我们如果一直停留在浅阅读的层面,那么长期就会形成“视野狭窄,思维凌乱,思考肤浅”,我们又怎么能够引领学生向深度思考呢?所以,这里郝老师特别提出要阅读,就要做到深度阅读。比如说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如果想要把课上好,就不能只满足于对那篇文章的理解,还应该大量的地储备有关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美学的知识,哲学的知识,以及史学方面和社会学方面等各学科的知识,才能够完成整个的深阅读,才能够实现思维的深层次的发展,才有足够的底气与能力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最后,郝老师以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为例,让我们看到了长期坚持之后的我们明天可能变成的样子,这无形中又给人的精神上注入了一支兴奋剂。我似乎看到了明天的样子,不再只是茫然无措。

你可能感兴趣的:(啃读《未来教师》“重新理解阅读”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