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与朱棣势均力敌,且帝位名正言顺,为何失败遗恨金陵城

建文帝与朱棣势均力敌,且帝位名正言顺,为何失败遗恨金陵城

建文帝即位后推行的削藩政策导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却最终失败遗恨金陵城,成为明代不知所终又令人叹息的皇帝。其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即位之后,有朱棣等强大的藩王一步步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仓促之下开始削藩,经过四年的战争,建文帝退出历史舞台,朱棣成功登上皇帝宝座。


1.性格上的宽厚仁慈,导致建文帝始终缺乏生死决战的豪迈

建文帝生于帝王之家,却没有经过创业之举,整日诗书为伴,生活上平静安定,性格也宽厚仁慈。在于朱棣的斗争中,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和指挥作战的能力,因此对靖难之役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朱棣到京师朝拜之时,十分傲慢无礼,百官苛责燕王大不敬,建文帝却说“至亲勿问”,这种性格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实际上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且在战争初期,建文帝一度掌握主动权,却下令不能杀朱棣,让其多次绝处逢生。反观朱棣,破釜沉舟,决死一战。


2.安逸环境下长大的建文帝,重文不尚武

建文帝成长在安逸的环境中,受儒家学说影响很深,基本上算是一个文人,身边围绕的也都是读书人,导致建文帝的朝廷有秀才朝廷之称。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读书人缺乏实践经验,更不懂得调兵遣将,所用计策多是纸上谈兵,所以,过重的文人气息是建文帝失败的重要原因。

建文帝一反洪武年间尚武的作风,大力宣扬孔孟仁政,推行复古,但是完全寄希望于仁政说教来化解不可调和的政治矛盾,显然是政治上懦弱和幼稚,也是十分不明智的举动,当建文帝的文人柔弱遇到朱棣的霸气侧漏,失败在所难免。


3.朱棣的强大始终是建文帝不可逾越的障碍,天时地利与人和全部占全

在削藩的政策中,建文帝最大的政治对手是朱棣,算得上一个智勇双全的枭雄。当然,这也与朱元璋的治国策略有关,朱元璋分封诸国,虽然没有列土封疆,但各个藩王的军事权始终没有触动,这就为靖难之役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朱棣多次与蒙古作战,是打击元朝残余势力的主要力量,不但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强化,北平是北方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以朱棣是北方诸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4.开国功臣被朱元璋屠戮殆尽,建文帝缺乏能臣悍将

建文帝的秀才朝廷,始终缺乏能臣悍将,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朱元璋为了维持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通过各种手段大肆屠杀开国功臣,仅胡惟庸一案就牵连了30000多人,蓝玉一案牵连15000人,可见通过历次的屠杀功臣,虽然将来自外部的隐患全部清除,但基本上也把帝国的精英屠戮殆尽。

因此在巨变之下,能够打天下安邦定国的中流砥柱不复存在,留下的是一个孱弱的建文朝廷。所以,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只能派年逾古稀的耿炳文出征,结果必然导致了惨败。


5.建文帝用人不当,导致所用非人

整体上来说,建文帝缺乏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魄力和能力,重用李景隆是建文帝失败的重要原因,他对李景隆十分信任,最后让其取代耿炳文担任大将军,不但十分不明智,而且祸乱了军心。

在李景隆的指挥下,建文帝的6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建文却没有吸取教训,对李景隆进行任何惩治。颇为讽刺的是,当朱棣兵临城下,颇受建文倚重的李景隆打开城门,使得朱棣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南京城。


6.建文帝在削藩上的急躁和冒进,导致了朱棣的强烈抵触

建文帝即位之后,朱棣有反心但实际上不敢有所动作,假以时日,等到建文羽翼丰满,再行削藩也不会有任何不虞。但建文帝在削藩上表现得十分冒进,刚刚即位,自己的位置还不稳固,便将主要精力放在削藩上。即位不到一年,便削了周王、齐王、代王、珉王。

同时在军事部署上,剑指燕王,使得朱棣不得不发动叛乱,这种显而易见,没有任何政治智慧的削藩行为无疑自杀,把所有的反对力量都集中在自己的对立面。


7.建文始终以天子之尊自居,没有御驾亲征实际上也是一种狂妄

朱棣造反的理由是“维护朱氏社稷,清君侧除恶臣”,听起来跟历朝历代造反者的借口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是对建文帝的精神威慑,表面上名正言顺。此时建文如果能够御驾亲征,肯定在气势上和合法性占据上风。

建文以天子之尊自居,且将自己和朱棣的争斗归结为家事,所以前方的将士在进攻的时候没有底气,气势上便弱了一筹。同时,将士和官吏在这种争斗中,由于没有皇帝的强势介入,多数抱着坐山观虎斗的态度。


8.宦官的叛逃也对建文帝造成不利影响

朱元璋在对前朝历史进行归结的时候,吸收宦官误国的教训,设立了严禁宦官干政的铁牌,但实际上,明朝是宦官干政最为严重的朝代,且从内政扩展到军事上的干预。建文对朱元璋的训导十分重视,所以对宦官的约束也十分严格。

但这种看似正确的行为却在靖难之役中发挥了不利影响,有很多违法的宦官畏罪潜逃,投奔朱棣,这些宦官将南京城内的军事部署和人事安排都悉数告知了建文,导致朱棣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加速了建文帝的失败。


概而言之,建文帝失败的原因有八点:

其一,性格宽厚仁慈,非创业之君,与朱棣两军对垒缺乏决死一战的豪迈;

其二,文人气息浓厚,一反尚武政风,重用文官,治国倾向纸上谈兵;

其三,竞争对手强大,朱棣蓄谋已久,智勇双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其四,缺乏能臣悍将,洪武年间屠杀功臣,人才断层,幸存者寥若晨星;

其五,用人方针不当,其缺乏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能力;

其六,削藩策略失误,面对朱棣威胁,其过于急躁冒进,准备不足;

其七,征讨方式缺陷,其未能御驾亲征,气势稍逊一筹;

其八,宦官不利影响,其对内廷治理不当,宦官携带机密畏罪潜逃。

参考文献:

《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的败因探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文帝与朱棣势均力敌,且帝位名正言顺,为何失败遗恨金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