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课—首先面对的是具体的儿童,如果备课时教师想到的只是知识讲解的一般方法,而没有具体的学生情况,那是无法备好这节课的。所谓的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等,绝不是简单的备知识,教师如何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中心的位置呢?

1.一节课的好差,应把脑力劳动作为总结分析的中心,不仅指学生的脑力劳动,也指教师的脑力劳动,其中一个是思维素养的问题,思维素养的特征是:在讲授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当看出和想象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如何进行的,学生是怎样感知教师叙述和讲解的东西的,以及他们在认识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教师应该一边思考自己所讲的东西和让学生思考的东西的含义,同时还要思考自己所讲的东西和所收到的效果之间有怎样的依存性。由此可见,教师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学习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她能够看到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即反馈原则。布置一些独立完成的作业来检测学生所学,这种帮助要在学生还缺乏牢固知识的时候,而不要在已经形成“不知”的时候。

2.学生不只是单纯的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一些练习。思考从“做事”中反映出来,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学生的草稿本,草稿本里反映了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如何进行的。

3.教师的创造性的巨大意义。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儿童,有着脆弱而敏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感知出课的发展的逻辑,从而改变课时计划,也就是教师要顾及学生的脑力劳动。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在课上顾及学生的脑力劳动呢?必须有深刻而广泛的学科知识,教师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而是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远,教师的话含义就越深,学生学到的就越多。由此可知,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缩影,在教师备课时,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应以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教师知道的东西比教给学生的多十倍,20倍。

4.掌握知识的问题。只有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是掌握知识。掌握意味着对事实进行积极的思考,所以教师把要讲解的知识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时,学生不需要思考,这对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有害的。

      学生只有会运用才算是掌握知识,课堂上应出现一些寂静的时刻,不是老师一直在讲。数学、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要讲解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掌握知识。真正掌握知识的过程,最好以能够加以分析的实际作业的形式反映。

5.发展抽象思维的问题,数学抽象作用很重要,优秀的教师尽早让学生解答综合性的算术应用题,让他们自编公式、自编数学题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63.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