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2听书笔记:《玄奘与丝绸之路》

我们会发现,玄奘的伟大成就跟那个特殊的时代紧密相关。玄奘是个被时代洪流向前推动的人,他人生中的重要节点几乎都与重要历史事件有关。用作者的话说:玄奘之所以能够在“丝绸之路”上走得比任何人都更远、更久,或许是因为他心底酝酿出的某种悸动,可以与亚洲逐渐形成的新世界之胎动产生共鸣。

但同时,玄奘又是一位痴迷于探索未知的行动家。玄奘的西行之旅,与其说是高僧取经,不如说是一位好奇心爆棚的年轻人在探险。《西游记》中唐僧在取经路上遇到的人,要么是妖怪变的,要么就是想谋财害命的坏人。而玄奘在西行路上遇到的一个个陌生人,却几乎都成为他取经成功的重要保障。

年仅十五岁的玄奘,即将走上他的“取经路”。因为,从此开始一直到他四十五岁从印度取经回来,探索未知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过。他的目标很单纯,不断解锁未知知识领域,找到一套完美的理论,足以解释所有事情。

《西游记》中唐僧在路上遇到的困难可以总结为“男妖要吃肉,女妖要结亲”,路上只要出现人,很可能就是妖怪变的。

其实,玄奘在西行路上遇到的人,反倒是支持他走完全全程的重要力量。比如,途径凉州,也就是今天甘肃武威的时候,凉州都督听说有人要出国,坚决要求玄奘按照朝廷规定返回去。后来唐僧在当地开坛讲学,名声大噪,凉州都督便改变态度,默许他离开。

有了麴文泰的支持,玄奘接下来的路似乎轻松了。但这所谓的轻松,只体现在通关的时候。这倒不只是因为麴文泰写了国书,而是因为玄奘选择的路线是古老的丝绸之路。千百年来,无数商人、使节在这条道路上来来往往,沿途民众早已习以为常。玄奘也借这个机会,有时停留讲学,有时四处考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无论是隋文帝、唐高祖,还是高昌王、戒日王,他们都很清楚,宗教不仅能笼络百姓,而且还能对外拓展政权影响力。而玄奘的出色,深深打动了戒日王。

玄奘在戒日王朝的都城曲女城举办“无遮大会”,也就是佛教界的辩论大会。参会人各式各样,不仅有佛教教派,还有婆罗门教的学者参加。玄奘单挑各位高僧、学者,竟然无人能敌。这就好比一位外国留学生,竟然把这个国家相关领域的所有教授、专家给干趴下了。

戒日王看到这个场面,怎么能不心动呢?他邀请玄奘在印度各地宣说佛法,借此统一佛教。玄奘正好借这个机会,在异教遍布的印度遍访各宗各派学者,或者是在高僧出生地“打卡”。直到他45岁的时候,离开故国17年的玄奘才启程返回唐朝。

中国人喜欢记录历史,但很多文明都没有官方修史的传统。《大唐西域记》是少有的记录中亚、南亚历史地理的古代文献,研究古代史的学者离不开它,考古学家的挖掘也要拿这本书做参考。19世纪欧洲人在阿富汗发现的巴米扬大佛,在印度德干高原发现的阿旃陀石窟,这些旅行家的身上必然带着一本《大唐西域记》。

玄奘是公元664年去世的,如果按照作者采纳的玄奘生于600年这个说法,玄奘享年64岁。如果把玄奘这64年的人生压缩为一天24小时,他的人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凌晨0点到5点,是玄奘不幸的童年阶段。伴随着隋炀帝杀害兄长登上皇位的时代背景,玄奘先后失去母亲、父亲,后来投奔洛阳,步入佛门。

从凌晨5点到10点,是玄奘在国内奔波“取经”阶段。这段时间,隋唐政权更迭,天下大乱。玄奘从洛阳出发,先后经过长安、成都、荆州、扬州、相州、赵州等地,最后返回长安。

上午10点左右,李世民发动政变,夺权上台,刚刚安定的天下,再次陷入混乱。玄奘趁乱离开长安,开启了他的西行“取经”之旅。直到17点,他人生最宝贵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献给对未知的探索。

17点半,玄奘载誉返回长安,这时的唐朝正在经历“贞观之治”。玄奘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和平。人生的最后四分之一,他专注于翻译佛经,并回忆自己的精彩经历。

玄奘是一位高僧,但他更是一位行者。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捷径使人迷路”。而玄奘在学佛的道路上,从没有选择捷径。他时常迂回折返,用自己的双脚去确认、用双眼去观察世界的深度。找到值得捕捉的目标后,他便锁定不放,集中精力一沉到底,过后再重新浮上来。

他这种活跃的劲头究竟从何而来?不要忘记玄奘所处的独特时代,变动活跃的时代是翻腾的海浪,海浪托举着求索的小舟,载着玄奘在历史的洪流中乘风向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22听书笔记:《玄奘与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