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选择都城的秘密,为什么唐后几无政权在长安、洛阳建都?

一个王朝的都城选址很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就自然条件而言,版图的中心位置,“居天下之中”者往往成为都城的可能性比较大;就人文条件而言,人口稠密地,经济发达地区也往往会成为都城。当然都城选择是国之大事。大体而言,历代统治者一般会将首都选择在王朝的起源地、经济发大地和军事要地。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

(咸阳宫)

中国第一个王朝-秦朝首都是咸阳,这个很好理解。咸阳是秦国的古都,地理位置优越,内有关中粮草供给,外有崤函之固,是作为首都的不二之选。不过,定都咸阳也有劣势,离少数民族太近,容易受骚扰。不得已,秦始皇修建长城,防止北方民族攻入内地,保卫首都咸阳。从另一角度看,定都咸阳也有天子守边,方便指挥与匈奴等游牧民族对抗的意思。

此时的长安,还是咸阳市的南郊的一个村,叫做长安村。进入汉代,长安村一带慢慢发展起来,并成为了古长安。汉王朝选择长安作为都城,与咸阳很像,在当时环境下,关中地区建都是最好的选择。

(东汉南宫北宫复原图)

至于东汉选择洛阳,原因相对复杂点。一则长安基本上被赤眉的农民军毁了,建都长安财政负担过重;二则由于连年战乱,关中地区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所产粮食已经不能支持国家首都的需要,必须每年自山东转漕运数百万石粮食入关中,耗费太大;三则刘秀在洛阳根基深厚,在洛阳建都也是政治考虑;四则刘秀性格平实低调,将洛阳作为都城居于内部中心之地,较为安全,不与羌、氐为邻,暴露在外,这也说明光武帝无西向拓地之心。

西晋定都洛阳的选择则主要是经济原因。加之,西晋的主要威胁在南方的蜀、吴两国,定都洛阳也是远离边患骚扰,图个安定。

东晋的跨度比较大,直接沿袭东吴之故定都健康(南京)。选择南京主要是南京的经济很好,交通方便,供应容易满足,而且有利于巩固长江防线。不过南京也有劣势,就是由于西晋及六朝兵力有限及地理位置影响,当权者始终未能进取北方、统一全国。

(隋朝洛阳城复原图)

隋朝把洛阳作为东都是因为洛阳远离威胁,北方来的突厥人不容易打到洛阳;同时,洛阳周边都是经济发达之地,物资供应充足,开通运河后交通更加便利。

唐朝把首都定在长安,除了关中富饶和天然防守之势外,唐朝开朝的威胁主要是关外的军阀和隋朝的残余势力,他们都很强大,有的甚至比唐朝还要强,定都长安恰恰是个更好的选择。加之,此时的长安经过西魏、北周、隋朝的都城,已经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得不提的是,唐朝实行二都制,把洛阳作为另一个首都,一些王公大臣经常到洛阳就食。这充分说明了洛阳经济的发达和交通的便利。

(北宋开封城模型)

北宋政权选择开封,则更是处于经济的考虑。那个时期,关中经济严重破坏,关中附近的西夏王朝正在崛起,关中地区既不富饶,也不安全。与之相比,开封地处平原,远离威胁,经济也比较发达。不过开封也有软肋,周遭无山,一旦兵临城下,守城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此外,考虑到赵匡胤在北方发展起来的,建都南京或者在南方地区是不可能的。

南宋时期定都临安则更好理解了。毕竟是被迫的,加上临安的经济比开封还要发达。

元朝时候定都大都似乎更看重地理因素。大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中原,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又离离蒙古近,离南宋残余较远,经济、军事、政治基础都很好。

(明朝南京城)

明朝最先定都南京,除了南京的一系列优势外,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是在此发家的。当然,朱棣把都城迁往北京,也充分考虑了政治因素,毕竟北京是自己的属地。

(清朝北京城)

由于北京离东北近的因素,加之经济、政治、军事基础扎实的优势,使清政府看上了北京。毕竟这比盛京要好很多,盛京毕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不好管理。但清政府又不敢南下定都南京,南京毕竟离自己的成熟统治区域太远,对清政府而言守住根据地,守住龙脉才是根本。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都城的选择,呈现出由西向东(长安,洛阳,北京)由北向南(北京,开封,南京)的趋势,这和国家版图拓展及其面临的外在威胁有关,更和经济重心的转移有关。在这种趋势下,长安和洛阳没落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代王朝选择都城的秘密,为什么唐后几无政权在长安、洛阳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