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逃离》,你一定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解读预告:

嘿,我是左左,欢迎来到“左左爱读写”

今天,我给大家解读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

艾丽丝.门罗被誉为“当今北美最杰出小说家”,并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因其极为出色的短篇创作力,她还被奉为“当代契诃夫”。

读《逃离》,你一定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只想逃离?

逃离厌倦的工作、压抑的生活,又或是冷漠的爱人、絮叨的父母,亦或鸡飞狗跳的孩子。

我曾有过。或许,你或多或少也曾有过。

逃离,似乎已成为忙碌又庸常的生活困顿者的间歇性“幻想”。

无独有偶,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加拿大,也有这样一群“逃离者”。她们都是城郊小镇上的普通女子,深受束缚,憋屈烦闷,痛苦难抑。

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给予了她们敏锐且深刻的极大关注,并将她们的缩影写进极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逃离》,为我们呈现不同年龄、不同困境下的女性的“逃离”

读完你会发现,这些“逃离者”不就是身边人,不就是你我吗?

这篇文章,我和大家分享小说集中最触动我的五个短篇。


01  逃离而又回归,既痛苦又无奈

小说集的首篇,便是门罗的代表作《逃离》。它讲述了二十一岁女孩卡拉临时起意的一次逃离

那天,卡拉跟往常一样,去替邻居西尔维亚打扫屋子,却在闲聊中抑制不住,放声痛哭。

她哭诉自己早已无法忍受丈夫克拉克,感觉快要被逼疯。

原来,丈夫性格暴戾,总是恶言相向,横眉冷对,既不把她放心上,也瞧不上她。

而卡拉则一直扮演着顺从的俘虏,凡事迁就他,忍让他,唯命是从。

就在几天前,卑劣的克拉克唆使卡拉使计敲诈西尔维亚,这让她忍无可忍,却又逃无可逃。

于是,一次意外而又顺利的逃离开始了。在西尔维亚的帮助下,卡拉当天就成功出逃,并被安排好了住处。

其实,这已是卡拉第二次逃离。第一次逃离发生在她十八岁那年。

当时,为了逃离从不重视她的父母——“他们不喜欢卡拉,他们连她是死是活都不想知道”,她和刚认识的克拉克私奔了。

只是没想到,这一次逃离并没有带她摆脱不幸,只是从一种不幸跳入了另一种不幸

令人意外的是,第二次逃离才到半路,卡拉便哭着央求丈夫接她回家。她又不想逃了。

她太害怕了。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令她无法呼吸,感觉快要死掉。

她更不知用什么来取代丈夫的位置。离开了丈夫,她的世界轰然坍塌,只能灰溜溜地重回牢笼

读到这样的结局,你是否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呢?

然而,望眼远去,身边又有多少人不是如此呢?

依附于丈夫和家庭的女性,哪敢轻言追寻自我?肩挑一家老小的打工人,哪轮得到自己挑工作选老板?

于卡拉而言,逃离而又回归,虽无奈却安全,虽痛苦却能活。

你我又何尝不曾如此?

02  逃离而后重建,虽晚却刚刚好

接下来,门罗用了三个短篇——《机缘》、《不久》、《沉寂》,为我们讲述朱丽叶从青年到中年的逃离故事

终其一生,朱丽叶都在逃离,逃离冷漠的家、周遭的眼光,以及命运的安排。

第一次逃离发生在二十一岁那年。当时,她已获得古典文学学士与硕士学位,算是小有学术成就。

然而,从小长大的镇子上的人们却视她为手脚不全的“女学究”,嘲讽她除了读书,啥也不会。

而临时执教的学校里的教授们也瞧不上她,笃定她一旦结婚肯定耽误教学,而若是不结婚,又绝不如男老师上进肯干。

父母更是不理解她,总认为她性格孤僻,成天唠叨她要融入社会,结交人缘。

难以忍受的朱丽叶坐上了火车毅然逃离,并结识了埃里克。两人互生好感,但暂无下文。

半年后,她再次逃离,并投奔埃里克。因为,她最终还是没有被学校正式聘用,也不愿再回令她憋得慌的小镇和家。

再次回去,已是两年后。那时,她已与埃里克生下女儿,但没结婚。这又为她回去后的速速逃离埋下了根儿。

她发现,父母矛盾重重,感情不睦,氛围压抑;邻居对她未婚先孕说三道四,言语中尽是鄙夷和不屑。

她感叹“住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又是多么的让人生气”,甚至后悔此番回家。

于是,她再次离开,除了参加母亲葬礼,再也没有回去过。

此后,朱丽叶便把对生活的热望完全寄托于深爱的埃里克和女儿。

没想到,埃里克却出轨了,并在矛盾爆发后意外葬身大海,这让朱丽叶深受背叛与失去的双重创伤

而唯一的女儿,也在二十岁那年突然离家,再也没有回来过。

此时的朱丽叶,萌发了再次逃离的念头——换个城市生活,可又因怕断了与女儿的唯一联系而维持现状。

直到五年后,女儿仍没回来,杳无音信,朱丽叶决意逃离这一切。

她搬了新家,交了新男友,放下光鲜而沉重的身份光环,重拾古典文学研究,开始全新的生活。

此时,朱丽叶已人近晚年,但一切似乎刚刚好。

正如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中所写道:“所有随风而逝的都是属于昨天的,所有历经风雨留下来的才是面向未来的。”


03  逃离且坚定地逃离,虽付出代价却轻松自在

在《激情》一篇中,门罗讲述了格雷斯因一夜“激情”而逃离的故事。

格雷斯平凡得出奇,是个穷酸的旅馆女招待,由靠编藤椅为生的舅公舅婆抚养长大。母亲在她三岁时离世,父亲另组家庭,远走他乡。

然而,“她在思想与心灵上都是既成熟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

在她看来,靠男人养男人宠的漂亮女人自私又愚蠢,而那些因生养孩子便失了自我的女人更是入不了她的眼。

她交了个男友,名叫莫里,“胆怯却很热诚,天真但是很有决心”,是个理想的结婚对象。

恋爱没多久,莫里便张罗着结婚,并开始规划婚后生活。

然而,这并不是格雷斯想要的生活。她对莫里也因此不冷不热,不温不火。

对她来说,“能独处斗室,在单身宿舍里上床”,反倒轻松。

只是碍于莫里的母亲(两人一见如故,性趣相投),对这桩婚事,格雷斯“既不质疑也不反驳”。

偶然的一天,格雷斯在莫里家划破了脚。素未谋面的莫里的哥哥尼尔正巧赶来,并把格雷斯送往医院治疗。

恰恰是这次凑巧的外出,给格雷斯制造了意外的逃离。

当莫里闻讯赶到医院,格雷斯默许了尼尔单独带走她的意图,并用计甩掉了莫里。

那天,格雷斯就默默地跟着尼尔,任由尼尔驱车一路狂奔。途中,她彻底放松下来,也幡然醒悟:跟莫里结婚简直是对自己的背叛。

其实,在这“激情”夜,两人并无越矩行为。尼尔把格雷斯送回了她的住所,随后独自一人驾车自杀。

在故事的尾声,莫里写来一封信,只有一句话:“只须告诉我是他让你这样做的。只须说你是不想去的。”

这一次,格雷斯选择了彻底逃离——她只回复了五个字:“我自愿去的”,束缚在身的牢笼就此挣脱。

我想,此刻的格雷斯定是长舒一口气,轻松又自在。

就像是闷热天气里鱼塘中的鱼儿浮出水面那一刻,又或是刚被裹了小脚的姑娘剪开紧缠着脚丫子的白布那一刻。

这一切都归功于被束缚者的果敢与坚定,正如海明威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04  写在最后

门罗笔下的“逃离”形形色色,有的果敢坚定,有的则犹豫徘徊;有的早早行动,有的又迟暮而来;有的终获自由,有的却行而无果。

但不管怎样,每一次渴望获得独立且完整的自我的“逃离”,都是直击世俗与权威的挑战,也是挣脱牢笼与束缚的抗争

或许会千疮百孔,亦或遍体鳞伤,但这不正是成长的意义吗?

就像泰戈尔所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逃离》,你一定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