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

今天又一次来到大汶口明石桥,因为我的姥娘家就是河对岸的堡头村,所以我对这汶河、这石桥有一份别样的情感。我在找寻儿时的记忆,也在找寻当下的自己。

汶水汤汤
大汶河是齐鲁大地的母亲河,早在【史记】大禹治水就有"浮于汶,同于济”的记载,汨汩西流的汶河水,孕育绵延着东方人类文明的发端。在这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像阳光一样悠远而灿烂的文明。明石桥北起大汶口镇西南门南接宁阳县茶棚(堡头)村,全桥65孔,长约里许,是整个大汶河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桥。桥面由大长石条铺成,条石用扁铁连接固定,非常牢固。传说这里最早为简易木桥,后又改为分段的石板桥,直到明隆庆年间,才建起一座横贯。大汶河的整体石板桥。清雍正八年,原石板桥被大水冲毁,以攻石起家的粥店人姜桂松“捐资倡修”。乾隆六年,石桥修建完成,两岸人民感其义,曾立碑以记此事,并改名“姜公桥”。之后,虽经两次较大修整,但均保持了“姜公桥”的原貌。

今天来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山西会馆的对面建起了许多民宿。墙体保持了原有的石墙风貌,可是内部设施已经舒适而温馨,静待游客到来。

这条竹林小径深暗幽邃,从外面看黑洞洞的,手机镜头里却亮丽许多。虽然我特别喜欢竹子,可是因为太过阴暗,还是没敢穿过小径去里面一窥究竟,有点遗憾。

这幅图片里黑色的图案是用黑豆拼成,像是家乡的“乡”字,又像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给人无限遐想,黄色的底色是用玉米粒儿填充的。此外还有另外的几幅,分别是用小麦、高粱、辣椒做底色,但是黑色的图案没有改变,想来是一个文化符号。


从这两幅图片中不难看出,设计师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一石一墙、一草一木,尽显返璞归真的匠心独具,想把人带回到从前。可是只要你留心,这汶口古镇可大有看头。

这户人家大概是整条街上最有身份地位的人家,虽然门楣已经将近腐朽,可是你依然可以从他家门楣中看出底蕴。院子的主人关门的瞬间我有幸往里瞧了一眼,谁会想到这破败的门里另有乾坤,里面房屋很多,印证了我之前的猜测。


我还意外的发现了一所废弃的学校——山西街小学。当我扒着大门想拍一下里面的照片时,腐朽不堪的木门差点被我推到,吓了我一身冷汗。在我看来这也算是文物了吧,一不小心破坏了文物可罪过大了。只是我眼中的宝贝开发商没有中意,真想有一天能有人把这学校开发利用起来,就像东平的清泉书院一样,也能造福一方。

这幅“五汶草堂”的字是从一个很普通的庭院门口随手拍的,大门里其实乱糟糟的,与这幅字实在是不配,所以我就没拍下面。历史文化的积淀需要好多人代代相传,如今物欲横流,我们花很大代价想努力穿越回过去的年代,却不见得懂得珍惜传承现有的好东西。

写下这段文字的同时也提醒自己,童年的记忆珍贵而永恒,当下的幸福一样值得庆幸与珍惜。

你可能感兴趣的:(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