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为基础设施:读《零售的哲学》(二十二)

这一章节并不长,但是却很精华,综合提到了前面提到的几个点。

首先,一定是“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而不是“为顾客着想”,写到这里想到了招商银行的“因您而变”,确实将自己也放到了从属的位置;

其次,经营循环“假设——执行——验证”,其中的“假设”,也是因时代而变。一开始,客户期待的“便利性”,只是24小时营业,因而公司的口号也简单直接:“还在营业太好了”;但是,随着上班族更加忙碌,而且人口趋势的变化,顾客期望的便利也就有了延展;因而,深入思考自身可能带来的价值,定位转变为:“近距离的便利”——这个转变过程中,假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是大的趋势性变化,和上一个章节有一脉相承之处,关于消费者心理,而心理的变化,基于人口趋势,贫富差距等等,也不是凭空产生的;

再次,这样一个理念,由于深深的切合了日本社会转变的现实情况,因而和员工一沟通,立刻获得了几乎全员的认可,这也就未来的“执行”环节打好了基础;

最后,是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对经营理念的考验。作者提到:

越是突发状况,企业越是能验证自己长久以来实践的经营理念是否正确。

因而,无论是:坚持开业,只要店面没有完全损毁;还是委托供应商24小时生产,从而第一时间将货物上架;还是竭尽全力将货架摆放等恢复原样,重整“购物环境”,从而让人安心(熟悉产生安全感,心理学),各种措施,都是在考验经营理念,以及日常的功课是否到位。所有员工能一起完成这样一次考验,获得社会的认可,也让员工真正认可了自己的价值。

随后,再进行银行和邮局等等业务,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定位为基础设施:读《零售的哲学》(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