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释义:
研究学问,知识会一天比一天增多;研究“道”,欲望会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便会达到清净无为的境地。清净无为反而能够成就很多事情。治理天下就是要凭借清净无为,如果政令繁苛,就不能够治理好天下。
个人感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看了这两句话,我们不难发现:不断学习知识的人,知识会越来越渊博。不断增长见识的人,见识会越来越广博。不断积累经验的人,经验会越来越丰富。不断精进技艺的人,技术会越来越高超。
凡是在术的层面上不断追求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年深日久,收获都是越来越多的。
而在思想上不断修炼的人,却刚好相反!不管是佛家、道家、还是儒家的修行者,思想的境界越高,内心中的欲望也就越少,人就会越来越淡定平和。
是以,千百年来,俗世中的人在陷入极度的焦虑彷徨、无所适从时都会去到佛门清静地,精心礼佛,修身养性,以期获得一丝开悟。
也更有很多人在红尘欲海中几番沉沦后,看透世间万象,厌倦了名利富贵的追逐之后,经过佛法的洗礼,遁入空门,古佛青灯,一世修行。
一个是向外求,一个是向内求,一加一减,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老子把这样的两句话组合在一起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应该不是在向我们讲解规律那么简单吧?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理解完后面的这一段,再把前面的两句话连在一起,我们会发现老子一直在强调无为之治。他希望人们不管把能力修炼到什么样的高度都始终能将思想、心态保持在最平和淡定的状态,无欲无求,不贪不费。
老子身处乱世,国家由统一变成分裂,看着天下的巨变皆因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现状的不满,对权利的追求,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狼烟四起皆因想吞并对方以获得更多的土地、财富、权利。
这些统统都是因为那些处于阶层顶端的统治者们见识过世间最顶级的权势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威力,知道拥有更多的疆土、财富,就会让他们拥有无上的权势,所以他们无限的渴望拥有这一切。
欲望是这个世界上最能令人丧失自制力的影响因素,一个人欲望膨胀的越大就越容易陷入疯狂,千方百计甚至不计后果的去行事。
欲望的大小也来自于人们对外界认知的程度,一个人的知识和阅历都决定了他欲望可以到达的级别。
曾经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等我有钱了,我就买2辆宝马,一辆在前面开道,一辆在后面护驾,我在中间骑自行车!笑话的就是人的思想境界究竟能去到多高,如果一个没见识的人,真的有钱了,也干不出啥像样的事。
那些真正见识过世间顶级富贵的人,享受过权势财富带来的好处的人,如果欲望膨胀起来,就另当别论了。
譬如那些诸侯国君,为了兼并其他的国家,就能发动战争,血流成河,导致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为了享受更多的财富,就能苛捐杂税,暴政以治,让百姓衣食无靠,苦不堪言。
如果这些统治者能够减少对权势财富的追逐,如果他们能够遏制住自己的欲望,这世上就能太平而治,百姓也能安居乐业。
或许我们在这遥想几千年前因为统治者不断升级的欲望而导致的战火纷飞或者民生之怨是很遥远和不实际的,那么我们可以再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例子来理解一下,在不能把控内心欲望的时候,不断升级的见识和享受带给人们的危害。
某电视台有这样的一个节目,他们会去找到一些在城市富裕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和一些在偏远农村贫困家庭生活的孩子,让他们做七天的身份互换,让富孩子去穷孩子家住几天,穷孩子也去富孩子家住几天,而且是完全的身份互换。
富孩子去到穷孩子家就要吃那些穷苦人家吃的饭菜,穿那些穷孩子穿的衣服,做穷孩子每天要做的工作。彻彻底底的感受贫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觉。
而穷孩子去到富孩子的家里,同样也会按照富孩子的生活生活,享受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的富裕生活,锦衣玉食,游戏玩乐,接触的是他们以前根本想都无法想的富裕和安逸。
然而七天之后,所有的一切再次回归到了原来的轨道。
富孩子吃过了苦之后,回到自己的正常生活轨迹中发现原来自己是那么的幸福,开始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可以继续好好的生活,甚至可以变得更好。
可是那些穷孩子呢?很少一部分因为见识了不一样的生活后变得更加勤奋向上,但是,大多数的穷孩子在经历了7天的转变后,回到自己原本贫寒的家里就仿佛由天堂跌回了地狱,心里无法承受,甚至根本无法接受。
于是他们开始挑剔厌烦自己的家庭,内心失去了原来的纯朴,对富裕生活的向往让他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的不公平,这种落差让他们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想抛弃,想去找那城市里面仅相处几天的临时父母共同生活。
这档节目持续爆红,正面的说他们让富孩子得到了锻炼,让穷孩子找到了希望。
可是背后的真相是:富孩子确实得到了锻炼,但穷孩子却变得更加的绝望。
有一个穷孩子,参加完节目之后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根本没法生活,后来竟然想尽办法去城里找那个自己根本记不住地址的“家”,最终因为找不到而流浪街头。
当人们找到他时,他哭了。他的眼睛里充满恨意的对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说:我恨你们,原本我在家里生活得很好,我不知道城市什么样子。原本我可以一直那么过下去,可是你们却偏偏要让我知道,城市里是怎样的生活。 为什么我只能生活在山里,而他(那个富孩子)却能生活在城市里,你们让我回到山里,怎么活。
孩子眼睛里的愤怒和委屈,与他父母眼里的震惊交织在一起。让人不敢直视。
这档节目出发点或许真的是想给不同的人带来一些人生的触动,但是它忽视了贫富差距带来的天壤之别的生活感受带给一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内心的震撼。
他们不懂得如何去调节自己的内心,他们也无法忘记所经历的那一小段繁华的生活,更加不懂该如何去适应这样的变化,如何去理解贫富之间差距的原因。他们只会羡慕、嫉妒、恨,而这一切会吞噬了他们内心原本简单质朴的美好。
没有理智的欲望可以毁任何人,包括孩子。
如果,没有这些无聊的事闯进他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的认知,他们可以一直平静简单的生活。如果真的是想要引导他们努力上进,我们其实可以有更多循循善诱的方法,完全不需要如此激进。
人的一生是需要成长,不断的学习上进,不断的见识经历,不断的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这种追求必须要在合理且懂得克制的前提下进行。
上至治理国家,下至过普通的生活,都需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前行,不能任由欲望毫无限度的膨胀,去做出一些违背道的行为。因为那样是没有好结果的,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最好的成长是在不断精进技艺能力的同时,保持着一颗最平和淡定的心,不急不躁,顺道而行。
如何在追求进步的路上保持内心的平和和灵魂的安宁呢?
一边通过增长能力、让精神层面变得富足,一边减少欲望、通过去除冗余简化生活,这一增一减之间人或许更容易获得灵魂的平静。
这会许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本事,愿你既能修得一身超凡脱俗的能力,也能保持一个超凡脱俗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