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新批评的“文本中心”

写出个性,还是避开个性


还记得以前引用过艾略特的一句格言“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避开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避开个性。”今天在读《西方文论关键词》一书的《细读》一节中其中的疑惑被解开了。作为英国“新批评”派的奠基人艾略特的写作观和批评观是一致的。

在《传统和个人天赋》(1917)一文中,艾略特认为诗歌不是个性的发挥,而是个性的泯灭,“艺术家愈是完美,他本身中,感受的人和创造的心灵愈是完全的分开。”

文学作品一旦写成,就进入了一个由所有文学作品构成的传统,成为这个传统的一部分新作品,将改变这个传统的形状,同时也被这个传统所改变,“每件艺术作品对于整体的关系、比例和价值就重新调整”。总之,它不再与作者有关,不再受到作者的观点和生平的影响。“非个性化”理论对于新批评,将作品与作者剥离开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细读(Close Reading)只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它强调文本内部语言语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文本结构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所形成的纷繁复杂的关系。

细读的主要特点是确立“文体的主体性”,强调文体内部的语义和结构,对意义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价值,而不主张引入作者生平,心理,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来帮助解读文本,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以内部研究为特点的“文本批评”。

细读注重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对文本结构的分析,对语言的内涵和外延的探索。作为一种重要的批评策略,20世纪前半期起源于英国,发展和传播于美国的“新批评”流派,将细读逐渐体系化和制度化,使之在文学批复的实践中被广泛和有意识的运用。

上文摘录、改编自《西方文论关键词》之《细读》作者张剑

你可能感兴趣的:(细读:新批评的“文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