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历时20余年的经典著作,销量不佳,如今看却是一部神作


每个人的道路都需要有前人指引,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每件难事都需要有人沉下心去做,才可能有一个不错的结果。

常言道,“盛世修史,明时修志”。在上世纪60年代,各行各业都在复苏,不管是工作,还是知识分子都踊跃投身国家建设,正值不适合修史修志的时期,但却是中国外交最强硬的时期。

可是,周总理出访,他能拿出手的只是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

周总理认为如果文化部能够编写一本历代的服装图录,作为外交礼品送给国际友人更合适。

为了完成周总理的嘱托,文化部将这项重任交给了在国家历史博物馆担任讲解员的沈从文。至此沈从文开始封笔转行,潜心从事中国古代服饰图书编撰工作。


二十年之的一,也就是1981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正式出版,上起殷商、下迄明清,对文史研究及服装设计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开创了中国考古服饰研究先河。

这本书填补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多个空白,也曾多次被作为“国礼”先后赠送给多国政要。遗憾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火起来,至今仍然默默躺在图书馆里无人问津。

事实上,沈从文并不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用一生智慧和半生心血拼成的结晶,只是他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上悉心守护着濒临失传的中国服饰文化。

在《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一书中,作家张内咸这样评价他的功绩,“晚年的沈从文就像一位倔强的船长,手握舵轮骄傲地叼着他的烟斗,轻蔑地望向空无一人的大海。”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可以肯定地说,沈从文就是国潮服饰当之无愧的领航人。

《国潮》这本书以沈从文先生著书讲起,以如何制造“国潮”为主线,打开了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一个关于文化和社会的话题。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书中的重点内容。


01国潮的涵义

国潮是符合时代需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色,与时下的街头潮流元素深度融合的时尚单品。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近些来复古回潮,“汉服热”越来越火,先是一些爱好者穿汉服游春踏青,后来河南卫视在春晚上表演《唐宫夜宴》,再后来2022年央视春晚上演了《只此青绿》,人们对汉服的热爱持续升温,更多人能够接受汉服文化。

那么,汉服运动是否是国潮吗?

确切地说,现代人模仿古代人的服装头饰,不能算作是国潮。

所谓的国潮应有两层含义:第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印有京戏脸谱、甲骨文、龙纹等图案;第二,与时下潮流融合,使产品更具时尚感。

所以,国潮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包装,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高度融合。

02符合国潮标准的三要素

作者张内咸认为,制造一场中国潮流时,必需具备有中国符号、实时更新观点以及适应市场实际需求这三个要素。

首先,界定国潮就是要看产品是否具备中国符号,也可以说是“中国的”符号。比如,中国字。虽然韩国、日本、越南历史上也曾使用过汉字,但是在西方人眼里,方块字代表中国文化,没有其他。

其次,实时更新观点。观点是指想法、看法、意见、主张,就是我们的思想。比如常见的召开头脑风暴会议,请大家一起讨论某个项目的策略方向、创意玩法等等,都是在激发新观念、新创意。

再次,适应市场实际需求。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受制于时代的局限,俘获大数多消费者的心。说白了,就是既能满足消费者物质需要,又能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精神追求。

以上三个要素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是要想取得更健康的发展,必须结合电子商务,融入互联网时代。


国潮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更是东方美学高贵大气、冷静唯美的展现。

国潮不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种形式。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国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以“中国李宁”“鸿星尔克”为案例,对国潮的未来做出展望。

相信随着更多优秀品牌涌入,越来越多的朋友对国潮产品产生浓厚兴趣,今后国潮的热度还将持续回暖。

作者张内咸是一名作家,也是一位青年导演、编剧,有着十余年的从业经历,他涉猎范围较广,代表作品有《待业青年》《草莓百分百》等。


这本书有深度也有广度,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记,对于时尚界的霸主,或是文艺青年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物。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私信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历时20余年的经典著作,销量不佳,如今看却是一部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