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读这本书,不知中国文化,不懂人生真谛。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把这本书作为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原则。这本书就是《道德经》。
很多名人都把这本书作为枕边书,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研读《道德经》的过程,是一场修行的过程。
杨煜萍也是众多修行者中的一个。杨煜萍是复旦大学法学硕士,现担任上海某中大型保险公司中高级管理职位。他将自己多年来研读道德经的心得,结合目前的解老著作,写成了这本书《跟着老子去修行》。
书中对道德经重新进行了解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道德经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面对芜杂的生活,要想少些烦恼,多些自洽,我们需要结合自身,量力而行;知止知足,顺势而为。
01 上善若水,顺势而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是一个好东西,它滋养了万物,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但是水却不去争功,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
除此之外,水还对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计较,无论是风光无限的江海,还是鸟语花香的山涧,抑或是逼仄的小水塘、阴暗的臭水沟,水都能安之若素。
“处众人之所恶”而不消极,居众人之所好而不自满。始终适应环境,随方就圆,顺势而为。
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不争”的品质,也应该努力去适应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积极修内功,而不是怨天尤人。
02 低调做人,量力而行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粮食放太多,就会从粮仓里溢出来;越是尖锐的东西,就越容易折断,不能长久保存。所以,凡事要量力而行。
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不做,对自己要有合理的定位。不能看着那个东西挺好,就迫切想要得到,想一口吃成胖子,反而是不自量力,结果注定会是失败,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追求,根据自己的现状去制定目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适合自己的,即使再好,也不要勉强,求之不得不如放下,放下即自在。
03 人生乐趣,多来自无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何为有用?就是能给人带来便利。比如车子可以用来乘坐,器具可以用来盛放东西,均为有用。这种有用的物质,满足了人们便利的生活,但是如果过分追求,则会成为负累。
白岩松曾经说过:“现在社会,都患上了一种有用病,做事情之前,先看这件事有没有用,有用就去做,没用就不做。”
这个有用,是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如果做事情,总是用“好处”去衡量,那么就带有了很大的功利性,带着目的去做事,这样心就会很累,因为你一直在权衡。
作家周国平曾经说过:“世界上有味之事,往往无用。”
比如吟诗作画,比如爱情,然而正是有了这些无用的事情,才多了人生的很多乐趣,不是吗?
所以,让我们少一些功利,不要把“有用”作为行事的准则,让心灵回归自然。
04 摒弃贪欲,恬淡知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我们知道,眼睛可以看到五颜六色,耳朵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嘴巴可以品尝五味食物。但是过于繁杂的颜色,过多的声音,过量的美味,也会损伤人的眼睛、耳朵和嘴巴。
比如,我们总是被短视频吸引,刷起来没完没了,视力就会下降;总是带着耳机,听音乐听广播剧,久而久之,必然听力下降;经常吃美味的食物,时间长了,嘴巴就变得挑剔,身体也变得不健康。
这些看起来很美好的事情,如果贪多,不加节制,就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所以,我们应该摒弃内心的贪念,凡事适可而止,不可沉迷其中。
如果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觉得不够、不足,活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中,内心就会失去平衡,变得焦虑不已。
老子在这里告诫我们,凡事不可过度,过犹不及。不如恬淡一点儿,知足一点,内心就会平和一点儿。
05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在名利和身体之间,谁亲谁疏?在身体与物质利益之间,哪个分量更重?在得与失之间,哪个害处更大?老子的这三连问,可谓是灵魂拷问。
现在的生活压力大,有多少人为名利,而出卖自己的身体或者心灵;有多少人为利益、物质而不惜透支自己的身体,有多少人在得失之间纠结徘徊?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身体是一切的根本,不要为了名利、物质而损害身体健康,甚至是透支生命。
钱财、名利只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也带不走,然而身体的病痛却只有自己忍受,我们要与身体相伴几十年,要呵护好它,它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我们。
就像老话说的那样:凡事有个度。懂得知止,及时停下来,才能长长久久。
06 最后
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何在这一生中从容地度过,答案就藏在老子的这5句话里。
不与人争,懂得顺势而为;低调做人,凡事量力而行,不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
不拿有用来衡量人生,无用之事也是美好;摒弃内心的贪欲,懂得知足;爱惜身体,不过度追求名利。
做到了这些,我们的人生之路,就会少很多烦恼,多很多生趣。愿你也能从中有所感悟,获得快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