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坚决不“救市”底气何来?

   7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表示,既不能因经济指标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新华网》2013年7月17日)

     面对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中国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宏观数据,各项数据都指明中国经济形势相当严竣。而李克强总理的一句“不改变”,再次打消了一些人期盼出台巨额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幻想。很明显,新一届政府在处置宏观经济问题方面乐于采取“保守”疗法,与之前历届政府的“激进”风格完全不同。

     恰在同时,部分省政府的一把手在面对地方GDP的快速下滑,而手中的财力又捉襟见肘,不得不进京拜访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哭穷”的同时,希望中央政府能够下拔足够多的资金,来支持地方政府搞投资建设,但也遭到楼继伟部长的婉拒。那么,在经济形势趋恶,政府投资又将熄火,总理的“不改变”的坚定底气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新一届中央政府已经提高了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容忍度,况且目前国内经济还没有突破这个容忍度的底线,所以李克强总理的“调结构、促改革”的经济转型就不会松动。众所周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高增长区域。而即使是现在,最新二季度的GDP增速也还是达到了7.5%,这样经济增速在全球也属最高,不仅远远高于美国经济2-3%的增速,也高于像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中国GDP 7.5%都要“救市”,那别的国家政府就不要活了。与“保增长”相比当前“调结构、促改革”乃中央政府的最核心工作。

     再者,再靠信贷扩张和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已经不可持续。从信贷扩张方面来看,据央行最新数据2013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0.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8万亿元。其中,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5.08万亿元,同比多增2217亿元。与此同时,上半年的GDP平均增速却只有7.6%,这说明高投资、低成本、高流动性对拉动经济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原有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再来看政府投资,2009年之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并不高,基本都在可控范围之内。而近年来,正是由于过度迷恋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才使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达到了20万亿元,再上基础建设项目,不仅会使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更加恶化,而且还会使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和产能过剩愈加突出。鉴于原有的旧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新一届政府只能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型,使经济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否则别无他路。

     最后,新一届政府认为自己既有能力让中国经济不滑出下限,也有能力将经济改革进行到底。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下跌的通道中,政府部门为了改革快速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容忍了经济放缓。但是这并不代表李克强总理在经济下滑中毫无作为。

     其一,李总理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尤其是十八大讲的新“四化”中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居民和经济活动将集聚到城镇。这样一来,从需求层面来讲,必将带动了很多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专家测算说,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这就是说,城镇化势必将为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提供不竭的基本动力。

    其二,李克强总理在金融方面推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主张。一方面引导银行业将更多的存量资金向实体经济倾斜。另一方面通过放开金融管制,打开金融业的“弹簧门”,允许民间资本独资开办民营银行,允许信用社、村镇银行民营化,通过激活民间资本的活力,更好的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在李克强总理看来,只要实体经济的回缓,中国经济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不仅如此,李克强总理通过“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的红利,有人统计,一百天内中央下放诉行政审批有65项,取消的不计其数。审批是什么?是权利,是控制,是利益,在过去几年中,人们都有走回头路的感觉,很大的原因在于政府权力过大,对市场的干预过多,所以新一届政府想通过“简政放权”,激发民间投资和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李克强总理“坚决不救市”的底气从何而来?一方面中国经济由高增长向中低增长回落,目前还没有滑出其容忍的底线,中国经济还没到了需要政府拯救的程度。另一方面,原有的政府投资和信贷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无法持续,新一届政府力图将中国经济带入健康新轨道,而不愿意再走原来的老路。最关键的是,新一届政府认为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红利释放,使其能力让中国经济在其设定的目标下限之上运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可以窥出李克强总理坚定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克强总理坚决不“救市”底气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