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 是对现实社交无奈的拙劣模仿

天翼按:这篇短文起源于整理 Twitter Following 时面对各种各样取舍后感到的烦躁。也就是说,这就是一通「牢骚」。这通牢骚原先要发在 Google+ ,后来越写越长,于是干脆改成博文。既然是牢骚,难免有些语焉不详。见谅。

当我试图用 Google+ Circle 的理念来处理 Twitter Friends 时,发现这是完全徒劳的。注册不同的账号、用不同的 Lists 、以不同的分类标准 Follow …… 统统不可行,统统有问题。

后来我想:「这是 Twitter 的问题吗?」不是。现实的人际关系压根就不能用「圈子」的概念来模仿。人的面向那么多,怎么可能被单一分类?如果同一个人被分类到不同的圈子,那么大量信息冗余怎么处理?

至于 Google+ ,无非就是用一个很偷懒的办法来处理「人际关系」,看起来很好,给了用户自主权,实际上用户每次说话累得要死(想想这话该给哪些圈子看呢?)。就算用户都那么耐心地每次说话前做一次「圈子选择」,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不同的人圈子分类标准不同,你分类好了,不等于别人和你分类一样啊。有的人以亲疏远近分类,有的人以专业特长分类,结果还是不该出现在圈子里的话出现了。绕来绕去,有悔面临 Twitter 分类的问题。

SNS 是对现实社交的拙劣模仿。或者说,SNS 本意也许是想模仿现实社交,但实际上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模型,一种非常粗糙,不可控的人际关系。最无可奈何的是,SNS 的用户和开发者们虽然越来越意识到这种模仿的拙劣,也希望做得更像「真实的社交」,但他们越朝这个方向努力,结果反而把事情搞得更加复杂。

因为人际关系太微妙了,正常人都会尽可能小心处理。而在 SNS 上,压根没有「小心」这个词语。SNS 的生存命脉是大量的数据,网站不怕你玩命地发图消耗他们的带宽和服务器容量,怕的是你在网站上什么都不说,不是一个「活跃用户」。他们鼓励你「分享」—— 千万别一个人闷头说话哦!多和你的「朋友」(不管认识不认识)「互动」吧,不互动我们没法「数据挖掘」啊。他们从网站架构到宣传角度都不遗余力地让你更「开朗奔放」一些。结果我们一口气把自己各种兴趣爱好,脾气牢骚,和同事朋友同学陌生人之间的交流统统放到同一个地方。

这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现实中没有那么多溢出的信息量。反而早期的网络交流软件(如 Email,IM)更接近于传统社交方式 —— 你要说给谁听就说给谁听。

所以,新型的 SNS 从本质上就不希望模仿现实生活的社交。至于这种新的社交方式是否好,见仁见智。我个人相信一定是有很大好处的,尽管前文中的话似乎透露出我对 SNS 的种种不满。凭良心讲,我现在几乎绝大多数朋友都是 SNS 上认识的,传统的亲戚同学之类的朋友已经少得可怜,我怎么好意思「放下碗骂娘」呢?

可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 SNS 上的朋友成为现实生活中更亲密的好友时,这两种身份如何转化?

我已经说了,SNS 的模式不是现实社交模式。身份转变会带来行为转变,有些话不能说了,有些事不能做了。SNS 的自己还怎么定位?就像上次一个朋友问「夫妻/情侣共上同一个 SNS 平台各有什么利弊?」,结果下面有大片大片持弊大于利的回答。在没 SNS 之前,这样的问题其实也存在:「夫妻/情侣共有一个朋友圈各有什么利弊?」,而 SNS 把这个问题搞得更为复杂。至于怎么个复杂法,需要各位自个儿细琢磨,反正更复杂。

{lang: 'zh-CN'}
也许您也会喜欢

Bitcoin的理念是古老的

修改个人SNS开放规则

网络规制的关键——《代码》

网络中立是短视行为

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
无觅

Related Posts

Recent Comments

    你可能感兴趣的:(SNS,社交,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