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不止一次感觉到了无法将自己所接受的信息很好地组织起来。
在不断地尝试了各类工具和信息组织方式后,我终于为自己搭建了一个Wiki,并以此作为今后的信息组织工具。
在我所接受的信息中,一部分转化为代码,应用至了工作或个人的项目中,另一部分被打上了星标(如Google Reader条目),或者加入了收藏夹(网站地址),还有一部分则转化为了blog上的文章,另有不少在随手记录中,渐渐丢失。
因为个人精力有限,只有极少部分的信息,才转化成了实际的代码或文章,更多的信息,则是被打上星标或进入收藏夹后,然后慢慢被遗忘,直到哪天重新浏览收藏夹时再被想起。这使得信息的回想和再利用显得十分被动。
主要原因是,这些方式虽然基本上都能将我当前需要或觉得未来有可能用到的信息保存下来,然而因为只是简单的打个标记,并没有经过自己手和脑,之后遗忘的可能性很大。就像看了很多代码,却没有自己亲手去写,最终也不会转化成自己的技能。
blog确实是写专题文章的好方式,但是更多的时候,我接受的是零散的信息,暂时汇聚不成一篇文章,写成草稿的话,组织性又不强。
之前请教过Terry兄,他告诉我用记Wiki的形式来组织自己的东西,并推荐给我一个收费的Web应用——很遗憾,现在又找不到当时收藏进哪里了,除非去翻聊天资料。这又是一案例。
这几週来,陆续尝试一些记Notes的方式,均无法做到组织性和快速性。
最终,前几天,我基于MoinMoin搭起了我的个人Wiki,经过几天的试用,我很快地喜欢上了这种方式。
MoinMoin的主页是:http://moinmo.in/,是一个基于Python和纯文本的Wiki工具,在自由软件社区是相当闻名的。GNOME、Ubuntu、Apache等组织的Wiki,均使用MoinMoin。
我将我的MoinMoin搭在了http://wiki.imtx.cn/上,你可以看到,现在是私密状态的,但是依托MoinMoin强大的权限控制,在未来我会不断开放我认为组织地差不多的信息与大家分享,甚至与大家共同编辑。比如当前已经开放了一条作为示例:http://wiki.imtx.cn/Android
在这个条目中,我记录了几个开源的Android应用程序。如果是以前,我一般是会在收藏夹里新建一个文件夹:AndroidApps,然后将这些链接加入。最后等着忘记,或者再费很多劲给找回来。
而现在,我是新建一个条目,不仅加入这些应用程序的链接,而且还有简介,甚至包含了如何快速地取得源码。
得益于Wiki强大的组织能力,我在最前面只要用一句代码,就能生成一个漂亮的目录,即便以后内容越来越多,该条目越来越长,我都能快速地定位到。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信息是在自己编辑后加入的,经手后的信息在脑子里有很深的印象,比如我现在可以不看条目就知道哪些应用程序是Host在Google Code上的,哪些是Host在Launchpad上的。因为有这么个深刻的印象,以后有需求时,我就会很快会回想起并定位至我需要的资源。
比起机械式的点击按钮,进行收藏,经过人工编辑和组织的信息更有益消化。
由于不像blog上的文章,一般写了以后就不会再更新,Wiki的条目就是在后期不断更新和重新组织中得到完善,相信半个月后再看“Android”的条目,它会更丰富。这间接反应了这半个月我吸收了多少真正有用的信息。
因为我的Wiki是搭建在网站平台上的,这意味着我可以摆脱操作系统、桌面软件的限制,随时记录我的Wiki。
同时,因为我有基于Android的G1,我甚至可以将其当作移动的Notes工具来使用。不过因为MoinMoin本身不是为了移动设备而设计的,在上面浏览和编辑有点不方便。
但是作为一个开发者,怎能就此罢休?
我了解到MoinMoin有XML-RPC的支持,这样我就可以通过标准的XML-RPC来访问Web端,查看和编辑我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
于是我计划在业余的业余做这么一款Android软件,它的名字叫:Moindroid,它将通过XML-RPC来同步本地和远程的Wiki。这样,我就可以有一款具备本地使用体验,同时又能同步至远程的移动Wiki & Notes工具了。
稍微花了点时间,这个就是Moindroid 0.0.1的样子了。没两行代码,只是嵌入了一个WebView。哈哈。
看到这些信息可以不受限制地组织起来,而且越来越有条理,我就感到十分兴奋和高兴!
我想我已经渐渐从信息爆炸中脱离出来了,当然现在还不好下定论,因为我使用这种方式还不到一週。
那么,就由时间来证明,我是不是真的将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了吧!
trackback: http://imtx.me/archives/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