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公司的“爱心接力”文化

外来者们会发现硅谷人都非常热心,他们希望帮助陌生人并建立联系。硅谷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这是硅谷的“爱心接力”。

先说三个小故事:

聚餐

1962年,Mountain View的Walker’s Wagon Wheel酒吧和餐厅原本是Fairchild半导体公司员工的午餐场所,后来一群专注于硅和半导体的工程师们常常会聚集在这里讨论一些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他们之中不乏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

每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脑

1975年一群业余爱好者产生了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脑的疯狂想法,他们随后建立了Homebrew Computer Club并进行会面。这个俱乐部的宗旨是“帮助他人”。每次会面成员们都会分享信息,获得建议和探讨一些最新的革新(其中之一就是苹果的第一台电脑)。这个俱乐部成为了个人电脑产业的发源中心。

帮助自己

在20世纪80年代,来自中国和印度工程师们在大型的科技公司都遭遇到了所谓的“玻璃天花板”。这种观点认为“这些人可以成为了不起的工程师,但是永远无法胜任一个CEO的职位。”为了找寻能自我展现的平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离开了那些大公司并开始创办自己的事业。他们还建立了以种族为中心的网络,例如TIE(印度河流域企业家)和中国软件专业人员协会。他们通过这些网络分享硅谷的工作信息和职位、投资机会。在接下来的20年中,俄罗斯人、以色列人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也建立了类似的网络。

把接力棒传下去

当人们发现这些群体(聚餐、电脑、文化)的概念能够帮助他们相互成长时,一些其他的东西出现了。第一代的执行官们通过相互帮助成长起来后,他们开始向年青一代的企业家们提供建议和帮助。这些经验丰富的硅谷CEO们常常会不求回报地挤出时间来和年轻的企业家们喝杯咖啡,吃个晚餐。

这是爱心接力文化的萌芽,也形成了不成文的硅谷文化——“在我的创业阶段,我得到了许多帮助,现在该是我来帮助其他人的时候了。”

在上世纪70年代初,即便是硅谷最大的公司的CEO们也会和那些富有激情的企业家们进行交流。1975年,有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给Intel的创始人兼CEO Bob Noyce打了个电话并希望得到一些建议。Noyce很喜欢这个年轻人,在接下来的几年,他们常常见面。Noyce指导这个年轻人创办了他的第一家公司,并经历了一家初创公司的起起落落。

这个年轻人就是Steve Jobs 。“Bob Noyce用他的羽翼保护着我,当时我还很年轻,才二十岁左右。他那时候五十出头了。他教会了我很多,告诉了我当时我只能部分看到的全景,有些东西如果你不知道来龙去脉,你不会真正了解它的现状。”

还等什么?

芬兰的赫尔辛基有一群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想要做些什么来帮助建立一个孵化企业家的生态系统。而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光是投资或是合作是远远不够的。这些CEO拥有年轻企业家们和天使投资人们极度渴望的知识和经验。而他们所能做的最好的“投资”就是帮助建立一个初创公司文化来和下一代分享他们所知道的一切。这样的文化可以由一小撮CEO们和董事会成员领头建立。

我们可以看到的

在过去五十年间的硅谷,由于初创公司相对较短的生命周期,使得长期网络关系的建立得到了促进——这些网络远大于单独的一个公司。如今,尽管硅谷里挤满了知识产权律师,这个帮助和分享的传统仍然得到了延续。餐厅和地点可能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聚集地可能从Rickey’s Garden Café换到了Bucks,不过这些竞争者们还是会聚集在一起,帮助各自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提供联系和建议。

这就是硅谷的爱心接力。

Via Venturebeat
http://www.leiphone.com/pay-it-forward-culture.html

不夜鱼雷锋网专稿,转载请注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