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网络编程的一些概念

1、什么是短连接
   连接->传输数据->关闭连接
   短连接是指SOCKET连接后发送后接收完数据后马上断开连接。
   短连接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http。 HTTP是无状态的,浏览器和服务器每进行一次HTTP操作,就建立一次连接,但任务结束就中断连接。
2、什么是长连接
连接->传输数据->保持连接 -> 传输数据-> 。。。 ->关闭连接。
长连接指建立SOCKET连接后不管是否使用都保持连接,但安全性较差。
之所以出现粘包和半包现象,是因为TCP当中,只有流的概念,没有包的概念.
3、半包
指接受方没有接受到一个完整的包,只接受了部分,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TCP为提高传输效率,将一个包分配的足够大,导致接受方并不能一次接受完。(在长连接和短连接中都会出现)。
4、粘包与分包
指发送方发送的若干包数据到接收方接收时粘成一包,从接收缓冲区看,后一包数据的头紧接着前一包数据的尾。出现粘包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可能由发送方造成,也可能由接收方造成。
1)发送方引起的粘包是由TCP协议本身造成的,TCP为提高传输效率,发送方往往要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后才发送一包数据。若连续几次发送的数据都很少,通常TCP会根据优化算法把这些数据合成一包后一次发送出去,这样接收方就收到了粘包数据。
2)接收方引起的粘包是由于接收方用户进程不及时接收数据,从而导致粘包现象。这是因为接收方先把收到的数据放在系统接收缓冲区,用户进程从该缓冲区取数据,若下一包数据到达时前一包数据尚未被用户进程取走,则下一包数据放到系统接收缓冲区时就接到前一包数据之后,而用户进程根据预先设定的缓冲区大小从系统接收缓冲区取数据,这样就一次取到了多包数据。分包是指在出现粘包的时候我们的接收方要进行分包处理。(在长连接中都会出现)
5、通信长度
实际应该根据需求和网络状况来决定。对于TCP,这个长度可以大点,Socket内部默认的收发缓冲区大小大概是8K。但对于UDP,就不要太大,一般在1024至10K。注意一点,无论发多大的包,IP层和链路层都会把你的包进行分片发送,一般局域网就是1500左右,广域网就只有几十字节。分片后的包将经过不同的路由到达接收方,对于UDP而言,要是其中一个分片丢失,那么接收方的IP层将把整个发送包丢弃,这就形成丢包。显然,要是一个UDP发包佷大,它被分片后,链路层丢失分片的几率就佷大,你这个UDP包,就佷容易丢失,但是太小又影响效率。最好可以配置这个值,以根据不同的环境来调整到最佳状态。
6、关于发送
明确一点,TCP作为流,发包是不会整包到达的,而是源源不断的到,那接收方就必须组包。而UDP作为消息或数据报,它一定是整包到达接收方。
7、关于接收
一般的发包都有包边界,首要的就是你这个包的长度要让接收方知道,于是就有个包头信息,对于TCP,接收方先收这个包头信息,然后再收包数据。一次收齐整个包也可以,可要对结果是否收齐进行验证。
这也就完成了组包过程。UDP,那你只能整包接收了。要是你提供的接收Buffer过小,TCP将返回实际接收的长度,余下的还可以收,而UDP不同的是,余下的数据被丢弃。
注意TCP,提供的Buffer佷大,那么可能收到的就是多个发包,必须分离它们;还有就是当Buffer太小,而一次收不完Socket内部的数据,那么Socket接收事件,可能不会再触发,使用事件方式进行接收时,密切注意这点。这些特性就是体现了流和数据包的区别。
8、问题
问题描述:在并发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一次接受并不能完整的获取所有的数据。
处理方式:
1)通过包头+包长+包体的协议形式,当服务器端获取到指定的包长时才说明获取完整。
2)指定包的结束标识,这样当我们获取到指定的标识时,说明包获取完整。
问题描述:什么时候需要考虑粘包的情况?
1)当时短连接的情况下,不用考虑粘包的情况
2)如果发送数据无结构,如文件传输,这样发送方只管发送,接收方只管接收存储就ok,也不用考虑粘包
3)如果双方建立连接,需要在连接后一段时间内发送不同结构数据需要考虑粘包
注:粘包情况有两种,一种是粘在一起的包都是完整的数据包,另一种情况是粘在一起的包有不完整的包


备注:
一个包没有固定长度,以太网限制在46-1500字节,1500就是以太网的MTU,超过这个量,TCP会为IP数据报设置偏移量进行分片传输,现在一般可允许应用层设置8k(NTFS系)的缓冲区,8k的数据由底层分片传输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出处:http://blog.sina.com.cn/staratsky

作者:流星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网络编程的一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