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中国体育应挥别“跟着感觉走”



    我国将于2014年1月启动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这次普查距离第五次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



  这十年间,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们却仍然没有止住凭着经验和感觉前进的惯性。



  “如果我们做某一项事情,说得很大也很好,但是你想根据实际情况决策的时候,没有底,到底现在场地分布10年的变化是什么?今后建设的依据和规划是什么?我们制定政策,没有这个底是不行的。”



  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在2日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动员会上所说一段话。



  的确,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正是在不少方面都缺乏这个“底”的依据,从而导致了不少跟着感觉走、从而最终浪费资源的粗犷式发展。



  仅就体育场地建设这方面来讲,过去一些地方对体育场馆的建设缺乏布局合理性、前瞻性等定量的论证,导致不少体育场馆建成后仅仅办过一两项赛事就沦为“大而无用”还“烧钱”的累赘,在城市的另一角,拥有很高健身热情的群众却又落得无处可去的尴尬。



  即将到来的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正是为了积累这些基础数据。本次普查将体育场地分为84类,普查的项目中除了场馆地址之外,几乎将所有特征量化,给之后的数据处理和挖掘留下充足余地,会带来很大的便利。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很多方面,我们离一些国家已经实现的数据跨区域共享、联网和实时更新似乎还有很远的距离。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无论在竞技体育还是全民健身上,中国体育只有不吝惜花更多力气“磨刀”,才能尽快挥别“跟着感觉走”的粗犷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时代中国体育应挥别“跟着感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