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创作之路(三)――书稿创作经验谈

大家如对下文中提到的图书感兴趣,可点击这里了解《网管员必读》和《网络工程师必读》两系列丛书,目前两套丛书正在进行回馈读者大行动,购书即有好礼相送。
在上一篇中我总结出了我在散稿创作方面所积累的八大经验,本篇继续向大家介绍我在这么些年来所积累的八大书稿创作经验,希望对刚进入书稿创作市场的新作者有所启迪。
 
一、把握主题最关键
 
书稿创作与散稿创作一样,都有一个中心主题,书稿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主题来展开的。但书稿的主题与散稿的主题又有较大区别,主要是两个主题的内涵不一样。散稿由于受篇幅限制,主题内涵较小,通常是很细一个领域;而书稿主题的内涵往往较大,而且在中心主题之下还会包括许多分支主题,如各章、各节主题。正因有如此区别,所以在对主题的把握上难度和要求都不一样。因为书稿篇幅长,影响大,所以要求作者对各级主题的把握上更加准确。而这一点恰恰是许多作者很难做到的,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他(她)们所写的图书目录中看出。
 
有许多作者也曾问到我这个问题,我对他(她)解释的是,在书稿创作之前就要先立好整部书稿的中心主题,一般来说中心主题只有一个,如我的《网管员必读――网络基础》、《网管员必读――网络应用》、《网管员必读――网络管理》、《网管员必读――网络组建》、《网管员必读――网络安全》。这几部书都只有一个中心主题,分别就是他们的书名。也有一些书,有多个中心主题(至多三个) ,但最好相互之间有些内在、必然的联系。如我的《网管员必读――服务器与数据存储》一书,介绍的就是“硬件服务器技术与应用方案”和“数据存储技术与应用方案”两个中心主题。虽然是两个相对独 立的中心主题,但他们之间还是有些关联的,所以把这两个主题放在一起不会给人有不伦不类的感觉。中心主题确立后,就可继续展开思维的翅膀,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与中心主题密切相关的章主题确立下来,一定不要为了凑数把一些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章主题硬拼在一起。如在《网管员必读――网络基础》一书,如果把网络应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也加杂进去,显然不合适。还有,我曾要一位作者(据说也写了一些书)写一个网络管理工具类的图书这,结果这位作者却把诸如 Exchange Server Outlook Express Ser-U 之类应用软件也加进去了,结果我一看就知道这位作者水平不够,最终没有要他写了。这 样的图书,读者一看到书的目录就不会买了,因为从目录中就可以看出作者在主题把握上都不够水平,即使其中也在非常实用、非常专业的内容。
 
二、系统、专业是难点
 
书稿与散稿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系统性和专业性这两个方面了。散稿因受篇幅限制,编辑会要求作者尽可能精炼,点到即止,把一些关键点介绍到即可。不会要求作者旁引博论,更不会要求作者长篇大论。而书稿却不一样,书稿在系统性和专业性方面要求更高,而且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图书一方面要能满足读者系统地学习某一方面知识的需求,同时读者还会希望所选购的图书在专业性和权威性等方面也有相当保障,而不要看到只是介绍了一些“大路边”的东西,更不希望看到有错漏百出的现象。只有同时具备了“系统性”和“专业性”,才能使自己的读者能真正从自己的书中学到全面、专业的知识,才能真正使自己的读者受益。
 
三、内容组织是灵魂
 
图书内容较多,特别是一些专业图书,如我的“网管员必读”系列图书,每本均在 450 页以上,有的还多达 600 多页。这么多内容,这么长的篇幅,仅原稿输入就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如果在内容组织上不加注意的话,最终写出来的书,连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写了些什么,哪个知识点放在哪章了。这样的书交给读者来看,更是会让读者一头雾水,摸不清头脑。
 
内容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书的灵魂,同样或类似选题的书非常多,但为什么书的受欢迎程度却大相径庭呢?除了书稿内容本身有些差别外,更多的是体现在内容的组织上。好的书,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其清晰的思路、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结构,以及渐进式的内容阐述方式。
 
内容组织主要体现在每章内容的组织,一定要选择与中心主题和章主题关系密切的知识点和应用,不要强拉硬扯一些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内容来充数。而且所组织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充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就果把紧密相关的所有知识点都写到,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不要只写自己熟悉的,也不要只作简单短的几句话式的表面介绍,一定要深入、专业,否则就会使图书缺乏关键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另外,内容组织还体现在各章,以及每章内各节内容的排放位置,这同样非常重要。要求作者在组织内容时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常规阅读和学习习惯和先后次序,一定要确保读者按照书的章节顺序,就能顺利地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不会出现在看第一章某应用方案介绍的时候,还要借鉴第五章的知识点来理解的现象,或者出现所介绍的某应用方案中出现的知识点在书中根本没有任何介绍的现象。有些作者图书,其实每章中的内容也非常全面、系统,但就是缺乏良好的组织,按照书的章次序来看的话,就会出现以上这种知 识点断链,或者跳跃的现象。
 
四、头脑清晰最重要
 
书稿创作不像写散稿那样,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篇稿件,而是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这么多的内容,没有清醒的头脑是保证图书在系统性、专业性和内容组织等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许多作者写稿根本没有注意这一点,只要有时间就拿来写稿,有的还得深夜加班赶稿,一个劲地写,结果从头到尾都是泛泛而谈,毫无精彩可言。这样写出来的稿,在系统性方面也存在严重在不足。
 
我习惯早睡早起和睡中午觉,一般晚上 10:00 前休息了,早上 6:00 左右就起床了,中午要至少卧床休息一个小时。之所以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我是想充分利用睡眠后醒来的几个小时进行高质、高效率的书稿创作。早上我一般从 6:30 分左右开始正式的书稿创作,一般一直工作到 10:00 左右就不再继续书稿创作了;而下午一般是 2:00 左右开始工作,工作到 4:00 左右也会不再进行书稿创作了。当然在其他时间我有时也会进行一些与书稿创作有关的工作,但总的来说,我每天以上五个小时是我每天书稿创作时间的九层以上,我的绝大部分书稿也就是在这五个小时中创作完成的。这是我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得出的,只有在以上五个小时的时间段中,头脑最清醒,工作效果最高,灵感最强,写出来的书稿质量最能令自己满意。而且绝大部分创意和灵感都是来自这段时间,为我的每部图书增色不少。
 
五、反复修改是保证
许多作者写稿就像是在完全某人交给的任务似的,左拼右凑,匆匆地完稿,自己连一次通读都不进行就向出版社发稿。结果整部书错漏百出,不仅给出版社编辑带来相当大的编辑负担,还最终使得图书质量大打折扣,因为编辑的修改一般只是表面的,不可能在技术方面像作者那样做专业的修改。这样写出来的书质量肯定好不了,当然读者也很难接受这样的图书。
 
经过这么多部图书的创作,我发现书稿创作过程中,修改是非常重要的,我的稿件,包括散稿都至少要进行两次全面的修改,至于书稿的每一章,一般也会在相应章内容编写时做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因为书稿内容非常之多,仅第一原稿输入就得在两个月左右,时间跨度这么长,内容这么多,如果不进行每章,甚至整部图书系统地通读,是不可能使每章,或者整部书稿内容衔接得很好,更很难保证内容之间的系统性。另外要注意,修改一定要细,不能像走马观花似地一目十行,不要仪在文字表面,认为没有错字就 OK ,而是要深入地研究这些内容是否需要,放在该位置是否合适,是否还需要加些其他内容,是否可以采取其他更好的方式来表达等等。
 
六、先易后难是佳序
 
书稿因为特别讲究系统性,所以在一部专业的书稿中,其中肯定有些章节内容比较容易写,而有些内容相对难写些,甚至是以前自己不是很熟悉的领域。这时我们就得讲究一定的编写策略,就像考试一下,一定要先易后难,否则会给整个书稿创作带来相当大压力的。
 
我在编写书稿通常是先把各章的主题列出来,然后再按书稿系统的要求排列好各章顺序。最后比较各章书稿编写的难易程度,先写比较容易写的章,不一定要严格按照章的顺序编写。这样可以充分保证图书的创作进度,也不会给自己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总是啃那些难写的章节,很可能花去好多时间还无法完成,即使好不容易完成了,可不看时间过去了大半,而书稿内容却仅完成了非常小的部分,这样势必会给自己加大压力,后面的书稿质量就很难保证了。相反,如果先把所有容易写的书稿完成了,最后即使还有一些章没有完成,在整部书稿中也只占有少部分,这样就不会存在太大的心理压力,对如期完成更加有信心。毕竟只有少数几章了,无论再困难,只要有时间还是可以完成的。
 
七、时间充裕是保障
 
时间是做任何事件的最好保障,像书稿创作这样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工程,时间就更显得重要了。有些作者为了赶进度,想尽要能多写几部书,往往会要求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部书的创作。这样一来,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整天都在数着指头过日子,同时还会给书稿质量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根本没有保障。
我在这方面非常有体会,我一般给每部书稿定的时间比较长,通常要比实际完成时间称长些。因为长时间写书肯定会很累的,连续工作几天后会要休息的,也可能在写作过程中有些事耽误了,如果留有足够的时间,就不怕这些事了,休息或者耽误几天也不会对整个书稿创作进度有什么影响。也因为有了充裕的时间保障,也不会出现太多的赶稿现象,当我出现不想写,或者感觉有些累的时候就会休息一下,甚至几天。因为我知道,书稿质量才 是最重要的,赶出来的稿自己都不满意,又怎能令读者满意呢?
 
八、资料准备不可少
 
一谈到写稿,人们马上想起“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句话,当一看到书稿中的某些内容在其他某地方见过时就会说是抄某人,或某公司材料的。其实我认为是不正确的。
 
IT 类稿件与文学类稿件不一样,文学类稿件可以完全凭自己想象,但 IT 类稿件一般是不可能的,因为在 IT 类书稿中介绍的不是产品,就是技术,通常是产品和技术的统一。而这些产品和技术一般都不是作者自己开发的,如果不抄一些产品或技术资料,又该如何写,又如何给读者最系统、最专业的知识介绍?难道全凭自己想象?这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一些理论方面的稿件,如网络基础。最专业的理论肯定是产品或技术开发者,所有的产品和技术资料一般也都是来自于开发者。所以,在写书稿前,搜集、准备一些相关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是网上搜索到的,但我更多的是采用开发者官方网站的,因为它们的资料更加权威。
 
当然,在这里我不得不说明的是,我主张引用一些产品和技术资料,并不等于主张抄袭,只是引用一些主要产品参数和技术原理,更多的应用方案和经验介绍则应由作者自己来完成。
 
以上就是我总结出的八大书稿创作经验,其实还有许多,只是因时间和篇幅关系,就先介绍至此。这样“十年创作之路回顾”系列就全部完成了。以后有什么新的心得,我会随时与大家分享的,也希望各位与我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休闲,我的十年创作之路,王达,写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