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为历史痛陈,谁就没有良心;但谁想耿怀于历史,谁就没有未来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日之间好像永远不缺少问题――历史和现实的纠葛总是旧的新闻。甚至,美国“清算”日本的慰安妇决议案,也能将世人的目光转移到中日关系上来。一场日本右翼议员为影响美国众议院就慰安妇问题进行表决而在《华盛顿邮报》上打造《真相》运动,却适得其反,激起了一场揭露“慰安妇”真相的国际战役,真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或者偷鸡不成赊把米更为准确。
            
        中日之间永远无法避开历史问题,正如中国无法避开经济和技术强大的日本,而日本亦无法避开崛起和庞大的中国这一现实一样。既然躲不开,避不掉,那么最为关键的或许需要问上一声,中日历史问题该向何处去?这也是中日两国政界和学界人士都一直思考的问题。有学者说,在对日关系上,中国需要新思维,这话或许没错,不过更重要的或许是,我们需要关于中日关系的另一种“新思维”:“在历史问题上作茧自缚,以至利用历史问题煽动过激民族主义是一种错;不过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比如中国领导人即将访问日本而刻意回避历史问题,在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模棱两可同样不足取”,我们不妨看看什么妨碍了民间对日索赔,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到底是个什么问题?而声称中国应停止宣仇式反日宣传的人忘掉了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日本的忏悔,真的不能到来。我们等到花儿都谢了,谢了又红,长路漫漫又漫漫!但从来没有等到日本政府真真正正、彻彻底底地认罪。我们不是不可以原谅,我们原谅的不是罪恶,而是敢于承认历史的人。我们不要“宣仇”更不要掩盖真相,但我们要捍卫诠解历史的权力。有人甚至拿中日两国历史考题比较,想以此证明中国执拗于过去的追问,而日本则着眼于未来的争夺。这种观点恰恰忘了祖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而且中国并不是一个不指向未来的国家。甚至6月1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中日青年世代友好联谊晚会都多次强调“风物长宜放眼量”。 
            
        其实,日本问题是一个世纪的症结,而如何看待历史则是一个站在何种立场、何种角度、基于什么原因解释真相的问题。战后六十年日本人的中国观是什么样的,而我们为什么不理解日本,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而没有换位思考。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一部《罗生门》告诉世人其实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确认无疑的真相,一切所谓真相都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上因为不同的原因会对真相做出不同的诠释,而所谓的真相其实是不确定的,甚至很可能就是谎言。而这一点,可能就是关于真相的真相(南京大屠杀的罗生门)。今人关于历史真相的争夺,从最本质的意义上来讲,或许不过是用最符合自己利益的语言解释真相。美籍日裔学者佛朗西斯・福山宣示了历史的终结,但他也清楚地看到日本在历史上的态度以及基于此上的日本民族主义的麻烦阻碍了自由化日本的崛起,一心想摆脱历史包袱,轻装走向世界大国的日本却总在关键的历史问题上得不到邻国的信任,而这个问题不解决,日本第三次崛起之路又在何方?
            
        也有人提出,处理中日关系,中国应当向法国学习,这句话没有错,中国应以大国气度面对日本,但他没有提到的是法国面对的是一个敢于真正承认错误并付诸切实行动的德国。中日能否吸取德法和解智慧产生“亚洲智慧”,将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地区利益之下,实现长久的和平,我看恐怕最重要的还是在承认历史的这一基本前提之下构建中日平等的对话平台,毕竟历史问题是一个原则问题,一个民族情感问题。
            
        不过,在对日关系上,我们不妨思考最近美国智囊团提出的对华方略,即“使中国领导人相信,通过与美国和其他大国精诚合作来迎接对国际和平和安全造成的挑战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本国的利益;进一步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组织网络和国际体制,推动中国未来的演变”(美中国问题专家:献给下届美国总统的中国处方)。果以在接触中转变,则或许能产生对日新新思维。
            
        中日关系问题是否可以类比到当前的巴以问题,我不敢妄下断语。正如当年国共两党一样,摆在法塔赫和哈马斯面前的是,朋友还是敌人,这仍然是一个问题。法塔赫选择了“朋友”,却丢掉了选举;哈马斯选择了“敌人”,却丢掉了整个西方世界。这一方面说明,即使持极端立场的哈马斯在国内仍然具有极大的市场,或许我们难以理解在这个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世界上还有人支持暴力革命。其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巴勒斯坦人为何选择哈马斯,通过哈马斯现象的宗教-政治解读,我们不难看到,历史是无法忘却的,民族情感是国家认同和国家利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说明,认识不到,看不清当今世界的现实,终将成为“独孤客”。如今,加沙异主,巴以呈三足鼎立,而将哈马斯挤出制度化参与渠道的巴勒斯坦,对以色列来说未必就是好事一桩――塞翁失马,又焉知祸福? 哈马斯不该被“冷落”,要知道,挤压一个激进然而有民众基础的组织只能增强其暴力的合法性和带来更高的威望。美国前总统卡特批评说忽视哈马斯的存在是不可取的,美以政策将导致巴勒斯坦分裂,而同样哈马斯同样不能犯一种鸵鸟主义的错误,“让以色列从地球上消失”也是不现实的。巴勒斯坦政局走向何方?我们无法洞察,不过我们可以想见,一个无望(看不到希望)的民族,必然走向偏激和不妥协的革命道路,而一个无望(不能团结)的民族,势必要继续受到列强的摆布,难有民族自决的一天。这对于巴勒斯坦来说,终是一场悲剧一场梦。
                
        中日关系的纠葛,巴以之间的纷争,窃以为不妨套用俄罗斯总统普京就苏联解体15周年纪念发表的一句评语求解:“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但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在这里,我要说“谁不为过去的历史而痛陈,谁就没有良心;但谁想耿怀于历史,谁就没有未来”。只是,我不知道这句套用的话,是否同样适用于巴(阿)以双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历史,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