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数据当儿戏 更别把数据当图腾

   不知阁下使用手机时,是单手使用还是双手使用?尽管现在最大个的手机,也可以单手拿的下,然而,当操作之时,却发现有些手机,确切的说,是有些应用,几乎不可能通过单手应用。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单手使用手机的人来说,这几乎不可接受。回想起2007年一位朋友对于iphone的评价“iphone不太可能成为我唯一的手机,touch screen将牺牲移动性,尤其是单手操作。”幸运的是,iOS无比出色,允许开发者制作出尽量不牺牲移动性的应用软件。不幸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炸性发展,应用软件对于用户场景假设往往浅尝则止,以致于对于“地铁、公交、电梯等人口密集型公共场所应用”的场景假设没有过多参考,导致了迫使用户在摩肩接踵中还需要两只手操作应用软件。作为一个除了打字之外,均单手使用手机的用户,我的内心自白是:我不喜欢这样的应用!

  最明显的一种折磨,也是最长久的折磨源自于微博体验,随着屏幕不断变大,左手持机的我,很难在不通过另外一支手的情况下,点击右上角和左上角的按钮。

  可是从最经典的“数据化”产品管理理念中,这个设计没有任何问题。数据会告诉PM,即便这个按钮有多麽的难点击,但“刚需”会让其数据无比美观。即便是改版之后,按钮换到另外一个不易触摸的位置,这个新位置的数据会告诉PM,“看,这次调整有多棒!没有任何数据的流失。”

  就像Symbian上应用在2年前还无比光辉一样,在用户没有替代品的情况下,困难的点击不会带来灾难,然而诚如Android这个并不完美,但是免费的系统迅速壮大之时,再光鲜的数据也改变不了其悲催的命运。

  太多时候,我们被数据欺骗,与此同时却痴迷于数据,痴迷于没有转化为知识的数据。绝对数值、数据说话诚然没错,然后若当做教条一般,则危害巨大。数据在没有根据目标和业务场景假设转换成知识之前毫无价值。试想一下如果Facebook上试图通过网站上中国用户的统计数据,来设计其面向中国用户的本土化元素,会是什么效果?

  “数据如同原油,需要开采、提炼、萃取!”,然而现状却是数据工作被人为的分割。目标驱动型的工作方式,往往在数据上转变成为了需求导向型。更为重要的是,需求的提出方往往并不确定自己的需求,诸如“数据什么样?”、“数据能证明什么吗?”等等模棱两可,没有明确目的,没有业务假设的发问,让其中产生大量的风险。

  用数据来验证或推翻假设毋庸置疑是正确的,然而这种正确需要建立在明确的目的和业务假设之上。别把数据当儿戏,更别把数据当图腾。

 
 

你可能感兴趣的:(手机,开发者,screen,公共场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