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网管经历的回顾--新兵训练(二)

      我的英文水平很一般,仅仅是初中英语水平。对于中专生来说,能够提前脱离应试教育的苦海,实属不易,少有在基础学科上继续发奋的,特别是英语这样与专业不太相靠的课程。因此,我也不例外,看到ABCD一点都陌生,但是看到它们排出大大小小的队形时,就有些迷糊了,如果看到满屏的英文,我的头就会隐隐做痛。

      但是做一名专业的网管,必须要能够熟练的阅读英文专业技术文档。即便是非专业网管,也要能够看懂或猜测简单的英文句子或短文,看得懂windows,fdsik,device,disk等这些常见的英文单词。否则,就与普通用户没有差别了,碰到英文提示信息,再查字典可是不行,人家一定会笑你不专业,必然影响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当然也影响工作效率。从入行的那一天起,从媒体、业内高手、能手那里,无不见识到了,熟练阅读英文的好处与必要性,加之自己的切身体会,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突破这一关,至少见到英文时头不会隐隐做痛。

      那个周六,我早早来到的办公室。在自己专用的计算机上运行金山词霸,开始练习FDISK。输入FDISK,看到满屏的英文,我的心再一次纠结了。如何下手呀?哎,就从第一屏的软件功能说明开始吧。当时条件有限,两台计算机相对摆放,中间距离有二米多。我就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开始了往返跑。抄下生词,查找解释,翻译成中文。现在回忆起这段往事,很是佩服自己的“轴”劲,“笨”劲。

      忙活了二个多小时,我把这个程序的全部菜单及大部分提示信息基本翻译完了,接下来验证一下我自己的成果是不是正确的。就先从分三个区开始吧!20GB的硬盘,C盘8GB,D盘4GB,其他8GB分配给E盘。先建立C盘,成功!建立D盘,成功!建立E盘,咦?怎么没有磁盘可用空间了?这让我很是疑惑,这样的结果可是让我很痛苦。于是,不断的尝试,不断的重复相同的提示信息,思维也进入了死角。很快就到了午饭时间,肚子早就在不停的抗议了,我有些沮丧的离开办公室,去食堂吃午饭,一边嚼着饭菜,还在一边的思考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吃过午饭,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思路也得到了梳理。隐约觉得可能是自己没有正确理解建立D盘过程中的一行提示信息。想到这,我飞跑回办公室,重复前面的操作步骤,再一次看到了那一行提示。(见下图画红线部分)

image

     我再一次打开金山词霸,将屏幕上的生词一一查出,再整理到一起去反复理解这行信息的中文含义,可始终不得要领。分析了半天,也尝试了半天,反复思考过程中,我发现Extended DOS Partition的含义没有理解清楚,对于分区相关的名词及理论依据理解得很模糊。没办法,只要拔号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最后找到了一篇介绍FDISK程序如何分区的软件,结合英文界面,让我困惑全解。一下子让我明白了我所要建立的D盘是逻辑分区,要建立逻辑分区首先要建立扩展分区,然后再进一步划分逻辑分区的原理。而我建立扩展分区时,首先要把剩余的磁盘空间都分配给扩展分区才行,可是我只是将计划中的D盘空间分给了扩展分区,而接下来建立逻辑分区时,我输入的是预计分给E盘的空间,所以,当然不够了。通过这篇文章,也让我理解了什么是主DOS分区,什么是扩展分区,什么是逻辑分区,激活主DOS分区是什么意思。以及如何删除、查看分区信息,最为重要的是搞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明白了原理及关键词的含义,也搞清楚了问题的根源,再返回头使用FDISK时,就多了很多亲切感,少了起初的陌生感,那些英文字母也不再让我头痛了,很快就划分好了磁盘分区。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你不是参加过培训吗?难道培训时没整明白?说实话,培训了,也练习了,但是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对老师讲的东东也是云里雾里,短短的2个小时时间里,也仅仅是照猫画虎的做了几遍而已。过后没有再练习,就基本就饭吃了。哎,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建议新入行者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正确的看待培训的作用,而不要过于盲目,反而吃力不讨好。

      这个周末过得很有意义,我搞懂了如何使用FDISK,也理解了硬盘分区的相关知识。以后就可以灵活运用,不用再照猫虎了,感觉很有成就感。接下的时间,我把同事的计算机折腾了十多遍,尝试了多个分区方案,都正确的实现了。这一天,也让我对英文的阅读少了几分恐惧与不安,多了一些淡定,一点点信心。

      掌握了如何使用FDISK,就可以将原本的磁盘分区做调整了。调整前20GB的硬盘分了两个区,各10GB,考虑到C盘的空间要尽可能留得大一点,所以有2GB的空间比较浪费,要知道,这足可以保存多张VCD中的视频文件了。不久,恰好有一块20GB的硬盘被升级后,留了下来,这让我有了缓冲的余地,可以进行分区调整了。

      此后的日子里,我给同事的计算机重装系统时,都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调整一下原有的分区。原来仅有两个分区,C盘的空间较大,保存文件的分区不够充足,经过重新分区后,解决这个困扰。要知道,当时我的同事们对计算机这个新生事物很是怀疑,担心它的安全性,稳定性,更为重要的是大部分都不会熟练使用,充其量也就是按个键盘,打个字,其他的就两眼一摸黑了。也有的同事,知道如何保存电影,常常将交流的光盘文件拷贝到电脑里,D盘的空间常常不够,感觉很不爽。我帮他们调整后,解决了这些困扰,也使大家对计算机的怀疑与恐惧少了很多。通过这个案例,也让我的同事明白了,只要掌握了使用计算机的正确方法,还是很方便的。

     做完了这一轮的调整,使我的经验值及等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谁如果买了新电脑,也开始找我帮忙装系统了,这让我的自信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在同事中得到全面的认可,就连单位计算机专业人士也比较认可我的作用与能力。可是,学习FDISK的经历成为了一个阴影,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事后,这段经历让我想了很多,让我重新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自己的水平还很低,距离成为高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路上,不仅要提高英文阅读能力,还要学习并掌握很多相关的理论知识。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工具的用法,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很重要。我由此也联想到自己这半年多的成长,想到自己的进步,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一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

      相信很多人在从业不久后,面对工作的现状都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困惑,我也不例外。但这种迷茫的感觉并没有在我的心头徘徊太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鼓动下,我向单位领导申请了业余时间接受系统培训,只是培训的专业与我的工作并不匹配--软件工程师。阴差阳错,领导批准了我的申请,但面对高昂的学费,只同意参加一半的培训,这意味着后一半的培训要么放弃,要么自费。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得到这次培训的机会。

      此后的业余时间再次变得忙碌起来,白天处理故障,傍晚搭单位的班车去市内的培训班上课。常常八、九点钟了,我才坐公交车回到宿舍。学习的内容紧密围绕着软件开发,有数据库应用,编程语言,还有UML。态度很积极,每天的背包里面带着好多书,可是效果不明显。学网管相关的技术知识,我很有感觉,一点也不陌生,理解起来很快。可是写程序,我的感觉来得很慢,直到今天,我对编程的理解与认识,也仅仅是入门。常常别人一看就懂,老师给的题目,很快就做出来,至少也有思路,可是当时的我,一点思路也没有,感觉自己很无力。

      当时,就觉得是书看得少,只要相关的书看完了就可以做出来了。所以,每天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看书上。当然,白天杂事也多,总有同事找我帮他解决技术问题,或教他们一些使用技巧,相较于写程序,这些事情轻车熟路,更让我感觉有成就感。所以,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的,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完整的看书,做练习,甚至自己动手写些小程序。自己常常在做白日梦,培训结束后我,就成为一名真正的能够拿高薪的程序员了。(当时的工作环境中,所有人都在为掌握word排版技巧而发愁,而我已经在研究写程序了,这种反差也让我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慢慢的“堕落”了。)一年的时间就在这种忙忙碌碌,碌碌无为的状态中过去了。

      当时培训中心的老师还是很负责任的,他们也很希望我们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工程师。当时的讲师清一色的是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工程师,其中不乏高手。虽然工作压力挺大,但还是认真备课,细心讲解。如果我们不懂,他们一定会反复讲解,认真解答。课上课下也会督促我们要及时做作业,多做练习。可是……,我们大都以工作太忙为借口,这也常常让这些老师们也很无奈。必竟我们是花了2万左右的人民币来学习的,在当时能做这样选择的人还是很少的。培训中心的老板心态也比较复杂,过严会有人走,收入有影响,太松了又影响未来的就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

     所以,老师尽全力教授,使出各种招数,让我们“入套”,跟着好好学习。但人性的弱点及生存的压力,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还是自己没有慎重选择,一时冲动,去参加了这个培训。否则如果沿着专业网管的成才之路走下去,今天的我可能已经是一名专业的网管了,但人生没有如果。

      第一年结业的时候,培训中心参加培训的学员,优秀的非常少,所以后来的考试也是马马虎虎,让大家都通过了,顺利的拿到结业证书及劳动部的资格认证。虽然没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师,但是,这一年的培训经历,让我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数据库有access、sql server,编程语言有VB、C++、C、JAVA,操作系统还有linux。UML是用来进行软件开发建模的,软件开发是要遵照一定的规划与流程的。理解了什么是B/S与C/S结构,编写程序连接数据库是什么意思,熟悉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及常用技巧的含义,掌握了网页制作的方法,掌握了windows系统中快捷键的原理,最为重要的是,看计算机专业书籍不再是满眼的陌生词汇了……这让我在后来参与单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参谋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的培训除了系统的学到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一些基础的专业技能,也让我的视野开阔了。从《程序员》杂志创刊开始,我就坚持购买。虽然开始有很多都看不太懂,大多一知半解,但是我还是坚持买,买回来坚持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能看懂的部分变得越来越多了,就像当初我买《电脑报》时一样。知道了当时一些中国的门户网站的创史人都是怎么成功的,像张朝阳,王志东;知道了方正飞腾,UCDOS的前世今生;了解了微软与Intel之间的“商业交易”,慢慢的看得懂了IT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

      转眼到了2002年,单位的局域网覆盖规模没有变化,还是两座大楼。只是增加了一些计算机,具体数字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大概不足50台。而且,还不能实行共享访问互联网。就在这一年的下半年,我从一名所谓的网管(实则是机修)降级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机修,起了一个事业单位才会有的名称,计算机维修员。当时的感觉很复杂,离开了舒适的办公环境(原来的办公室有空调,单人独屋),换了新领导,但与单位的专业人士们一起办公了,并且年轻人较多,从此不再寂寞了。接替我的是这个新团队中的一名资深(所谓专家级人物)人士,他是从这个团队中调离的。于是,原本并不冲突的(网管与机修)两个工作成为了“敌人”,因为隶属于不同的机构,职责明确,但配合不足,常常有些小争执。关于这段经历,我在下一篇中单独给大家介绍吧。

本文出自 “fengfans过去的事儿” 博客,谢绝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业,网管,中专生,新兵训练,英文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