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和尼克森 究竟谁整合了谁

加拿大政府批准了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这宗收购涉及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堪称中国企业最大的一宗海外并购案。在经历了近年来一系列海外并购案的波折之后,本次并购案通过加政府的审批,被认为标志着中加两国朝着互利共赢迈出重要一步。很多国人对此欢欣鼓舞,认为此举为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重夺话语权提供了支撑。

      在此次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案例中,加拿大政府的表现可谓“扭扭捏捏”。加政府总理哈珀曾积极主张吸引中国企业赴加投资,并一再表示加拿大将使其市场多样化。而批准中海油收购案则可以表明加政府言行一致,但据加当地媒体报道,哈珀本人也表示,虽然他“不再是一名中国怀疑论者,但也不完全是一个拥抱熊猫的人”。这也说明西方社会与中国存在着,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政治、历史等多层次的差异,要真正克服这种不信任感,显然也绝非一个收购案就可以做到的。

     那么,为什么加拿大政府最终还是批准了中石油对尼克森的收购呢?答案有二:一、尼克森只是加拿大一个中小型公司,卖给中国对加拿大来说并不会危及国计民生。虽然尼克森拥有一定的资源储备,但资料显示,该公司是一家非常规油气公司。不仅开发投入高,对油价波动敏感,而且由于管理决策问题,近年来的经营情况并不理想。二、按照协议,中海油不仅要向尼克森的股东们支付151亿美元的现金对价(溢价率高达60%),还要承担尼克森所有3000名管理层和普遍员工。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尼克森的43亿美元的债务也要由中海油承担。

      一方面加拿大政府在这次整合过程中要了很高的价码,另一方面中海油又对尼克森收购案志在必得,于是两下一拍即合。不过国内一些专家却高兴不起来,他们发问,如此高的溢价,不知道到底是谁整合了谁?还有一些海外政客和竞争对手也颇感意外:中国企业为何出此天价,其用意何在?笔者认为,客观来说,在全球经济处于低迷,油气产业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中海油高溢价,并全盘接受对方43亿美元债务的情况下,收购尼克森肯定不划算。那么中海油为啥连加拿大政府提出的如此苛刻条件都要接受呢?

      首先,一些国家或跨国公司目前热衷爆炒“中国概念”。在全球经济危机逐步深入过程中,中国现在被整个世界视为最有现钱的国家,而中国政府目前又实行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再加上中国这些年在海外并购屡屡受挫,又急于创造海外收购的成功案例,所以只要能吊起中国企业的胃口,则这项买卖一定能卖出个好价钱,甚至天价也有可能。所以加拿大政府在尼克森并购案上采取“扭扭捏捏,欲卖还休”的策略就是要想卖个好价钱,显然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再者,中海油自己也清楚,如果不在经济上吃点亏、冒点风险,不去收购海外的石油公司以及油气资源,要想凭借自己的力量,与中石油、中石化在实力上比拼几无胜算,按照中海油的规划,到2020年左右,将建成年产量5000万吨的“海外大庆”。而2011年中海油的海外权益油产量仅1000万吨。如果能够顺利收购尼克森,中海油将对其成5000万吨的年产能提供巨大帮助。所以不是“钱多人傻”而是“形势逼人”。

     最后,从战略角度来讲,虽然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石油进口大国,石油的对外依赖度高达56%,但是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并无话语权,更别提定价权了。往往是中国需求什么商品,这个商品必然大涨。现在全球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些西方跨国公司的手中,因而中国企业必须花大价钱去收购其他未被跨国公司掌握的资源,为的是今后少受世界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当资源短缺时使自己更安全。但是加大拿政府开出的如此苛刻的条件和价码,实在让人觉得中海油这次可能得不偿失。

      现在中国不惜巨资并购海外企业会遭遇二个结局:要么别人以国家安全为由不买给你,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便遭遇美国政界人士的激烈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可能危及美国国家安全。要么别人要了很高的价码,让你即使并购成功,也如同鸡肋。现在看来,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相比在战略上还是棋差一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就开始海外并购投资,现在并不担心世界能源、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影响。举个例子,半官半民的资源投资公司——三井物业株式会社就开始积极参与投资开发铁矿石资源,现在其持股比例,目前日本已经控制了全球铁矿石产量的世界第四位。而中国的对外投资才最近10年才刚刚开始,全世界的能源、原材料基本都已被瓜分干净,所以中海油要收购,除了出天价,就是拿别人不要的东西了,这样做可能并不划算,但又有啥办法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尼克)